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有钱难买老来瘦”,在肥胖症泛滥的当今,这句话就更成了一句至理名言。

  但是,“老来瘦”一定好吗?请往下看

  李老太今年 65 岁,当年是大学里的校花,不仅貌美,而且身材出众。她为了保持身材,一贯严格控制饮食。

  然而,更年期以后,骨质疏松症使她身高年年下降,体重也跟着明显往下降,身体灵活性更远不如从前。63 岁那年冬天,她不小心跌了一跤,股骨粉碎性骨折,住院动手术,上石膏,躺在医院,后辗转几家医院。

  由于缺少运动,大半年后出院时体重又猛降了好几千克。行动不便,免疫力降低……未老先衰,成了完全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的老太太,真是苦不堪言。

  李老太的案例,表面上看来是老年体重下降,是“老来瘦”,实际上却是骨质疏松症、骨折、肌肉衰减症合并在一起,真是祸不单行。

  最后是面部出现大量皱纹,皮肤逐渐变得松弛、干燥、失去弹性。全身显得骨瘦如柴。随后出现精神萎靡、易疲劳,对外界及各种活动不感兴趣,运动减少。

  并且常伴有多种器官的功能紊乱,出现循环系统症状(如脉搏细弱、体温低下、手脚冰凉)、消化系统症状(如厌食、消化不良、腹泻和便秘交替出现)以及代谢紊乱、贫血等。

  体重不足是长期膳食能量、蛋白质摄入不足的结果,同时也可能伴有其他微量营养素供给不足。

  体重不足会对老年人的健康产生一系列危害。

  1、增加疾病的易感性

  体重下降往往伴有体内代谢改变,蛋白质合成减少,出现负氮平衡,抗体合成减少,免疫功能和抵抗力下降,以致增加对疾病的易感性,急性和慢性传染病的发病机会增多,往往感冒、肺炎反复发生,病程绵延。

  2、骨折率上升

  在一定范围内,体重下降与骨质疏松、骨密度下降也有关,故体重轻者易骨折。而且,瘦弱者在摔倒时缺少脂肪缓冲保护,更容易导致骨折。

  3、损伤及外科伤口愈合缓慢

  当机体受到外伤,进行大面积伤口愈合时,需要较多的能量和蛋白质,而饮食往往不能满足其对大量营养的需要,因此,缺乏组织营养储备的瘦弱者,伤口的愈合过程很慢。

  4、易出现精神症状

  体重不足的人往往比较虚弱,可能会出现冷淡、倦怠、精神抑郁等精神症状,有的易激怒、神经质、不安或失眠。

  5、不能应付应激状态

  应激状态如连续劳累的体力活动、受损伤、环境刺激、饥饿、外科手术等,正常人体内可增加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调动体内代谢以对付应激状态,而消瘦者往往不能应付应激状态。

  6、对寒冷抵抗力下降

  瘦弱者缺少正常量的体内脂肪来防止身体的过量散热,因而易出现畏寒症状。

  7、经不起疾病消耗

  发烧或患慢性消耗性疾病后,患者变得更瘦,因其缺乏脂肪贮存而只能动用组织蛋白质氧化分解燃烧,以供能量消耗。

  由此可见,老来瘦的低体重,是由于机体全身各个器官衰老、萎缩所致,其中骨骼退化、疏松与肌肉的萎缩衰老是主要原因。

  如何为老年积攒骨量、肌肉?

  1、从年轻开始

  骨量在青春发育期增加得最快,平均在37岁时达到最高峰。肌肉的流失从60岁开始加速。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几十年的时间去积累,到年纪大了就有“资本”慢慢消耗。

  2、喝牛奶

  专家推荐通过饮食摄入钙质。牛奶中所含的钙容易被人体吸收,也是优质蛋白的来源。从补钙的角度,建议一般1~3岁儿童每天两三杯奶(一杯250毫升计算),4岁~8岁儿童和成人每天4杯,青春期、怀孕期、哺乳期和老年期每天应该再增加一杯。豆腐和豆浆对于没有尿酸高的人群来说也是补钙的好选择。也可以适量补充钙片,不会增加肾结石的风险。

  碳酸饮料会减少钙在肠道中的吸收,每天3杯咖啡以上也会引起骨量显著减少。

  3、补充维生素D

  维生素D对所有年龄的骨骼生长都很重要,维生素D不仅仅促进钙吸收,还可以增加肌肉量,保持肌肉弹性。专家建议,老年人常规可以每天补充800~1200单位的维生素D。

  4、均衡饮食

  临床上,既有少女由于节食减肥导致骨质疏松的案例,也有老人害怕“三高”不吃肉而导致少肌症的案例。

  均衡饮食是身体健康的基础,不要害怕吃肉,蛋白质是构成身体的基本成分,也是肌肉、骨骼生长的重要营养元素。另外,建议每天摄入400克蔬菜和水果,以维持均衡饮食。

  5、运动

  足量的运动和营养摄入对于骨骼的成长作用相辅相成。专家表示,经常运动的儿童和青少年骨质量显著增加。各年龄段人群都应该天天运动、保持能量平衡和健康体重。

  成年人每周至少进行5天中等强度身体活动,累计150分钟以上,平均每天主动身体活动6000步。多动多获益,减少久坐时间,每小时起来动一动。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