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提起祥云40年的变化,老人们如是说……

点击标题下

祥云时讯

即可订阅

栉风沐雨,春华秋实。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共产党用改革开放的伟大宣示把中国带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40年来,改革开放,春风化雨,改变了中国,影响并惠及了世界。

40年来,时光荏苒,日新月异,祥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初冬的颐养院,温暖的冬阳照耀着大地,老人们在这里颐养天年,他们有的在干净和谐的院子里悠闲散步,有的围在亭子里亲切交谈,有的跟着音乐跳起舞来,其乐融融。

随着祥云经济社会的发展,县中心敬老院、乡镇中心敬老院等的建成投入使用,推动养老事业多元化、多样化发展,让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

当听到记者们要采访他们时,他们像上学时积极发言的孩子,纷纷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个见证祥云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故事。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老们的人生故事,感受祥云的沧桑巨变!

提起过去,86岁的张会芬记忆颇深:“我是城西人,50年代嫁到下庄街,一开始在家里务农,之后我到乡镇机关伙食团工作。之前的下庄街只有老街,后来慢慢往东扩,由于缺水,一眼望出去全是黄土,土地只种一季,温饱都成问题。改革开放以后,党和国家的政策越来越好,我们下庄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家家盖了新房子。我家中有七个子女,有在机关工作的,有从事教育工作的,还有在家里的,因为党的好政策,他们现在都过得很好,我在卧养院里过得也很开心!”

谈起祥云教育的发展,这位老人给了我们年轻人一个了解过去上学情况的机会。79岁的马淑琼谈到自己的过去激动不已:“我是城西人,1957年,我做了一名民办教师,那年我才17岁。当时的学校就在破烂的寺庙,只有半截墙,学生们的半边脸被晒得通红,桌椅都是搭在土堆上,自己用破木板钉起来的。现在,我们县的教育发展太快了,做梦也想不到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82岁的袁春宣老人是云南驿镇九约村人,在60年代就进到了云南东川矿厂,在管理科、动力科、伙食团待过。他说:“我们工作时,哪里需要就去哪里。”“当时,我的工资是一天一块钱。改革开放后,国家富裕了,我的工资提高了,生活好起来了。”

87岁王和熙老人是祥云革命烈士王孝达的后人,受家庭革命精神的影响,他也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了青春。“我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亲眼看见了祥云从落后贫穷到现在的富起来,现在我们县建了颐养院,给我们老人建了一个大家庭,我在这玩得开心,睡得安心,共享服务贴心,唱歌跳舞舒心,感谢改革开放的好政策,更感谢党的关怀。”

要不是老人们亲口说出这样一个个真实的故事,我们无法想象改革开放之前,大家的生活是多么艰难。

如今,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我们生活在一个国富民强的新时代,大家吃得好、住得好、玩的好,教育、住房、医疗有保障,收入不断提高,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人民越来越健康,老人们都说我们年轻人生在了幸福的时代。

图文作者  祥云时讯记者魏超鸿  杨文山

责任编辑  杨文山

图文审核  胡林果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