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晚上,北京語言大學教授、高級翻譯學院名譽院長劉和平在我院22幢301教室做了題爲“從語言服務標準看語言服務能力培養”的講座。本次講座由胡美馨副院長主持。

01

此次講座,劉教授分別從語言服務產業發展與人才培養、口筆譯人員的基本要求與人才培養、語言服務人才能力培養的標準與問題以及語言服務人才能力培養的標準與對策這四個方面進行闡述。

02

劉教授首先以翻譯行業相關的一系列最新數據引入主題,向大家介紹當今語言服務產業的總體發展情況。劉教授表明大多商家認爲機器翻譯能代替人工翻譯,而機器翻譯專家對此不予認同;接下來,劉和平教授根據翻譯字數和價格等數據,將全職翻譯人員、自由職業者、教師等的收入進行比較,並介紹了對口筆譯人員的基本要求、口筆譯之間的不同之處,口筆譯活動要求口筆譯人員除了具備外語能力、口譯能力或筆譯能力外,還應具備語言文字處理能力、領域能力、研究能力、信息獲取和處理能力、文化能力及技術能力等專業能力。在分析口筆譯人員能力評估辦法時,針對教學現狀,劉教授也提出一些問題和策略。她指出目前的口筆譯教學存在課程過於傳統、理論化、沒有合理利用教學資源、課程之間缺乏輻射和協調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她提出一些建議,比如,根據市場和人才培養特徵制定相匹配的教學大綱、改善教學方法、明確翻譯技術、引入市場因素、對現有課程進行篩選和整合等。

03

劉教授告誡同學們不能唯技術,要擁抱技術,口筆譯永遠分不開,她用身邊真實案例和形象的比喻勉勵同學們:要想真正做的好,需要老師的引導和自身的努力,儘管你努力了,並非立刻會獲得回報,但不要因爲沒有進步就放棄,因爲快要成功之時總是最難取得進步,同時她向大家分享了自己的學習原則——“我就是我,我努力了就行,不在乎結果。”

04

最後,劉教授總結如下:語言服務人才培養迫在眉睫,而制定新的教學大綱和翻譯課程的改革是當務之急;構建強強聯合、模擬仿真學習平臺、開發真實反映行業特徵的教學案例平臺十分重要;翻譯的職業化和專業化教育需要特徵化和差異化,這也是人才培養的必由之路,也是產業化培養的需要。只有將教育放入社會學範圍,讓教師和學生與社會互動,纔能有效地完成翻譯教育的任務。

05

在提問環節,同學們提出的問題涉及各個方面,如旅遊、戲劇、體育等,劉教授一一進行細緻的回答。

06

在本次講座中,劉教授旁徵博引,讓在座的老師和同學們倍受啓發。最後,講座在大家的熱烈掌聲中圓滿結束。

——外國語學院團委新媒體部出品——

撰稿 |孫豔君

編輯 | 王丹陽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