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在國家會展中心(上海)開幕,

老大出席開幕式並發表主旨演講。

老大在發言中表示,

爲了更好發揮上海等地區在對外開放中的重要作用將在上海證券交易所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支持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不斷完善資本市場基礎制度。

消息一出,市場一片譁然,因爲這次關於A股市場發行制度的重大改革來得有點超乎意料。

A股到底要不要實行註冊制,一直是一個爭議極大的問題,

一方面不少專家學者一直視註冊製爲解決A股市場多項“頑疾”的良藥;

另一方面大多數投資者一直是註冊製爲抽水A股市場的“洪水猛獸”。

那麼註冊制到底是怎麼回事,到底是好是壞,我們又要從A股的發行制度歷史說起了。

——————————

1990年,上證所、深交所成立營業,

當時的上證所是以飛樂音響爲首的“老八股”、深交所是以深萬科爲首的“老五股”。

這十三家A股首批上市企業,就是當時所謂的“十三太保“,

全都是中小型企業,企業性質也都不是標準的國有企業,

而是屬於街道級別或者鄉鎮級別的集體企業,

大型國企都沒來上市,原因有兩個,

一個是害怕政策風險,畢竟在那個“姓資還是姓社”還要討論的年代,國企對帶有強烈市場經濟特徵的事物都是極爲謹慎的;

一個是當時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造開始不久,完成股份制改造的國有企業微乎其微,企業都不是股份制的話,何談發行股票和上市。

而上市的這十三家企業,也不是純粹意義上的新股首發上市,

因爲“小飛樂”早在1984年就發售了股票,當時“小飛樂”僅有員工50人。

要按照今天的審覈制標準來看的話,這個級別的企業要發行股票並且在兩大交易所上市,簡直就是天方夜譚。

由於早在上證所和深交所成立之前,就有很多企業在各種渠道和途徑來發行自己的股票,

而前來認購股票的投資者,主要分爲內部認購和外部認購兩種,所謂內部認購就是企業員工認購自家企業的股票,外部認購就是將股票推銷給企業以外的人員或者外部人員主動來認購。

彼時,證監會尚未成立,《證券法》也沒有頒佈。

所以當時也沒有什麼正規的發行和審覈制度,最初這十三家上市企業,

有交易所邀請來的,主要是看中這些企業在當時場外市場上的知名度和市場地位;

也有部分企業是主動請纓,想要嘗試在相對正規的交易市場內銷售自家的股票。

——————————

1992年10月,中國證監會成立。

A股市場開始探索發行制度正規化的道路,

當時A股市場面臨幾個極爲棘手的問題,

首先,上證所和深交所上市的企業以本地股和周邊地區的企業爲主,

同時,因爲“十三太保”的賺錢效應,投資者對股票的需求量極度旺盛,而在上證所和深交所發行的股票數量太少,遠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

供求關係極度失衡的狀態下,導致了很多市場亂象,存量股票經常無量空漲,價格完全脫離了公司的實際業績與價值;新上市股票往往一票難求,甚至認購新股用的認購表都能炒出高價。

(後來“德隆系”的掌門人,唐萬新的第一桶金就來自於此,他在1992年花錢請了5000人到深圳排隊,領取認購抽籤表,然後進行轉賣;同時去西安低價收購西安地區的公司法人股,高價轉賣到新疆和深圳,完成了自己的原始資本積累。)

而在滬深兩地以外,全國廣闊的地域上,還有衆多需要發行股票融資的企業,也有無數想要參與股票市場獲利的投資者。

於是,在當時的中國大地上,除了滬深兩大交易所,還有很多官方或者非官方的股票交易場所,典型的比如成都的紅廟子股票交易市場,瀋陽證券交易市場,西安證券交易市場等等。

                                          當年的程度紅廟子證券交易市場

這些交易市場出現的時間甚至還早於兩大交易所,在這些市場中交易着本地或者本省企業的債券和股票等等。

但是這些市場由於缺乏有效的監管和完善的審覈制度,所以滋生了很多亂象,比如欺詐發行和市場操縱。

——————————

面對這些情況,政府和監管部門決定着手解決這些問題,主要的手段就是關停和清理上證所和深交所以外的其它證券交易市場,並且擴大新股發行數量和規模,嘗試發行和審覈制度的正規化。

因此,1993年上市新股達到了100多隻,把各地通過其它市場已經發行出來的一些正規企業的股票接到上證所和深交所來交易,並且接受相對正規的監管和審覈。

這些調整一直持續到2004年,到這一年A股才實行了保薦制度,試行了新股發行的詢價制度,並且從多個方面對新股的發行審覈制度進行了完善。

經歷了將近十年的時間,A股市場才正式確立瞭如今我們看到的這個覈准制的審覈制度。

而覈准制的誕生和成長並非一帆風順,

因爲在整個90年代,上市發行股票能帶來大量的融資,對於急需資本發展業務的企業,以及各級地方政府來說,上市發行股票都大家惦記的“唐僧肉”;同時在這段時期,國有企業的發展由於效率問題和麪對民營企業、外資企業的競爭問題,出現了普遍的經營困難;而彼時商業銀行的實力也不能與今天同日而語,沒有什麼能力爲國有企業輸血,所以國有企業紓困的擔子就落到了對新股需求極其旺盛的股市身上。

因此,在這十年間,A股市場還曾經一度出現了有明顯“計劃經濟”色彩的新股發行審批制,

所謂的審批制,就是把下一年全年A股市場能容納的發行規模做一個預算,讓後按照情況將這些規模切割之後分配給各省,由各省決定今年的上市名額和上市發行規模給到哪幾家企業。

這一時期的上市公司,從之前的以中小企業爲主流,變成了以國有企業和困難企業爲主流。

這一情況造成了很多不公平的問題,一些優質的民企企業上市遲遲不能實現,而同行業的虧損國企卻優先進入到資本市場,拿到了融資,但是無力向市場和股票貢獻盈利和分紅。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沙鋼集體,沙鋼從1994年起就具備了A股上市條件,並開始上市申請。

2000年前後,在江蘇省內各級政府主導下,全力準備上市的沙鋼將機會讓給了南京鋼鐵。

對於這樣的安排,沈文榮當時就明確的表達了不滿說,如何上市的機會是留給虧損企業的話,那我們沙鋼就不用上市了,因爲我們沒困難也不虧損!

在沈文榮看來,國家給予沙鋼的政策並不公平,“A股市場的鋼鐵上市公司只有國有企業,就連產能只有兩三百萬噸的都上去了,卻沒有一家民營鋼企”。

而這批國有企業上市直接融資還不夠,在企業持續遇到問題和困難時,再次把目光鎖定在資本市場,打算啓動國有股減持計劃,再從A股市場拿走一部分資金。以至於那些年,只要一有關於國有股減持的風吹草動,市場就以暴跌回應。

這個問題最終隨着2005年的股權分置改革,和2006年大牛市,國有企業大批完成上市而得到了徹底的解決,但是後來因爲股權分置改革造成的大小非和大小限解禁,也壓制了市場多年,導致了2006年和2014年兩次大牛市之間的時間間隔創下歷史記錄。

這些奇怪的“審批制”也最終隨着覈准制的全面完善,終於走入了歷史不再回來,但是A股市場從“計劃經濟”色彩到全面“市場化”的路程,纔剛剛走完一半。

事實上,直到2009年,中國證監會還在對覈准制修修補補,

2009年,中國證監會又啓動了新一輪新股發行制度改革,完善詢價和申購報價約束機制,擴大詢價對象,完善中止發行和回撥機制等新舉措,向着市場化定價又邁進了一步。

但是中國現行的核準制度其實是有中國特色的核準制度,本質上還是審批制的影子在。

距離真正的市場化發行還有明顯的差距。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