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績優異的她,是始終堅持嚴格標準的努力學霸;

身兼數職的她,是付出不計回報的大忙人和引路人;

貼心樂觀的她,是別人口中“沒有人會不喜歡”的“寶藏女孩”。

她,就是國家獎學金獲得者——翻譯162班汪若雁。她曾獲省政府獎學金、校一等獎學金、校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幹部、優秀團員、新聞中心優秀記者等多項榮譽,曾獲“外研社杯”全國英語寫作大賽校級特等獎、浙江師範大學第五屆英語辯論賽二等獎、第三屆“LSCAT”杯浙江省翻譯(本科組漢譯英)競賽二等獎、迴音劇社配音大賽二等獎、第五屆全國大學生英孚“大學杯”第六名等多個獎項。

與翻譯的意外相遇

“那時候的我絕不能預料到如今自己會對它這般執着,這算是緣分吧。”與翻譯的相遇是一個意外,但語言的“個性”吸引了汪若雁。筆譯的字字斟酌和句句打磨,口譯的邏輯縝密和思維靈活,她漸漸地發覺了翻譯的魅力,開始享受翻譯的過程,開始追尋更好的結果。兩年的學習中,翻譯與她也越發熟絡。

談及學習的方法和經驗,她認爲首先要構建好知識體系。她以英漢筆譯的學習爲例,分享了自己的經歷:“我一開始學英漢筆譯的時候,內容總是東拼西湊,不成框架,後來學着從英語語言的語法結構入手,按不同句型、語法成分的系統訓練,思路才清晰起來。”其次,學習需要藉助工具和資源並充分利用,但也無需以數量取勝,外力幫助往往是“不求多,但求精”。她也提到:“學習是一件很有靈性的事”,得“開竅”。她建議大家在學習的同時也要適當放鬆,聆聽外界的聲音,聆聽內心的聲音。此外,她也希望大家面對好的方法和習慣要學會堅持,一以貫之。

“從狹窄的世界裏邁出來”

如今還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交流學習的汪若雁也和我們分享了這一段不一樣的經歷。

早在大一,汪若雁就有了出國交流的念頭,但直到今年三月底她才決定申請賓大。她坦言,選擇賓大有一定的名校情結,同時賓大出衆的博雅教育更是吸引她擱下國內的生活和學習就去到了異國他鄉。

在準備出國交換的時候,她只有一個月去準備雅思考試,期間還有忙碌的學業任務和工作等着她去完成。知情人士提及她的這段準備過程,直言“太辛苦了”。時間很緊迫,她一有空就找個地方自習,晚歸也成了常態。專四考試和雅思考試只隔了三天,抱着“賭一把”的想法,她的努力“幸運”地得到了回報。這段經歷讓她發覺,語言考試的準備大多相通,因此平時的積澱非常重要。

談及賓大的交流生活,“不虛此行”大概是最好的評價。“每週日在教室公映驚悚片然後寫電影分析,在一片漆黑的教室裏和教授探討《等待戈多》和信仰,在書店裏上文學課……也許沒有《死亡詩社》裏Mr.Keating那般至上和理想主義,但都是鮮活的生命體驗。”她覺得自己在不停地豐富自我、完整自我,開始學着感受“感受”,去延展生命體驗。比如在一門非虛構類文學的寫作課上,她要從不同角度切入觀察弱勢羣體。在讀了很多傳記文本和新聞時評,從原本狹窄的世界裏邁出來,去聽去看去感受的時候,她覺得自己纔開始逐漸完整了思路和認知。

“永遠保持新鮮的態度”

從新生演講賽到辯論賽,從翻譯大賽到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大賽,汪若雁從不給自己設限。雖然比賽是要站上競技臺,但她覺得比賽的意義更在於自己和自己的較量。她可以在比賽裏看到自己在不同階段的欠缺:“大一開始站上演講臺,缺的更多是膽識;大二參加各類賽事,覺得自己見識尚淺薄、心態欠平穩。”比賽雖然不能使她觀照自己的全部,但可以更直接地反饋自己的狀態。在第五屆英孚“大學杯”英語達人賽中獲得佳績的她就曾感慨:“每一次嘗試都有新的成長。”她認爲:比賽既不是起點,也不是終點,它只是一箇中期評估,更多的積累和提升還是在點滴日常裏。

“要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她是暗自記下電臺徒弟的愛好,在出國交流前爲他送上一本夏洛克探案集的電臺師父;她是在新生班級男生生日的時候,祕密組織班上的女生親手做蛋糕送驚喜的助班;她也是班級活動裏“金點子”不斷,能記住每一個人的付出的組織者……對於電臺的熱愛和歸屬感,對於助班的傳承和使命感,對於班級活動的集體榮譽感,使得這些繁雜的工作都成了她口中“中意的事情”。平衡學習與工作的方法“只有擠時間”,但做着喜歡的事,分身乏術的同時是“幾何倍增長的幸福感”。在工作中,她找到了生活的自由和熱忱,她獲得了難能可貴的友情。“對於我來說,這是愛麗絲的‘兔子洞’,是彼得潘的‘Neverland’。”

“時時有驚喜”

雖然時間基本上被學習和工作填充,但是汪若雁還是保持着對美好生活的探索。大一的時候,她加入了院新聞編輯部,將零碎的時間投在了四方的取景器上,她喜歡從鏡頭裏窺探大千世界和衆生相。大一的暑假又打開了手賬的大門,讀讀寫寫,學會更好地汲取和記錄。在大二的寒假,她又迷上了滑板和視頻剪輯。她笑稱自己的興趣愛好“生命都比較短暫”,但卻也珍惜過程中的一份份美好。

“時時有驚喜”是她對自己兩年大學生活的形容。“倒不是說自己時時都有收穫,而是生活時時給我一些美好的饋贈。”她將老師、朋友、同學看作是自己的擺渡人:“一起嘗過鹹、品過甜,聽我哭、聽我笑,見過我在谷底,也扶持我攀山岩,永遠心懷感激。”而寢室中六個女生那種不分彼此的打鬧對她而言尤其珍貴。

“快樂的瞬間填滿了我的生活”,願意去尋找生活的小幸福,願意去接受生活的小驚喜,這樣的驚喜總是給她帶來無限的活力。

兩年的成長於她而言,就是在面對事情更會拿捏一個度,會越來越清晰自己想奔向哪裏。但她也直言,自己也還在不斷調整和嘗試,摸索着道路去發現那個更好的自己。對於回國後的生活,她希望自己能夠沉下心來,讓思想和學識變得更加飽滿;她希望自己能釋放更多的光和熱,活出自己喜歡的樣子。

她也希望新一代的外語人能夠有一以貫之的原則,在外語的路上走自己堅定的步伐;有一腔熱情,和外語擦出美妙的火花;有廣闊的視界,不斷充實自己,不斷豐富自己。

正如汪若雁自己所說:“人的本質就是無限綻放。”她抓住了大好時光,她綻放了無限可能,她綻放了無限美好。今後的日子,也願她目光永遠澄澈,內心永遠熾熱。

——外國語學院團委新媒體部出品——

撰稿 | 林香格

編輯 | 劉晶晶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