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黨和國家監督體系

——從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型展覽看強化自我監督

編者按:中國共產黨能夠一直永葆生機與活力,帶領人民不斷前進,就是因爲我們黨具有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增強黨自我淨化能力,根本靠強化黨自我監督和羣衆監督。黨的十九大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對全面從嚴治黨作出再動員、再部署,特別是提出構建黨統一指揮、全面覆蓋、權威高效的監督體系,爲在新時代完善黨和國家監督體系指明瞭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2018年2月,十九屆中央第一輪巡視第十五巡視組巡視河北省工作動員會議現場。

▲2018年3月,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表決《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法(草案)》。

▲駐全國人大機關紀檢監察組對人民大會堂管理局開展走訪調研和監督檢查。

▲中央紀委信訪室辦理來信。把黨內監督同國家機關監督、民主監督、司法監督、羣衆監督、輿論監督貫通起來,完善監督體系,形成監督合力。

▲中央紀委接受網絡舉報場景。

▲國家監委留置第一案——貴州省委原常委、副省長王曉光案相關文書。

【特約評論】

“四個全覆蓋”,構建權力監督格局

40年改革開放,風雲際會,波瀾壯闊。

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我們黨全面領導、長期執政,最根本的挑戰來自黨的自身,最嚴峻的挑戰是對自身實施有效監督。

勇於自我革命,是我們黨最鮮明的品格,也是我們黨最大的優勢。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從嚴治黨力度空前、成效卓著,黨和國家監督的全面性、系統性、協調性顯著增強,形成了“四個全覆蓋”權力監督格局——

紀律監督得到深層次革新,紀檢機關充分發揮黨內監督專責機關作用,堅持把紀律挺在前面,深化運用監督執紀“四種形態”,實現了由“懲治極少數”向“管住大多數”拓展;

國家監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實現對所有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監察全覆蓋,成爲健全黨和國家監督體系的創制之舉;

派駐機構改革持續推進,進一步強化“派”的權威、釋放“駐”的優勢,發揮“探頭”作用,延伸監督觸角,實現全面覆蓋,盯住駐在單位黨員幹部和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把制度優勢轉化爲治理效能;

巡視監督深化政治“體檢”,實現全面覆蓋,推動深化改革,力度、廣度、深度和效果大幅提升,成爲黨之利器、國之利器。

40年來,黨和國家監督體系內涵與外延伴隨着改革開放逐步演化發展、豐富完善,更加科學、更加嚴密、更加有效。

今天,中國共產黨將繼續發揮自我革命精神,完善黨和國家監督體系,不斷激濁揚清、吐故納新,練就自我監督的“絕世武功”。中國共產黨人,正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回答“黃炎培之問”!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