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國樓市40年:“房改”是中國最成功的改革之一

資料圖。(資料圖片) 中新社記者 張斌 攝

鐵道兵出身的潘國慶響應國家號召支援三線建設,1978年帶着妻子兒女轉業到了四川省攀枝花市一個齒輪帶鋼廠。此後的10年間,潘國慶一家六口人擠在工廠分配的筒子樓裏。

“房子只有20多平方米,沒有廚房和衛生間,做飯只能去屋外的走廊,每天中午回家,總能聽到幾家人在過道里炒菜的叮咣聲,嗆人的油煙也老是燻得人睜不開眼。”在視頻採訪中,潘國慶告訴中新社記者,那時最大的夢想就是搬去個能做飯、有衛生間的房子,讓妻子女兒晚上不用摸黑出去上公共廁所。

“那時中國實行福利分房制度,想要有房住,須得論資排輩,講工齡看人口。”潘國慶回憶說,許多年輕人只能分到一個單人宿舍,“兩張單人牀一拼就結婚了”,不少家庭在這樣的單人間一住就是很多年。

資料圖:置業顧問向民衆推薦商品房戶型。 中新社記者 韋亮 攝

在上海市靜安區長大的“60後”徐莉欣在電話採訪中回憶起兒時的“家”:在狹窄逼仄的里弄,她印象最深的就是每天清晨倒糞工“收馬桶”的吆喝聲。因爲里弄沒有衛生間,當地居民大都使用手提馬桶,這一情形衍生出每天騎着三輪車,挨家挨戶收馬桶、清洗之後再送回給住戶的倒糞工這一工種。

居住條件普遍改善的轉折點發生在1998年

隨着中國土地和住房制度兩項改革的推進,延續了近半個世紀的福利分房制度宣告終結,市場化的“商品房”開始大量湧現,並逐漸開啓未來20年中國房地產的“黃金時代”。房子可以花錢買了,房型可以選了。拔地而起的一棟棟高樓和盤活的土地資源不僅帶來地方財政的充裕,也帶動城市建設的快速推進。

住建部住房政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顧雲昌認爲,“房改”是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最成功的改革之一。“沒有改革開放,就不會有房地產今天的蓬勃發展,不會有老百姓住房的改善,不會有對中國經濟的極大拉動。”

變化也藏在數字之中。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鄧鬱松指出,“十二五”(2011年-2015年)中後期,中國城鎮戶均住房已超過1.0套,城鎮人均住宅建築面積從1998年的18.66平方米,增加到2016年的36.6平方米。中國告別住房絕對短缺時代。

資料圖。中新社記者 陳超 攝

徐莉欣一家在經歷了單位宿舍、租房、“房改房”之後,也購買了自住的商品房。“搬了好多次家,房子越搬越好了,小區服務也越來越完善。”

今年80歲的潘國慶也在兩年前住進了公房拆遷後安置的商品樓新居。100多平方米的屋子各種設備齊全,腿腳不便的老人可以乘電梯上下,生活便利程度已不可同日而語。潘國慶說,這樣的房子大大超出了他當年的想象。

如今,中國房地產市場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在解決了總量不足的問題之後,房地產市場矛盾開始向結構性、區域性方面轉移。大城市房價上漲過快、房價收入比過高、老舊小區住房品質較低等問題給“80後”北漂蔡海峯的安家夢添了不少壓力。集全家之力湊足首付,蔡海峯去年在北京買了一套50平方米的小房子安家結婚,不過,他爲此揹負每個月工資收入三分之二左右的房貸,而爲孩子換房上學等問題依然有待解決。

資料圖。中新社記者 張浪 攝

面對房地產市場的新問題,中國官方提出加快住房制度改革和房地產長效機制建設。2018年7月31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更是強調,“堅決遏制房價上漲”。業內專家指出,隨着一系列長期性和基礎性制度的真正落地,中國此次住房制度改革的效應和影響將不亞於啓動中國房地產市場“黃金十年”的1998年“房改”。包括土地、財稅等一系列基礎性制度的建設,意味着中國房地產市場從制度層面將真正走向完善。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