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崗村”“包產到戶”“一號文件”……這些和改革開放息息相關的“關鍵詞”,相信稍微上點年紀的中國人都不陌生。衆所周知,40年前,安徽遭逢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災,爲了不再捱餓、不再討飯,小崗村的18位莊稼漢將家人“託孤”,把分田到組“祕密”改爲分田到戶,孤注一擲地搞“大包乾”——18個鮮紅的手印催生了家庭聯產承包制,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前爲中國農村改革提供了範本。

電劇《黃土高天》正是以安徽小崗村的包產到戶爲“隱形”背景,以從安徽逃荒到陝西的趙秀娟母女爲“引子”,拉開了陝西豐源大隊以秦學安爲首的青年農民改革的序幕。

第一主人公秦學安敦厚老實,種莊稼是把好手,又有木匠的手藝,日子本來應該過得不錯。可惜,他所在的豐源大隊雖然是先進,但正遭遇災荒,大家都喫不飽。更何況他父親秦有糧曾因犯政策錯誤入獄三年,出來後緘口不語像個啞巴,家裏還有老奶奶,弟弟考上大學雖是大喜事,但也讓家裏的日子過得更緊巴,沒有女子敢上他家的門。有一天,他巧遇趙秀娟患風溼病的母親昏倒,善良愛助人的他因幫助母女倆而與秀娟相識。

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一心想帶領大夥兒奔好日子的秦學安雖然被抓了典型,但他獲得了堅持“不管什麼原因,何時何地,我們共產黨必須堅持實事求是,必須把羣衆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發展思想的縣委甘自強書記的大力支持,也獲得了秀娟的愛情。

目前,雖然劇情尚未全部展開,但從片頭、片花和預告等,觀衆已經可以清晰地看到全劇是圍繞改革與守舊、勤奮與懶惰、誠信與欺詐、無私與自私等幾對矛盾和幾組人物展開故事,讓秦學安夫婦在天災人禍、親情鄉情等各種壓力下,靠勤勞勇敢無私質樸的中國農民本色一步步克服困難,逐漸成長起來,帶領鄉親們走上了靠雙手更靠知識而逐步致富的康莊大道。兩位主人公背後的豐源和淮水,是陝西和安徽農村的縮影,也是全國農村的縮影。這部改編自作家莫伸的長篇報告文學《一號文件》、向改革開放40週年獻禮的電視劇,確實做到了以“農業、農民、農村”的“三農”視角爲切入點,圍繞“民爲政首、農爲邦本”的主題,通過一個村三代人的奮鬥歷程以及全國幾個具有代表性的村莊的變化,展現農村改革開放以來發生的翻天覆地的社會變化和農民精神風貌的提升。該劇從改革的源頭開始講述改革這一偉大曆程,高度契合黨的十九大關於三農問題的精神要旨,顯示出主題宏大、年代跨度大、事件體量大、現實意義重大等特質,有報道認爲該劇突破了中國農村電視劇的固有模式。

當然,僅有好的主題和人物設定是不夠的。在劇中,觀衆不僅看到了真實可信的故事和人物,還看到了真實可信的場景和細節。在劇中,主配角們吼的是豪邁奔放的秦腔,敲的是西北風情濃郁的腰鼓,喫的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羊湯泡饃,還有褲帶面、酸湯麪等很西北的麪食。

據報道,爲呈現該劇的宏大主題與四十年的年代跨度,《黃土高天》輾轉陝西麟遊、旬邑、楊凌、彬縣、銅川、壺口、涇陽、西安市區等十三地取景拍攝,還搭建場景500餘處,不僅陳設、庭院、勞作工具,連年代標語、建築色彩,均儘可能復原當時的情景和場景,服化道頗爲走心,營造出超強的年代感。

不過,毋庸諱言,因爲是年代劇,因爲有長達四十年的年代跨度,該劇從感官上存在一個明顯的弊端,頗爲觀衆所詬病,那就是目前已經播出的部分,即故事的開端部分,主要角色與演員之間的年齡、外表的差距的確過大,以至於祖孫像母子、母女像姐妹、父子像兄弟、姐妹像妹姐,趙秀娟和張靈芝這對“情敵”更是怎麼看怎麼不像一代人。不過,實話實說,這恐怕也是目前任何人都難以解決的一個客觀難題——不管演員本人多“凍齡”,也不管化妝技術多發達多高明,讓同一個演員在外表上“自由出入”四十年的跨度,可以說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導演闞衛平曾言,“這個戲講的不是家庭瑣碎小事,不是鄉村婆婆媽媽,而是要展現農村40年改革歷程。因此在選擇演員之時,我也特別謹慎,最終選擇董勇、王海燕、馬少驊等人出演,就是因爲他們看起來憨厚朴實。”相信隨着劇情的發展,主人公年齡漸長,觀衆的不適感會逐漸減弱。

(文/郭梅 刊於《燕趙都市報》2018年11月19日23版)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