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有這樣一個企業,成立15年,15年盈利;截至去年年末,她的總資產增長了71倍;收入增長了28倍;累計創造利潤122億元,等於再造了70個同等規模的企業。15年間,這家企業由成立之初的2家成員企業發展到今天的12家成員企業,由當初的僅有設計發展到今天擁有勘察、設計和冶建完整的產業鏈條;也是這家企業,在2012年國際資本市場一片低迷之時,她卻成功在香港上市,今年8月她又順利迴歸A股資本市場,成爲A+H兩地上市公司。從2010年起,這家公司開始實施戰略轉型,業務涉足市政、環保、民建等領域。該企業已連續7年入圍(ENR) “全球工程設計公司150強”“全球最大250家承包商”行列,今年又成功入選全球創新企業1000強。可以說,這家企業在繼續引領中國有色金屬工業技術發展方向的同時,正在科技和資本的推動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馳騁在快速發展的軌道上,正日益成爲市政工程建設領域一顆冉冉升起的璀璨的新星,她就是中鋁國際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本報將從本期起陸續刊登該企業的報道,以饗讀者。

  2005年初,在印度巴拉特鋁業公司,伴隨着一聲通電的口令,年產25萬噸電解鋁和配套工程預焙陽極生產線全線啓動,並一次性通電投產成功。這是中國電解鋁技術由弱到強、由強到出口海外的第一次嘗試,也是中國鋁用技術首次輸出海外。這在當時的中國有色金屬行業,在印度業界,在美鋁、法鋁等鋁業巨頭中一時產生極大反響。

  而輸出方正是兩年前在人民大會堂剛剛組建成立的中鋁國際工程有限責任公司(2011年改制成爲中鋁國際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之後的國際鋁用市場向着中鋁國際全面展開:繼印度巴拉特之後,印度多家鋁業巨頭斯特萊特、信達爾科、阿夏普拉等企業也紛紛就技術轉讓與設計簽署了合同或備忘錄;同時,中鋁國際獨有的專利技術也日益受到俄羅斯、越南、沙特、澳大利亞、巴西、阿塞拜疆、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等國家的青睞,目前已相繼輸出到越南、馬來西亞、阿塞拜疆、委內瑞拉、哈薩克斯坦等國;“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目前,國際知名的赫氏、柏克多、藍萬寧等工程公司已經與中鋁國際建立起了技術合作關係。

  曾幾何時,中國的鋁用技術還十分羸弱:直到上世紀80年代在我國幅員遼闊的國土上星星點點的幾家鋁企業還是那麼的稀少,並且均採用自焙槽,產量低、能耗高、污染重,可預焙槽的技術掌握在西方人手裏,不得已,我們高價從日本引進了160kA預焙槽。從此,勤勞勇敢的中鋁國際人開始了消化-吸收-再創新的奮鬥之路:90年代,中國鋁業開始嘗試280kA預焙試驗槽。實驗結果發現,大型預焙槽技術可使產量大幅提高,單位成本大大降低,環保效果良好;1998年底,又在280kA預焙試驗槽基礎上開發出了320kA預焙槽;近幾年,鋁用技術突飛猛進,繼350kA預焙槽、420kA預焙槽之後,我們又接連開發出了500kA預焙槽技術、600kA預焙槽技術。截至去年年底,中鋁國際已經累計申請鋁用專利6626件,累計授權專利4909件,其中,申請國際專利144件,授權129件。科技成果和專利技術已成爲中鋁國際發展的原動力和核心競爭力。

  在開拓國際市場的同時,中鋁國際堅持技術輸出與設備供應一攬子合同,以此帶動國產機電設備出口。到目前爲止,中鋁國際已向印度、哈薩克斯坦等國出口了槽控機、堆垛天車、陽極提升機、陽極提升框架、陽極組裝設備、氧化鋁輸送設備、陰極炭塊、鋁母線等專有設備和材料,更多的國產設備正伴隨着中鋁國際的“走出去”亮相國際市場、落戶世界各地。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