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鎮歷盡滄桑,但保存完好,文化遺產豐富,共有八大羣體序列七十餘處文化遺址,典型建築有古廟、古寨、祠堂、老街民居。

轉角有鋪面,經營些小面和包子饅頭之類的喫食,也兼買些茶水。茶水就招徠了老茶客,要了蓋碗茶飲。要麼就湊了四人搓麻將。丁字拐老街的一豎用粗大的木柱、木樑、陡拱、木椽及烏黑的泥瓦搭成約四五十米的雨棚,讓歇息的人們避了雨淋,避了暴曬,享了清涼。也使陡然暗下來的街道形成一個時間隧道,讓遊人從新城鎮穿越到老街區,走進明清時代。

原是舊時集地主、商人、實業家爲一體的大富豪劉登吉的府邸,建於清道光年間,面積達1800平方米,12米高的封火牆圍繞,是重慶現存最完整的一處地主住宅。劉家大院坐落在老街,三開間門臉,四層進深大院,深褐色的中國漆,白色粉牆,窗小,窗欞密,僅三四進中間有一狹小天井,光照欠缺。

中堂大廳掛着一副對聯,是鄉紳祝賀劉家姑爺五十大壽的:宵漢鵬程騰九萬,錦堂鶴筭頃三千。橫額卻是一塊匾,題的三字:鶴鹿春。懸掛對聯的木板油漆盡落,只勉強認得出字。橫匾則油麪刷金,與古宅不相匹配。

華夏宗祠是我國西南地區唯一一個以姓氏文化爲主題的尋根問祖大祠堂,2003年由原“賀氏宗祠”改建。內部供奉有172個姓氏的淵源石碑。

緊臨龍興寺用老祠堂新改建的華夏宗祠,在幾乎相同的位置上同樣也築有戲臺性質的樓閣,儘管戲臺前空地狹小,幾無安放桌椅板凳之地,明顯不具備演出功能。或許龍興人固執的認爲,在公衆集中的地方,就該有個戲樓子類似的建築才正統,合心目中的標準。

龍興鎮位於重慶市渝北區東南部,距重慶市中心區26公里,是重慶市歷史文化名鎮、重慶市經濟百強鎮。轄2個社區,21個行政村,鎮內設施齊全,交通十分發達。龍興古鎮保留了許多傳統的民俗活動,文化遺產豐富,鎮區空氣清新,風光秀麗,有鮮明巴渝特色的人文精神和民俗歷史,使古鎮具有很高的旅遊觀光價值和藝術欣賞價值。龍興古鎮屬於兩江新區核心區龍盛商業重要主城。古鎮歷盡滄桑,但保存完好,文化遺產豐富,共有八大羣體序列七十餘處文化遺址,典型建築有古廟、古寨、祠堂、老街

歷史沿革

1929年建龍興鎮,1939年改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置鄉,1989年建鎮,1993年普福鄉併入。

1997年,轄粉壁、石塔、高塔、高寨、白陽、壁山、嵐埡、西山、東角、石香、白橋、銀橋、石溪、河堰、龍腦、同樂、寨子、普福、治平、石門、竹林、燕、雙口、水竹24個行政村和街道2個居委會。

2003年區劃調整後,龍興鎮轄原龍興鎮和天堡寨鎮(除三橋村、高筍村、青林村、支援村1、2組外)所屬行政區域,面積54.62平方千米,總人口37902人,其中非農業人口8613人,轄30個行政村、1個社區,鎮政府駐龍興場。2006年,轄街道社區,粉壁、高寨、壁山、白橋、石溪、河堰、寨子、同樂、石門、雙河、天堡、大嶺、支援13個行政村。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