在上海,有這樣一所大學——

太陽能電池板採光面積約2萬平方米;

就連車棚的頂都是光伏的,

可直接爲棚內的電動車充電;

路燈除了照明功能,

還集成通訊、緊急呼叫、監控、充電樁等功能;

熱水系統也不再是鍋爐,

而是空氣源熱泵與太陽能集熱器的“黃金組合”

……

猜猜這是哪所高校?它在哪裏呢?

跟小編一起揭祕它現在的模樣吧!

這就是在2018年9月正式啓用、被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列爲“新能源微電網示範項目”的上海電力學院(大學)臨港新校區,設計理念是“綠色之城、時代學府”,建設目標是智能、低碳、節能、環保的綠色校園。

它是全國28個示範項目在上海市的唯一一個,是國內僅有的大學校園示範項目,也是全國唯一一家智能微電網高校。

“上海電力學院(大學)臨港新校區960畝的校園,相當於一座超大規模的智慧能源實驗室。”

——國網節能公司設計研究院總經理徐傑彥

這所校園“聰明”在哪裏?

1、免費資源的能量轉換

校園內教學樓、宿舍樓、功能性建築等使用建築,均採用太陽能電池板屋頂進行覆蓋,預估面積可達2萬平米。電池板採用單晶、多晶、PERC、BHPV等多種組件形式,產生清潔能源的同時,爲學校師生免費提供研究新能源技術的場所。

2、“0”耗損的能源利用

車棚頂的光伏配置可滿足電動交通工具的用電需求。它採用更高效、環保的直流充電模式,充電過程不產生電流轉換的耗損。

3、電力能源的自給自足

校區內配置光伏發電、風力發電等新能源分佈式發電系統及儲能系統。該系統將承擔校區17%的電力供應,從而避免了斷電、離網對數據存儲、安全監控等服務的消極影響。

4、照明系統的“悟空式”升級

路燈不僅僅是照明系統,它還會“72變”,將照明、通信、監控、充電樁、安防等諸多功能集於一身,實現全域內的智能升級。

5、大自然能量的巧妙搬用

校區採用空氣源熱泵和太陽能集熱技術,打造安全、環保、低廉的極致體驗。

其一,空氣源熱泵有“大自然能量的搬運工”的美譽,以無處不在的空氣中的能量作爲主要動力,通過少量電能驅動壓縮機運轉,實現能量的轉移,利用蒸汽壓縮製冷循環工作原理,以環境空氣爲熱(冷)源製取熱(冷)風或者熱(冷)水。

其二,太陽能集熱器將太陽輻射能轉換爲熱能。

通過兩者的結合,將每個人身邊的自然能量進行轉移、置換、應用,以滿足校區的日常需求。

6、全域運作的數據化

全域設有2017個電、氣、水等的採集計量點,實現資源使用情況的數據化採集、分層分類計算、故障點監測等一體化數控。

這聰明的“大腦”是咋長的?

上海電力學院(大學)臨港校區全網的“大腦”是一套能源監控系統,其神經末梢遍及全校樓宇的各個層面,包括全部裝有空調的學生宿舍等。

新能源微電網示範項目的重點是智慧能源系統,系統核心由三大模塊組成:

風光儲一體化的智能微網

臨港新校區是風光儲一體化智能微電網系統,包含分佈於23個建築屋面的2兆瓦光伏發電及一臺300kW風力發電等新能源分佈式發電系統。

爲了確保在外部供電系統失電的情況下,微電網能夠繼續保證信息中心機房重要負荷和2棟建築部分普通負荷供電的需求,系統還配置有容量爲100千瓦×2小時的磷酸鐵鋰電池、150千瓦×2小時的鉛炭電池和100千瓦×10秒的超級電容儲能設備。三種儲能設備與學校的不間斷電源相連,一併接入微網系統。

太陽能+空氣源熱泵的智能熱網

在新校區公寓樓的屋頂,設置了太陽能集熱器和空氣源熱泵,集中供應生活熱水。同時通過系統平臺實現了熱水系統的監測、控制和節能優化。10套系統,每天800噸熱水,解決了10000餘名師生的生活熱水使用需求。

智慧能源管控系統

通常校內財務、物業、後勤等部門的信息系統並不打通,而在能源監控系統中,各個分系統的底層數據是一體化的,這成爲“智慧校園”節能減排的信息化基礎架構。

比如在寒暑假,系統用戶管理功能可以遠程監測異常電耗,若某一處發生“狀況”,也可遠程查明甚至關斷相應電源,替代了以往勤手勤腳的傳統巡查手段。此外,如比較常見的地下水管內漏現象,系統也能靈敏察覺。

智慧能源監控系統

臨港校區智慧校園較之普通大學,擁有新能源微電網的智慧校園可比正常校園能耗降低約25%,具有複製推廣的示範意義。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