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30日,中國正式通知WTO,將於2018年起開始禁止進口生活來源廢塑料、未經分揀的廢紙以及紡織廢料、釩渣等4類、24種固體廢物。至今,中國的洋垃圾禁令正式實施近一年。在這一年裏,海關部門重點打擊各類走私、謊報,意圖"狸貓換太子"的"洋垃圾"。

據微信公衆號"海關發佈"報道,近兩個月來,在全國各地海關都有出現大型"洋垃圾"偷運案,但最終都被海關及時查獲並處理。

10月17日,青島海關隸屬日照海關依法退運禁止進境固體廢物61噸。該批貨物申報爲"破碎篩選黑色粉末狀鋅礦砂",經取樣送權威部門化驗鑑定,確認該批貨物實際爲"含鋅物料等冶煉、加工過程產生的回收物或含鋅物料經還原提取的混合性物料",屬於國家禁止進境類固體廢物。

11月5日,經專業機構鑑定,廈門海關日前查獲的22.7噸鋅礦實際爲有色金屬冶煉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屬於我國禁止進口類固體廢物。

11月8日,在南京海關隸屬江陰海關監管下,一批77.82噸固體廢物在江陰港口退運出境。

11月9日,在南京海關隸屬連雲港海關監管下,50.1噸進境廢塑料被退運出境。

11月9日,汕頭海關向汕頭市人民檢察院移送起訴涉嫌走私固體廢物案件3宗。3宗案件共涉嫌走私固體廢物約37.9萬噸,案值約40.7億元,共起訴佛聯和等9個單位、16名犯罪嫌疑人。

再次奉勸某些"唯利是圖"的公司。這些我國明令禁止的固體廢物雖然還有部分回收利用的價值,但這些固體廢物的回收利用過程不但能耗巨大,還會產生大量的有害污染物,有可能會污染水、土壤、大氣等生態環境,嚴重危害國家生態安全和人民羣衆的身體健康。

此前,中國之所以大量進口廢棄物,倒不是因爲中國廢棄物回收產業多麼成熟,而是因爲中國享譽全球的製造業對廢棄物回收有着很高的需求。中國進口的"洋垃圾"主要是塑料、廢紙、金屬材料等,都是還有一定回收利用價值的廢棄物。利用這些廢棄物回收而生產出能用的材料比直接生產的成本稍微低廉,一旦使用量足夠大,就能創造巨大的利潤空間。

但如今,中國工業中國製造業的原始積累已經完成,並且"綠水青山纔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大家都知道保護生態環境才能持續發展。所以,中國要對"洋垃圾"堅決說不。

而在中國拒絕"洋垃圾"的進程中,最大的阻力就是一些歐美髮達國家。據彭博社報道,光是塑料垃圾,從1992年開始,中國就已經進口了1.06億噸。而這些塑料垃圾則是來自於那些發達國家或地區。本來,他們產生的塑料垃圾需要自行解決,這對於他們來說,也是一件浩大的工程。但自從中國進口這些塑料垃圾後,困擾他們的問題便迎刃而解。他們不僅不用爲怎麼處理塑料垃圾煩惱,還能借此賺錢。他們當然希望中國能夠接收他們的固體廢物,而期限自然越長越好。

他們沒有料到的是,隨着中國製造業的迅速發展以及對公共健康和環境的重視,中國開始解決"洋垃圾"問題。而沒了中國的接收,他們的"洋垃圾"只能自行消化。所以,一些國家開始指責中國,但根據《巴塞爾公約》的精神,各國應該立足於自己減量和處理消化自己生產的危險廢物和其他廢物,爲世界更多承擔他們應當承擔的責任和義務。換而言之就是"自己生產的垃圾,自己解決"。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