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鋪前鎮美寶村有100多戶人家,其中村子外圍的幾棟老宅是歸國華僑回鄉修建的,南洋風格特色突出

“海南省人民政府網”動態:在住建部等六部門聯合公佈的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中,文昌市鋪前鎮美寶村榜上有名。這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村莊?背後有着怎樣的故事?記者走進文昌鋪前,探訪這座小村,試圖揭開它神祕的面紗。

瓊人去番

推開顏色脫落、鏽跡斑斑的“囍”字鐵門,便是七旬的林才香阿婆爲自家叔叔守了一輩子的祖屋。100多年前,叔叔同許多下南洋的鄉親一樣榮歸故里,建了這座氣派的大宅子。

美寶村內部的老宅爲傳統民居,屋頂灰塑的犄角雕工精美。

說到美寶村的得名,相傳在明代永樂三年(1405年),海上驟然起了一股颶風,震動了一隻奇特的鳥,這鳥在狂風中飛翔,突然發現一塊美麗且富含玉石的風水寶地,便在其上空盤桓。當年居住在白水塘村的吳氏有人獲得啓示,多方輾轉終於覓得此處,從此紮根,起名“美寶”。

儘管得名“美寶”,村子百年前的日子依然苦得叫人過不下去。天災人禍、紛飛戰火、宜耕地少,逼得美寶村一批批吳家子孫背井離鄉下南洋,也就是文昌人所說的“去番”。若一家當中有兄弟幾人,則留下一兩個守家,其餘人通通南下謀出路。因此,美寶村逐漸成爲海南聞名遐邇的“番客村”。

彼時繁榮的鋪前港距離美寶村不過幾公里遠,是村民下南洋的最佳港口。清初的《讀史方輿紀要》記載:“鋪前港,在縣西百五十里,商帆海舶,多集於此。”從鋪前港啓航,美寶村人坐上搖搖晃晃的小帆船,前往南洋各國,奔赴未知卻充滿希望的未來。

在泰國、新加坡等地,美寶村人從小工做起,逐漸積累資本,慢慢地開起了旅館,辦起了銀行,做起了貨運貿易,融入當地社會。村民小組長吳多榆的叔父吳坤洪就曾任泰國王室的總廚。

勤勞的番客們終於在人生地不熟的南洋站穩了腳跟,便又回頭幫助同村人去番。村民吳多喜說,如今村子裏定居國外的華僑甚至比生活在村裏的人還要多。

文昌人有個講究,即不管走了多遠,都要千方百計回來建造一座祖屋。於是,異國的番客們又紛紛返回,在村裏蓋起了宅子。這一行爲蔚然成風,村子裏中西風格融合的宅子越來越多,直到今天,上百年的老房子還有20多棟。

中國民間文學家協會名譽主席馮驥才先生說過,傳統村落既不是物質文化遺產又不完全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它是兩種遺產的結合,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後的堡壘,是中國民族根性的文化。

美寶村現存的這20多棟老宅,不僅僅代表文化的交融,更飽含着南洋遊子對故土的深深眷戀。

榮歸故里

得益於鋪前港的便利,“番客”們返鄉造屋時,先是用大象將泰國的上好建材馱到碼頭,經水路北上進入鋪前港,再經由相連的珠溪河運抵美寶村,村民們興奮地等在岸邊,卸貨後再用牛車拉回家。

吳世珊是美寶村第一批下南洋的人,他瞄準了航運商機,做起了船運貿易。據說村中許多老宅的建築材料都是由吳世珊的船運公司運回。後來,吳老的生意越做越大,便在鋪前老街上盤下了幾間鋪面作爲長期駐點。

因爲有通達的運輸,發跡了的番客們便將國外的好玩意兒、新奇玩意兒一一運回家鄉,爲這個偏居一隅的小村莊打開了一扇認識大千世界的大門。過去,海南沒有水泥,南洋來的水泥被文昌人叫做“紅毛灰”,意即來自外國人家鄉的建材。這是有錢人家才用得起的東西,是番客們衣錦還鄉、光宗耀祖的無聲證明。林阿婆守的宅子,也是用這種昂貴的紅毛灰。可以想見,宅子主人當年榮耀的光景。

在美寶村一衆古宅中,吳乾芬的宅院以其佔地規模和華麗氣勢,成爲其中翹楚。

村民介紹,百餘年前,16歲的吳乾芬搭小帆船到泰國尋出路,苦幹13年,終於熬出了名堂,置下兩家客棧。29歲那年,在他的主持下,佔地800多平方米的吳家老宅落成。

老宅由珊瑚巖碎石所建,特殊的材質使其抵禦住了歲月天災,至今仍保存完整,就連2014年超強颱風“威馬遜”正面襲擊鋪前時,宅子也只不過掉了幾片瓦而已。

美寶村佔地800多平方米的吳家老宅內部的精美雕花。

自然,經過百年風雨沖刷,吳宅也晦暗了許多。高大的照壁已然呈灰白色,鏤空的大紅“囍”字褪成了鏽紅色,青磚黛瓦經歲月之手也顯得古拙質樸,但若再細瞧其雕樑畫壁、窗欞雀替,屋檐上的灰塑振翼“蝙蝠”,無一不在訴說着當年的氣派華麗。

如今,吳宅由吳乾芬的曾孫、40多歲的吳清海看顧。吳清海常年在外務工,但逢年過節時,都會回來將宅子整修一番。

古村新象

由於背景相似,村裏的古宅風格大多也類似,都融合了瓊北和南洋風格。

例如,許多古宅都保留了“進”的形式。“進”是中國人衡量財富實力的重要尺度,“進”數越多,宅子越闊氣,越能證明主人身家。吳乾芬的宅子便是傳統的三進宅院。在中式的基礎格局上,拱券的應用也處處可見。

林阿婆宅子的廊上就有一排拱券。大屋正堂設有神龕供奉祖先牌位,是家裏舉行大事的地方,側邊的排屋是家族中每個小家庭的起居室。排屋上的松鶴壁畫栩栩如生,蒼勁的松樹既紮根土地,也奮力往上拔出新綠,樹旁的仙鶴閒庭信步,悠然自得。屋脊上裝飾着中國傳統瑞獸和傳統神話人物的灰塑,有些上了色,做成漂亮豔麗的彩塑,有些則保持石灰的樸實本色。

與上述兩棟“豪宅”相比,海南吳氏會館理事長吳乾煌曾讓人豔羨的老宅卻已只剩下殘垣斷壁。當年,吳乾煌南下泰國,在當地興辦企業,成了有名的企業家,積攢財富後回村建了屋宅。上世紀40年代,吳乾煌在泰國出資支持抗日,被當時佔領海南島的日本人知道後,一把火燒掉了其村中老宅。

歷史已經翻篇,現在,村中的新屋和古宅比肩而立,相映成趣。

受益於鋪前大橋及濱海旅遊公路的建成通車,如今,美寶村的交通更加便利了,距濱海旅遊公路僅500米,與海口通車時間僅40分鐘。曾經在外打工的年輕人紛紛回鄉,在自家門口掙錢,和家人同喫共住,日子過得快活舒坦。

晚霞披肩時,幹完活的年輕後生們紛紛騎着電動車返家,新晉媽媽們推着嬰兒車在村口的“思源井”旁納涼聊天,娃娃們赤腳跑上新修的木棧道上嬉鬧玩耍。在他們腳下,碧波盪漾、魚蝦暢遊,在他們眼前,綠意蔥翠、生機勃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