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些谬误是显而易见的。比如,没来的请举手,哦,没人举手,大家都到了。

但是,有些东西就不是那么明显了。比如我们经常说的:淹死的都是会游泳的。这话听起来没问题。然而,不会游泳的,一般是不会下水的。即使下水,也是带着游泳圈小心翼翼的在家长看护下游泳。

这种情况其实就是幸存者偏差,表面上看是统计学、逻辑学的范畴,但实际上却是来自于人性。很多幸存者偏差问题,是非常隐蔽,危害性也相当大的。

-1- 什么是幸存者偏差

幸存者偏差,又被称为“生存者偏差”,是一种常见的逻辑谬误,意思是只能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

最好理解幸存者偏差的,就是“死人不会说话”。比如打架斗殴死的为什么都是先动手的人?这个曾经让警察困惑不已的悬案,仔细想想就会明白,原来死人是不会录口供的,那些活下来的人,无一例外的都会说,是死者先动手。

-2- 生活中普遍存在幸存者偏差

生活中的幸存者偏差也屡见不鲜。

抽烟的人,经常说隔壁大爷抽了一辈子,还不是活到了99。不过,那些抽了一辈子烟但是很早死掉的人,是不会站出来反驳的。

很多认为读书无用的人,经常会说,同村的小学还没毕业的朋友,不也是混成了百万富翁。其实,大多数小学没毕业的人,日子过得并不会太轻松,更加不会站出来反驳对方的观点,他们要么是觉得无力反驳,要么是心中愧疚。

同样,特朗普之所以成为大黑马,也是因为,大多数支持特朗普的选民,并没有被媒体采访到,或者即使调查到,也被媒体有意无意的过滤了,我们听到的声音,往往是媒体想让我们听到的“民众的声音”。

-3- 为什么会产生幸存者偏差?

与其说是逻辑上的谬误,不如说是人性的弱点。一般来说,我们只会关注到结果本身,但对于结果产生的过程却很少注意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分析问题所依赖的信息全部或者大部分来自于“显著信息”,较少考虑“不显著信息”,甚至是忽略“沉默的信息”。

而被筛选掉的信息,要么是我们不会关注,要么就是没法说话。

由此,根据有问题的信息,我们就得出有问题的结论,最终会导致幸存者偏差。

其实,幸存者偏差、确认性偏差、诉诸无知和诉诸于难以置信这四种逻辑谬误,都是人性中的弱点,宗教则是有效的击中了这些弱点而大行其道。

-4- 利用幸存者偏差的忽悠套路

幸存者偏差常会产生一些震撼的噱头,产生惊人说服的效果。也就是说,幸存者偏差是忽悠人的神器。

下面是一个幸存者偏差的忽悠套路。

对于大家的普遍关注的问题,挑选出一两个特殊案例,然后渲染案例中的行为特殊性。由此得出,行为的普遍意义,最终说服大家认同并执行。

比如,有人说,祈祷可以治疗绝症。身患绝症的患者,为了求生往往什么都会尝试,这时候有人告诉他,曾经有个某某祈祷后获得了神的救赎,最终变得活蹦乱跳。所以,祈祷可以治疗绝症,因为这个活下来的人,就经常祈祷。

然而,事实上,因绝症离世的人,其实也祈祷了,只不过,他们是不会说话的。

这个祈祷,可以更换为任何其他行为,比如,念地藏经、拜XX佛、吃虫草等等。

事实上,除了这些,幸存者偏差在更多领域中潜移默化地发挥着作用,尤其是在金融、投资领域中。只是大多数人根本没有意识到而已。

-5- 如何避免幸存者偏差

做到下面几点,就很大程度上可以规避幸存者偏差。

首先,不要盲从权威。权威的话,也仅仅作为参考,而不能作为我们决策的依据。

其次,多和失败者沟通。从本质上讲,成功是偶然的,失败则是必然和普遍的。我们应该多向失败者取经,防止再次发生同样的错误。如果一个事情中你找不到任何失败者,那就非常可疑。成功者每个人都是存在偏差的幸存者,他们的事例只能做参考,但不能成为我们完全参照的对象。

总之,遇到一些明显有悖于常理或者看起来很激动人心的结论,不要急于接受,而是多问问:那些不说话的人,他们是怎样的。这样就能规避大多数幸存者偏差带来的风险损失,更少地被他人忽悠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