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圖片來自網絡

微信公共號:shipinanquanwang

陽澄湖大閘蟹被“冒名”等現象也折射出消費者對優質農產品品牌的認可。打造農產品品牌有着如此良好的市場基礎,理應全力推進。

金秋食蟹正當時,陽澄湖大閘蟹又一次成爲熱點。據媒體報道,近年來當地注重生態環保限制養殖,螃蟹減產,一些蟹商便“摻起了水”——江蘇某地養殖的螃蟹送到陽澄湖地區某銷售點,商販給螃蟹套上防僞扣、裝進包裝盒,搖身一變成爲“正宗陽澄湖大閘蟹”,還有臨近地區的一些商販,也將本地螃蟹“改姓”“陽澄湖”來賣。

被“冒名”的不僅僅是陽澄湖大閘蟹。近年來,隨着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走向深入,一批特色農產品區域品牌逐漸打響,五常大米、洛川蘋果、贛南臍橙、膠東白菜等都受到消費者的歡迎。這些品牌猶如金字招牌,帶動了一批優質農產品產銷兩旺,有力促進了地方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但由此也帶來一些區域品牌被頻繁“冒名”、產品魚龍混雜的市場亂象。如五常大米的產量有限,但市場上銷售的大米數量明顯高於實際產量,有一些是摻了外地大米的“調和米”“香精米”。

對於這種市場亂象,有關部門應當加強監管、嚴加查處,規範市場秩序。但從市場需求的角度看,這種情況也折射出消費者對優質農產品品牌的高度認可。打造農產品品牌有着如此良好的市場基礎,理應全力推進。

地方政府和行業組織應當做好總體規劃,引導、幫扶本地特色農產品樹立自己的品牌。一方面要尊重品牌規律,積極打造、推介本地優勢品牌;另一方面應在產品質量上下功夫,強化科技支撐和規模化、標準化建設,支持本地龍頭企業建立產品可追溯體系。尤其是對於帶有地域性特點的區域性公共品牌,應加強區域聯合協作。有關部門也應廓清特色農產品的生產地域範圍,出臺明確的品質標準,解決相鄰或相似產區打“擦邊球”“口水仗”等問題。

對廣大農業生產者和經營者來說,也要樹立鮮明的品牌意識。在實施農產品品牌戰略過程中,要認識到提高農產品質量、保證農產品安全是打造品牌的基石。要按照標準組織生產管理,規範產前、產中、產後的配套生產技術標準,穩定農產品的內在品質。市場中的無數事例已經證明,優勢品牌並非一成不變,只有在細分市場、產品改良和營銷策略上持續創新、努力,才能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

此外,打造培育農產品品牌,還要加大對品牌的保護力度。監管部門應重視農產品品牌打假,特別要在產品上市期間加強舉報、曝光和懲戒力度,避免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

來源:人民日報 邱超奕

微信關注

長按關注中國食品安全網

中國食品安全報社主辦

中國食品安全網官方微信公衆號

同時入駐今日頭條/一點資訊/新浪微博/企鵝媒體/界面新聞/微播易等媒體

往期推薦

市場監管總局:在全國試點食品經營許可告知承諾

市場監管總局發佈前三季度市場環境形勢分析報告

市場監管總局下發關於開展粉絲粉條面製品專項整治的通知

中國消費者協會公佈三十款補鈣產品比較試驗結果

重磅消息!《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列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