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日,就是媽媽的苦難日。這句話每個孩子都聽到過,很多人也理所當然的接受了產痛是女性的“專利”。

  11月20日,國家衛健委官網發佈《關於開展分娩鎮痛試點工作的通知》。通知決定,在全國範圍內遴選一定數量的醫院開展分娩鎮痛診療試點工作,降低產婦因不能耐受分娩疼痛而行剖宮產分娩的比例。

  通知提出2018至2020年在全國開展分娩鎮痛診療試點,並逐步在全國推廣。

  這標誌着無痛分娩將在全國推廣。

  01

  產痛是女性的“專利”?

  普利策獎圖書《天空的另一半》中指出,“麻醉劑被研發出來後,幾十年來不讓分娩婦女使用,因爲婦女受苦被認爲理所應當。”

  女人生孩子,不就是疼嗎?打麻藥對孩子不好吧?每個當媽媽的都是這樣,過來的,堅持一下。又死不了人。女性受苦被認爲理所應當。

  

  但真的疼死人了。陝西榆林市的一位產婦,在漫長而痛苦的分娩過程中,她曾經寄希望於剖腹產能減輕痛苦,幾次要求而不得之後,情緒失控跳樓身亡。

  家人堅持要求順產才導致最終的悲劇。如果無痛分娩推廣,事件悲劇是否不會重演?

  順產究竟有多疼?回答的大部分把分娩痛形容作“斷了十二根肋骨的疼痛”、“小腹曲線型爆炸疼”,以及“被人用大錘掄小腹,掄了八小時”……僅有兩個答案表示,其實不怎麼疼。根據國外的統計,大約會有 1% 的幸運產婦感覺生小孩不太痛。

  醫學研究表明,產痛的疼痛程度僅次於燒灼的劇痛和肝腎結石的絞痛,是排名第三的疼痛。

  產痛是女性的“專利”,有一個例外是墨西哥的惠喬爾人(Huichol)。這個種族認爲生產之苦應該男女共同分擔,生產時,產婦會抓着一根綁在丈夫睾丸上的繩子,每一次陣痛,她就會拉扯繩子,這樣男人也“陣痛”。

  前兩年還興起了分娩痛體驗活動,準爸爸們在肚皮上接上可以用電流模擬宮縮刺激的分娩陣痛體驗儀,有的堅持不過4 級疼痛時便全身顫抖,趕緊叫停,一位堅持到了 7 級,幾秒鐘之內,他面部抽搐,出了一身冷汗,“跟捅你一刀的痛不太一樣,沒有什麼疼痛點,就像是跟着你心跳的痛”。

  如果把無痛到痛不欲生這個過程用0-10來表達。那麼,0分代表着無痛;4-6分爲中度疼痛,像是頭髮被拉扯的痛覺;7-9分爲重度疼痛,像手被切傷時的痛覺;而10分代表被燒傷的感覺。自然分娩的痛感處於9-10分之間,鎮痛分娩的痛感不會超過5,麻醉師一般會將孕婦痛感控制在3-4之間。

  

  (圖片來源:南方都市報)

  產痛源於一波波的宮縮,那是一種有間隔性放射性腹痛,經常伴隨着腰痛。

  而且疼痛時間往往很長。產痛還跟胎位有關,當胎兒是枕後位——即胎兒面向母體的前方而非尾骨時,產婦會體會到一種持續性的壓迫型腰痛,這種腰痛在宮縮期間也不會緩解,因胎位導致的腰痛性分娩期間,產婦幾乎沒有喘口氣的機會。研究還發現,中國人產程比歐美婦女長。

  根據公開資料,無痛分娩,在醫學上被稱爲“分娩鎮痛”,主要包括非藥物性和藥物性分娩鎮痛法兩大類。非藥物鎮痛方式如拉瑪澤呼吸法,藥物鎮痛方式如肌肉注射杜冷丁、吸入笑氣以及腰硬聯合麻醉法和硬膜外麻醉法。

  健康報社的數據顯示,這項在歐美髮達國家被80%以上產婦所接受的技術,本世紀初陸續在國內醫院“上線”,而到2018年,在中國的推廣率才達到10%。據新華社介紹,在美國無痛分娩實施的比例大概爲85%,英國是98%,加拿大是86%。

  丁香園的文章也指出,根據北大醫院的調查,全國只有約10家醫院全天提供無痛分娩服務,其他醫院或放棄或只對個別關係戶提供服務。

  02

  百年難施行

  曾經採用過的辦法包括罌粟殼和大麻做的湯藥、催眠或鍼灸鎮痛,甚至利用放血法爲神經減壓。

  上上個世紀,產科醫生詹姆斯楊辛普森曾經斷言:“醫學界一直反對使用分娩鎮痛,但作用不大,我們的產婦一直在給我們施加壓力,分娩鎮痛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1847 年,辛普森首次利用乙醚爲一位骨盆畸形的產婦進行了無痛分娩。

  1853 年,英國女王維多利亞在生育第八子時選擇了吸入氯仿來緩解產痛。那一年,在遙遠的東方帝國,慈禧太后剛剛被封爲懿嬪,三年後她纔會生育。

  分娩鎮痛出現後不久,美國和英國的婦女便發起了社會運動要求分娩鎮痛。

  到 20 世紀 50 年代,隨着在歐美國家,分娩變成了制度化規範化的產物。

  而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硬膜外鎮痛(一種區域麻醉)形式的分娩鎮痛開始大幅流行,根據當時的數據,1981~1997 年間,在全美的各大醫院,硬膜外鎮痛分娩的比例有 2 / 3。但大多是宮口開到 5 釐米以上才考慮進行硬膜外鎮痛。

  直到 2006 年,基於大量的臨牀研究數據,美國婦產科醫師學會和美國麻醉醫師學會分別發佈了臨牀實踐指南:“在產程啓動後,產婦對鎮痛的要求就是分娩鎮痛的指徵(而不是宮口的大小)。”

  這是進入新世紀之後產科麻醉研究上的一個巨大進展。

  2004 年的一篇新華網的文章中提到,“儘管相關技術 20 年前就已經成熟,但中國年均 2000 萬名產婦中,迄今累計只有約 1 萬名享受到了無痛分娩,比例不到 1%。”

  爲什麼無痛分娩在中國這麼難實行,波士頓麻省總院的產科醫生哈羅德馬克爾維茲和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醫學院產科麻醉主任帕梅拉弗勒德這樣答:“要看病房裏躺的是誰,產房裏是產婦,一個女性羣體。”

  

  03

  人才少,虧損多

  據人民日報,麻醉醫生和助產士人才短缺。我國麻醉醫師只有8.5萬人。如果按照歐美國家每萬人2.4個左右麻醉師的配備比例計算,缺口高達30萬—50萬人。醫學進步使得醫院手術量連年增加,更突顯了麻醉醫生的短缺,加大了其工作壓力。

  短期內最難補足的是人才,畢竟醫生的規範化培養週期長。

  

  有專家擔心,明確定價、適當提高鎮痛分娩中麻醉師、助產士收入,或意味着加重產婦生育費用,有可能導致無痛分娩淪爲少數人享受的“奢侈品”。因此他們建議考慮將鎮痛分娩視爲基本醫療需求,納入醫保制度。

  並且,無痛分娩未列入經物價部門審覈的單獨收費項目。

  醫院只能對實施無痛分娩中使用的麻醉藥品、器械等按價計費,而醫療服務、人工勞動等就無法合理合法收費。

  據新華社,廣州市醫保沒有將無痛分娩項目納入基本醫療保險範疇,也缺乏物價等實施細則,這導致許多醫院不願開設無痛分娩項目。

  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麻醉科主任宋興榮說:“開展一次無痛分娩需要2000元左右,700-800元可以通過麻醉等方式進行醫保報銷,還有1200多元需要醫院補貼,做一例虧一例。”據悉,今年1至7月,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爲開展無痛分娩虧損525萬元。

  無痛分娩更像是一種奢侈品而非基本醫療需求。除了公衆存在認識盲區,醫院也醫療資源不足、麻醉醫師等人才稀缺。

  精彩回顧

  變身吳亦凡A妹“師妹”,黴黴想要的環球音樂都能給?

  胡蘿蔔標籤日期往後“挪”了6天!今天,盒馬CEO侯毅回應了

  有前科的D&G因辱華被迫取消上海大秀,這次可攤上事兒了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