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職職友:唐希文

在職場裏面會有很多的人,員工,中層高層,老闆,股東等等等等,都是在這個職場裏起起伏伏折騰的弄潮兒。只不過是彼此的職務不同,角色不同而已。

改革開放到現在這幾十年的經濟是一個發展特別快速的階段,在這個階段裏面,很多大老闆小老闆,只要用心做點事兒,就能夠一往無前,獲得成功。

但很少有人去歸納一下成功的原因。

社會心理學裏面講:

如果一個人的成功,就歸結爲自己的內在因素,證明自己能力強,學識廣。

如果一個人的失敗,就歸結爲外部的客觀因素,證明全部是形式的問題,不可控的問題。

那這個人就是,認知偏差。

產生了認知偏差不可怕,可怕的是這種認知偏差會給我們的思維造成一定的死角,這個死角我沒有成爲盲點,《盲點》也是一部不錯的美國電影,劇情片。講述的是在一個黑人聚居區裏面,白人的極端種族主義思想。

這個世界上,沒有盲點的人是不存在的。我們只能謹小慎微的要求自己,可以更多的講究一些客觀的東西,而不是以自己的主觀臆斷來評判某些事情。

在職場裏面,就是最容易遇到的就是:

當別人成功了,我們卻歸結爲那是他的運氣。

當別人失敗了,我們卻在嘲笑,那是因爲他不行。

可是反過來,事情輪到自己身上呢?失敗了就開始無限制的推卸責任。成功了,又不斷的誇大自己的功勞。這何嘗不是人性呢?

有人說細節當中就能看出一個人來。可是有些細節,真的會被我們這些凡夫俗子給忽略掉,而那些真正留下來的,反而是那些最無關緊要的細枝末節。這應該也是我們避重就輕的節省生存資源的一種手段吧。

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不是嗎?

真正能夠成長的是那些會善於反思,總結,提煉,不斷改變和精進自己的人。那些每天渾渾噩噩將將就就的,永遠不會到達真正的頂峯。因爲所有的風景在他的眼中都差不了多少,既然都差不了多少,現在坐在山腳下和登上山頂,又有什麼分別呢?何必費那個功夫處理不討好呢?

可是我們一旦養成一種習慣,就會發現,從思考這裏面能夠獲得的力量。這種力量不是一下子就能讓我們一飛沖天得道昇仙的,但卻可以讓我們在這個浮動輕狂的塵世裏面收穫一份安定,因爲我們不斷在成長,這是我們能夠切切實實感受到的。這一點就足夠了!

點擊瞭解更多,看更多職場乾貨。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