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岗村”“包产到户”“一号文件”……这些和改革开放息息相关的“关键词”,相信稍微上点年纪的中国人都不陌生。众所周知,40年前,安徽遭逢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为了不再挨饿、不再讨饭,小岗村的18位庄稼汉将家人“托孤”,把分田到组“秘密”改为分田到户,孤注一掷地搞“大包干”——18个鲜红的手印催生了家庭联产承包制,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为中国农村改革提供了范本。

电剧《黄土高天》正是以安徽小岗村的包产到户为“隐形”背景,以从安徽逃荒到陕西的赵秀娟母女为“引子”,拉开了陕西丰源大队以秦学安为首的青年农民改革的序幕。

第一主人公秦学安敦厚老实,种庄稼是把好手,又有木匠的手艺,日子本来应该过得不错。可惜,他所在的丰源大队虽然是先进,但正遭遇灾荒,大家都吃不饱。更何况他父亲秦有粮曾因犯政策错误入狱三年,出来后缄口不语像个哑巴,家里还有老奶奶,弟弟考上大学虽是大喜事,但也让家里的日子过得更紧巴,没有女子敢上他家的门。有一天,他巧遇赵秀娟患风湿病的母亲昏倒,善良爱助人的他因帮助母女俩而与秀娟相识。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一心想带领大伙儿奔好日子的秦学安虽然被抓了典型,但他获得了坚持“不管什么原因,何时何地,我们共产党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必须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发展思想的县委甘自强书记的大力支持,也获得了秀娟的爱情。

目前,虽然剧情尚未全部展开,但从片头、片花和预告等,观众已经可以清晰地看到全剧是围绕改革与守旧、勤奋与懒惰、诚信与欺诈、无私与自私等几对矛盾和几组人物展开故事,让秦学安夫妇在天灾人祸、亲情乡情等各种压力下,靠勤劳勇敢无私质朴的中国农民本色一步步克服困难,逐渐成长起来,带领乡亲们走上了靠双手更靠知识而逐步致富的康庄大道。两位主人公背后的丰源和淮水,是陕西和安徽农村的缩影,也是全国农村的缩影。这部改编自作家莫伸的长篇报告文学《一号文件》、向改革开放40周年献礼的电视剧,确实做到了以“农业、农民、农村”的“三农”视角为切入点,围绕“民为政首、农为邦本”的主题,通过一个村三代人的奋斗历程以及全国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村庄的变化,展现农村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翻天覆地的社会变化和农民精神风貌的提升。该剧从改革的源头开始讲述改革这一伟大历程,高度契合党的十九大关于三农问题的精神要旨,显示出主题宏大、年代跨度大、事件体量大、现实意义重大等特质,有报道认为该剧突破了中国农村电视剧的固有模式。

当然,仅有好的主题和人物设定是不够的。在剧中,观众不仅看到了真实可信的故事和人物,还看到了真实可信的场景和细节。在剧中,主配角们吼的是豪迈奔放的秦腔,敲的是西北风情浓郁的腰鼓,吃的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羊汤泡馍,还有裤带面、酸汤面等很西北的面食。

据报道,为呈现该剧的宏大主题与四十年的年代跨度,《黄土高天》辗转陕西麟游、旬邑、杨凌、彬县、铜川、壶口、泾阳、西安市区等十三地取景拍摄,还搭建场景500余处,不仅陈设、庭院、劳作工具,连年代标语、建筑色彩,均尽可能复原当时的情景和场景,服化道颇为走心,营造出超强的年代感。

不过,毋庸讳言,因为是年代剧,因为有长达四十年的年代跨度,该剧从感官上存在一个明显的弊端,颇为观众所诟病,那就是目前已经播出的部分,即故事的开端部分,主要角色与演员之间的年龄、外表的差距的确过大,以至于祖孙像母子、母女像姐妹、父子像兄弟、姐妹像妹姐,赵秀娟和张灵芝这对“情敌”更是怎么看怎么不像一代人。不过,实话实说,这恐怕也是目前任何人都难以解决的一个客观难题——不管演员本人多“冻龄”,也不管化妆技术多发达多高明,让同一个演员在外表上“自由出入”四十年的跨度,可以说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导演阚卫平曾言,“这个戏讲的不是家庭琐碎小事,不是乡村婆婆妈妈,而是要展现农村40年改革历程。因此在选择演员之时,我也特别谨慎,最终选择董勇、王海燕、马少骅等人出演,就是因为他们看起来憨厚朴实。”相信随着剧情的发展,主人公年龄渐长,观众的不适感会逐渐减弱。

(文/郭梅 刊于《燕赵都市报》2018年11月19日23版)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