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字關注 每晚8點一起讀書

  來源:談心社

  “誰幫我點贊,誰就是我的衣食父母。”

  我的微信好友們,又一次集體詐屍了。

  通訊錄裏幾年沒聯繫的朋友,發來一串串神祕代碼。

  某失蹤多年好友發來的神祕代碼

  沉迷工作無法自拔的我,瞬間懵圈。

  這……又是什麼操作?

  更可怕的是,我那些沉寂已久的家族羣、同學羣、同事勾搭羣,這段時間也紛紛復活。

  他們擁有了一個共同的名字:微信拉贊羣。

  01

  頭可斷、血可流

  能量不能丟

  不知不覺,我和通訊錄裏沉寂許久的好友們,成了拉贊之交。

  複製他們發來的代碼,打開某電商,進入點贊界面,給他們的戰隊點個贊,是前段時間,我重複最多的一項工作。

  依稀記得去年雙十一的盛況。

  滿減、膨脹、定金疊加計算……考察的是剁手族們的數學水平。

  今年某電商的活動,考驗的則是每個人的朋友圈。

  爲提高用戶的參與度,它們制定了一份堪稱喪病的遊戲規則:

  幾個好友,需要組成一個戰隊,搭夥爲“雙十一合夥人”,每天和另一支戰隊PK。

  哪隊能拉到更多人點贊,戰勝對面,就能賺到一定數額的能量。

  能量則可以按比例轉換爲購物紅包。

  這樣的規則下,無數專注拉讚的人,對微信好友們,進行了一輪又一輪的轟炸。

  信息高峯時,其刷屏效果絕不亞於女排奪冠。

  最近的拉贊活動,更是進化到了定向掃蕩。

  只有在往年雙十一,購買過這些商品的人,纔有資格給你的神祕代碼點個贊。

  想收集能量,還要學會定向掃蕩

  有朋友,收到了保健品奇蹟挑戰。

  在家族羣和同學羣挨個詢問,才找到那位熱愛養生的人士,給自己送上寶貴的能量。

  如果,你恰好是那個在往年雙十一,大買特買的購物狂。

  那麼,在這場活動的下半場,就足以做一位傲視朋友圈的點贊王。

  爲收集能量,好友們前赴後繼,把微信羣聊,變成了一場朋友間的認親大會。

  “爸爸,求給我點個贊!”

  紅包誘惑和勝負欲作祟,無數人可以輕易捨棄尊嚴;

  圖片來源:微博

  有人挨個劃過微信通訊錄,給那些塵封多年的好友,投擲了一個個尷尬又不失禮儀的表情包。

  敘敘舊,再拋出想讓你給他點個讚的請求;

  有人建起了專門的微信羣,互幫互助只爲鬥過對面戰隊;

  圖片來源:微博

  還有一羣人,幸福地置身事外。

  他們在社交網站上發表感言:

  感謝自己沒那麼多好友。

  沒收到信息,免去了被拉讚的煩惱。

  但他們的幸福中,摻雜着一絲苦澀:

  “以爲自己朋友不少,結果雙十一告訴我——想多了。”

  02

  在被入侵的微信中

  我找到了人類的真相

  拉贊活動,並不是90後的微信,第一次被集體入侵。

  有人曾總結,人類的本質就是一臺復讀機。

  每隔一段時間,人們便會經歷一次刷屏式的集體狂歡。

  砍價拼團、小程序遊戲轉發復活、再到前段時間一起轉發某公衆號的人造錦鯉……

  微信羣聊分享一次消息,可以在遊戲羣聊復活一次的規則,讓今年年中,微信被小程序遊戲有關的信息統治 / 我某個被小程序毀掉的微信羣聊

  拼團,拉贊,砍價,這些誕生於微信時代的交流形式,已成爲不少人抱着手機最有儀式感的活動。

  前兩天,第一階段的拉贊活動結束,很多人拿到了紅包。

  少則幾塊,多則幾十。

  損失的,卻是長達十幾天的正常生活。

  對那些被頻繁打擾的人來說,這樣的刷屏信息,更是他們的無妄之災。

  在很多人那裏,這些發出去的信息,就是動態的友誼檢測機:

  “給我點個贊,我們還是朋友。”

  圖片來源:微博

  這次不點贊,也許下次連朋友都沒得做。

  上週末,在加班的我,遭遇了一場現實世界版的拉贊。

  當時,我正在碼字。

  一位程序員大哥,默默站到了我背後。

  “能幫我砍個價麼?”

  同事把打開了微信名片的手機,遞到了我面前。

  月薪兩萬、濃眉大眼的程序員大哥,你也叛變了?

  加好友、分享鏈接,看着我打開APP並截圖,同事才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望着月薪兩萬的程序員同事離去的背影,我不禁思考:

  是什麼,支撐起了他們在微信裏發家致富的夢想?

  03

  只要有餘力

  就要敢放棄

  拉贊、搶紅包、砍價等等,殊途同歸。

  它們都需要你動用人脈,才能換取回報。

  在絕大多數人那裏,這從來都是一筆穩賠不賺的買賣。

  辛苦拉贊半個月,最後分到的紅包,也許還沒有自己工作一小時賺的錢多。

  “一頓操作猛如虎,最後只賺兩塊五。”

  盯着少到可憐的獎勵,看着拉黑自己的好友、耽擱的生活,不少人恐怕都欲哭無淚。

  有網友說,拉贊那幾天,身邊不少朋友都人浮於事,一通操作之後,越拉越慌。

  考前拉贊一時爽,看到成績淚兩行,臨近考試,想不掛科,只剩下了瘋狂轉發錦鯉一招 / 微博截圖

  深陷拉贊這樣的活動,認真你就輸了。

  美國芝加哥大學金融和行爲經濟學家Richard Thaler提出過一個“心理賬戶”理論:

  人們會把不同類別的收入與開支,記錄在不同的“心理賬本”上。

  舉個例子。

  丟失一張50元的電影票,很少有人會選擇再買一張;

  而丟了50元的現金,則幾乎不會讓人放棄買票去看場電影 。

  每個人不同來源的收入,和不同種類的支出,存在不同的“心理賬戶”/ Wireless Philosophy

  在“工資和日常開銷”那個賬本里,幾十塊錢並不重要;

  但在幾乎只有支出、沒有收入的“網絡賬戶”裏,幾塊錢的誘惑,就足以讓人們倍感興奮。

  心理賬戶,某種意義上,就是支撐人們在網上和幾塊錢紅包“斤斤計較”的罪惡之源。

  相比我們,商家更洞悉人心。

  這次拉贊活動,相較以往刺激性更強:活動還調動了人們不知從何而來的勝負欲。

  有些人連規則可能都沒搞清,就開始投入大量時間。

  不少人可能忘記了,自己付出的鉅額“隱形成本”。

  美國經濟學家Joseph Eugene Stiglitz舉過一個例子:

  有人花了七美元買一張電影票,可開場半小時後,他發現這部電影爛透了。

  這時候,當他決定要不要離開電影院去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時,應該忽略已經花費的七美元。

  因爲那七美元就是沉沒成本——無論是否離開電影院,錢都不能再收回了。

  很多時候,人們在某些事情上花費心力,並不是因爲這些事情多重要,而是因爲自己曾經在這些事上投入過感情。

  參與微信裏的這些優惠活動,同樣是陷入了沉沒成本的陷阱中。

  戰勝對面可以獲得能量,放棄就會一無所有,參與活動的人們有了戰勝對方的勝負心。

  一兩個人幫忙點了,參與其中的人不願意放棄過往的付出,不得不繼續。

  最後只能越陷越深。

  怎麼辦?

  一句話:只要有餘力,就要敢放棄。

  04

  微信裏的友誼

  經不起一次次透支

  微信裏刷屏的信息,是人們沉浸網絡的一次集體狂歡。

  大家不約而同發出許多相似信息,就像是碰頭的暗號。

  但對於那些和你不在一個頻道上的人而言,一次次超出界限的分享信息和拜託幫忙的請求,最終會變成沉重的負擔。

  衡量一下,真的值得嗎?

  是朋友,並不意味着你就能三番五次鏈接瘋狂轟炸;

  是朋友,並不意味着你就能心安理得借錢不還免費喫喝;

  是朋友,並不意味着你就能毫無謝意麻煩他人低價代購……

  人與人之間的情誼,是經不起折騰的易耗品。

  如果習慣了消費它,很容易就會失去。

  更何況,你和有些人的友誼,大概在一次拉贊分享之後便會戛然而止。

  不說了,這個月工資還沒發,你們就順手給爲生活所迫的我點個贊吧~

  作者簡介:本文轉自公衆號 談心社(txs163),這是年輕人談心的地方,我們爲你一個提供聚集地,爲你呈現年輕人的有趣生活方式,我們倡導年輕人應該在追求物質基礎的同時也要重視精神生活。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