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Network of Wen Clan of China

雕漆,又稱剔紅,是中華民族傳統工藝的瑰寶和精華,與景泰藍、象牙雕刻、玉雕一起被譽爲京城工藝“四大名旦”,再加上宮毯、京繡、金漆鑲嵌、花絲鑲嵌,則合稱“燕京八絕”。雕漆始於漆器,是以大漆爲原料,在胎體上一層層塗堆到適當厚度再進行加工雕刻的藝術品。五代時期的墓葬出土了銀胎雕漆碟,《髹飾錄》有宋人雕漆裝飾的記述,書中寫道:“剔紅,即雕紅漆也……宋元之制,藏鋒清楚,隱起圓滑,纖細精緻。”明永樂年間,北京先後開辦官坊果園廠漆作、御用監漆作,雕漆製作達到高峯。清乾隆置宮廷造辦處督制,種類更加豐富,有皇家實用傢俱、宮廷儀禮用品,還有手鐲、扇墜、鼻菸壺等皇族把玩之物。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雕漆向大型立體發展,與象牙、玉石、金銀絲鑲嵌等結合,製作出大瓶、大盤、大屏風等諸多國家廳堂的主項裝飾品。

作爲一項傳統工藝,雕漆橫跨唐、宋、元、明、清五個朝代,至少已有上千年的歷史。2006年,雕漆被列爲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進入被保護的範疇。中華文氏宗親網本期“文氏名人”就爲大家講述文乾剛先生和漆雕的故事。

1、在雕漆技藝路上攀登

文乾剛先生酷愛體育,尤其喜歡騎賽車。筆者見到他時,他正從那輛心愛的公路賽車上跳了下來,舉手投足間洋溢着曠達和自豪:“你知道我多大歲數嗎?七十八了!但我還能騎八十公里呢。”

指着院裏歐陽中石先生題寫的“盛世精品坊”的大石頭,文乾剛介紹說,2008年,中國產業發展促進會在京郊辦起盛世精品坊,請來“燕京八絕”的國家級代表性傳人,以帶動並促進傳統工藝美術的發展,使故老的藝術煥發出青春。而文先生作爲雕漆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也受邀在此成立了工作室。

文先生介紹說,他祖籍遼寧,1941年生於秦皇島,1961年從北京工藝美術學校雕塑班畢業,分配到北京雕漆廠。那時工廠裏的中專生稀少,領導對他非常重視,刻意進行了培養。除了承擔計劃、總結等文字工作,最先安排他學習雕漆設計。他說那是很革命的時代,廠裏讓幹什麼就幹什麼,自己想的就是好好學習、好好用功。

提起自己剛入行時的師傅,文先生放下手中的水杯,脫口而出:“帶我學習設計的,是朱廷仁和孫彩文兩位師傅,都是這一行的‘大牛’。朱廷仁先生當時是技術副廠長,他師承於雕漆作坊明古齋,後來被評爲北京市二級工藝美術大師;孫彩文先生是廠裏的主要設計人員,他自學雕漆工藝設計,1956年被北京市政府授予四位雕漆‘老藝人’之一。我向他們學到嚴謹認真的設計理念,還學到他們以靜蘊動、以柔含剛、以平取浮,以簡顯繁,以小見大、具有極強藝術表現力的設計風格。”

學習雕刻時,他的老師是周長泰和汪德亮。周長泰老師的技法是大明風格,講究飽滿圓潤。汪德亮老師的技法是清朝風格,講究精到和變化。講到這裏文先生專門解釋:“那時進廠實行徒工制度,但沒有拜師儀式,一般是指定師傅,一個師傅帶幾個徒弟,師徒關係比較隨意,三年出師定一級工。但我的師徒關係很明晰,每道工序有不同的師傅。當然,最重要的是設計和雕刻。比如雕刻,不叫師傅而尊稱老師,是清末民國時繼古齋、明古齋老店的傳統,也足見雕刻在本行業的重要和地位。”

雕刻是人們從外形上能直接觀察到藝術效果的,難度大,技藝專業也分得更細。他先學“上手”雕刻的“刺、起、片、鏟、勾”五大工序,爲此他起早貪黑,比別人下了更多苦功夫,終於熟練掌握刀具,如同寫毛筆字,不停筆,不修飾,線條流暢,一刀到位。再學“下手”,就是錦紋雕刻,他苦練過一百多種花樣的錦紋,放射性劈松球等三十幾種花樣更是得心應手,表現豐富。這期間他還跟汪德亮老師學到一手絕招,一般做龍脊刺都是用刀平片,而汪師傅教他用抖動的方法,把龍脊刺做得均勻起伏、精緻生動。汪老師對他說,這個技法我只教你。他後來注意到,確實沒有人這樣雕龍的。

就這樣,在廠領導安排下,年輕的文乾剛熟悉掌握了雕漆的設計、木工、制漆、制胎、髹漆、畫工、雕刻、拋磨、燒藍等各道工序的技藝。併成爲“超能型”人才。相繼擔任了車間主任、設計室主任、創新室主任、總工藝美術師,逐步挑起了工廠生產技術的大梁。他也沒想到,當年無意間從事這一行,如今卻肩負着傳承與保護的重任。

與所有成功人士一樣,榮耀和輝煌背後,是充滿艱辛的付出和汗水。

創作和設計的基礎是繪畫,要高水平地掌握人物、山水、花鳥、龍鳳、動物等幾乎傳統繪畫的所有技能。文乾剛先生說,他幼時就喜歡畫畫,雖生逢戰亂,飽受生計之苦,但仍醉心於畫畫。沒有像樣的紙張和顏色,牆面、地板就是他的畫板。他費盡心思的收集香菸盒上的畫片,武俠小說裏的文臣武將、神仙湖怪都被他臨摹得惟妙惟肖。考進北京工藝美學校,他努力學習,雖被批評爲“只專不紅”,曾受到延長勞動期的懲處,仍癡心不改。

如何使作品中馬的神態惟妙惟肖?創作仿唐剔紅馬時,文先生一次次到歷史博物館觀摩研究,還先後去東風農場、紅星農場、靈山高原馬場去寫生。面對各種動態的馬,他一呆就是半天,轉着圈地仔細研究,回去後再一遍遍默寫。

創作和設計要有開闊的視野,必須具有深厚的文史知識和很強的藝術修養。因此,他在學習傳統文化知識方面也下了相當大的功夫。擠時間誦讀唐詩、宋詞、元曲,四大名著、《古文觀止》等大量古典文學著作,對其中的名篇、名詩、名句瞭然於胸。同時學習世界美術史,掌握歐美的審美特點和發展態勢,力求在創作中融匯中西文化,使作品既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又能與世界文化藝術接軌。

目有所察才能心有所悟,爲了觀摩北京的名勝古蹟,他靠騎車和徒步走遍城郊各處景觀,一邊走一邊畫,爬山越嶺、忍飢耐寒。“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愛好遠足一直堅持到今天,自然的神奇、天地的造化,使他的創作多姿多彩永葆勃勃生機。

《脫胎剔彩站唐馬》

2、讓雕漆成爲獨立的藝術品

雕漆藝術雖然歷史悠久,但人們見到的都是盤盤罐罐等雕漆器皿,雕漆藝術本身的魅力往往被器皿的功能所覆蓋。文乾剛決心衝破和擯棄雕漆的“器皿情結”,讓雕漆獨立登上民族藝術的輝煌殿堂。

文先生說:“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我就不滿足廠裏傳統產品利潤少的生產狀況,總是琢磨如何使產品和市場更上一層樓。一次去歷史博物館參觀時,精彩傳神的三彩馬使我產生了創作靈感。”經過縝密思索、多方諮詢和多次現場臨摹,他設計開發出以唐三彩馬爲原型的“雕漆馬”。米白大漆、硬木底座,嵌銀飾、掛藍釉,造型靈動華彩畢現,雕漆馬成爲廠裏的主打產品。那時三幢廠房大樓上上下下角角落落都是正在製作的雕漆馬,大家戲稱工廠成了馬圈。雕漆廠月均工資原本40多元,雕漆馬的海量訂單使員工都得到了實惠,手快的工人每月能賺到獎金100150元。雕漆馬一直熱銷了20多年,成爲國家主要出口項目之一。

人文之祖伏羲搏鬥七天七夜降服龍馬,以龍馬揹負的河圖點造書契、定人倫、創先天八卦,“龍馬負河圖”的傳說和藝術製品早已流傳於世。文先生一聲長嘆,表示了深深的自責和內疚說,他見過避暑山莊乾隆年間的銅製龍馬,是把河圖做成棋盤樣式,龍馬在水浪上奔馳。他覺得,傳統的造型已經不能滿足現代人的審美習慣。因此他引入雕漆的龍馬,設計得更加威猛神武,頭、頸、身、腿與龍形相應部分重合,神祕帛圖馱在馬背上,鑲嵌的綠寶石和青金石,在通體紅豔的馬匹上星光閃爍精美絕倫。說起自己這幅得意之作,文大師竟有些慼慼然:“那時的工作間小,原想搬到展廳時再拍照。沒想到買家過於喜愛,很快就搬運走了,竟沒給我一個告別再見的機會,也沒留下一幅資料照片。

在精品仿的展覽室裏,有一尊文先生的作品,稱作梅瓶,大朵的梅花在100釐米高的瓶面通體綻放。文先生介紹說:“宋時把傳統瓷瓶稱爲經瓶、明朝以後稱爲梅瓶,前人都是在瓶體以‘開光’形式作畫。2000年,我對梅瓶進行了這樣的設計。”我聽明白了,在他之前的雕漆梅瓶,圖案都集中在瓶體不大的一塊框框裏,藝術想象、視野和創作受到很大侷限。而他的設計卻是讓嬌豔的梅花如同一簇簇碧野精靈,狂放不羈地從修長的瓶體“跳將出來”,奪人眼目,以空前的感官衝擊力,契合了“雕漆人”被壓抑已久、亟待釋放的藝術熱情。

他的《剔紅維摩演教屏風》高3米、長4.5釐米、寬0.85釐米,在展廳裏尤爲引人矚目。主圖取材維摩說法的瞬間場景,畫面中,與佛祖釋迦牟尼同代的維摩詰坐於錦塌,高談大論,文殊菩薩等十幾位天女神將或凝思、或感悟、或歎服,表情各具其妙,雙眸間投射出通靈剔透的震撼力。而且,那些人物的眼神也和蒙娜麗莎一樣,始終對觀賞者緊追不捨、暗覷於人,更顯神祕莫測、玄妙無窮。

一行參觀者圍攏在屏風邊,稱讚文先生的刀法堪稱一絕,文先生笑了:“雕漆人物的眼睛,傳統浮雕手法是寫實的球體,缺少流轉和變化形同死眼。我運用的是油畫的寫意手法,將手中的雕刀當作畫筆,用鏤刻的手法,雕刻出油畫色彩的高光和調子。”他還說,要讓人物的眼睛充滿靈動的光輝,就要不同人物不同施法,或精研細刻毫髮畢現,或信手操刀鏇出孔狀,似有神助的一刀點睛,才能讓各個人物兩眼生輝神采飛揚。

天道酬勤,僅2002年以來,文先生的藝術作品就獲得國家級、市級金獎十餘項,他也被評爲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北京特級工藝美術大師、北京市首屆“德藝雙馨”大師。2009年北京工藝美術行業協會、北京民間文藝家協會、北京玩具協會專家評審委員會評審他成爲北京雕漆界泰斗級人物,爲文乾剛雕漆譽名“文氏剔紅”。用一個姓氏連綴起一個藝術門類,文乾剛先生在雕漆藝術產業中的地位不言自明。

3、曾被稱爲最奢侈的一抹紅

參觀了文大師的工作室,知道雕漆原材料的大漆、硃砂或銀硃都很昂貴,製作工序繁瑣複雜,每道工序又分爲數道技術環節。製作工期之長令人咂舌,一毫米漆層要塗20道、20天,10毫米漆層需要塗200道、200天。而且塗漆後必須在三四個月內完成作品,否則漆層硬化無法雕刻,大型作品必須依靠一個團隊來完成。這一切,決定了富麗堂皇價值連城的雕漆原本是帝王家物,也被稱爲最奢侈的一抹紅。如今這些因素成爲影響雕漆市場發展的嚴重障礙,這個歷經幾千年的傳統文化符號,如何進入當代社會,如何讓市場接受,如何延續藝術生命,成爲擺在雕漆藝人面前的沉重課題。

談到雕漆面臨的形勢,文先生有自己的分析和見解:“雕漆的瀕危處境,主要的原因是物質使用功能同現代社會生活脫節。但也要看到挑戰與機遇並存,如今奇蹟般的經濟發展和財富積累,需要品位更高、藝術性更強、文化內涵更深厚的盛世表達。經過深入調查並結合多年的經驗,我最終選擇了屏風。”

他說,三千年前象徵周天子名位和權勢的專用屏風,衍生出圍屏、座屏、掛屏、桌屏等各種形式。其中展示高貴氣勢的大型屏風,可繪畫題詩,融實用性、欣賞性於一體,有點綴環境和美化空間的功效。陳設於廳堂與古典傢俱相互輝映、相得益彰、渾然一體,成爲中式家居裝飾不可分割的整體,呈現出一種和諧寧靜之美。屏風工藝手法也異彩紛呈,作爲傳統工藝領域裏的一枝奇葩而流傳至今。其文化的美感正逐步被現代社會重新認識,作爲古典傢俱,應是客廳、大廳、會議室、辦公室的首選。

正是基於這種認識,近年來文先生把大型屏風作爲雕漆市場的發展方向。創作中,他發揮擅長的書畫技能,屏風正面是遵天理、重逸氣、清新脫俗的傳統繪畫,背面是契合時代的詩詞書法,使屏風以雅俗共賞、喜聞樂見的形式充分表達古典文化內涵和深邃主題。如《剔紅居庸疊翠屏風》,充分考慮到了居庸關的地域特點,層巒疊嶂,巍巍敵樓,山路上駝隊蜿蜒,行人、騾轎、馬匹若隱若現。精到的雕漆技藝,融入新的設計理念和手法,展示出了一幅意境深遠的滄桑畫圖。又如《剔紅五嶽長春寶座屏風》,作爲慶祝祖國成立六十週年華誕的禮品,第一次設計只想到寓意穩定的泰山,經廣泛聽取求意見進行了第二次設計:前面主畫是泰山,背面主畫是氣魄宏大的毛澤東書法《沁園春·雪》,兩面四個邊框是其他四嶽的山巒。想到國家經濟空前發展,正面紋飾突破前人,用了象徵高貴富有的牡丹;想到祖國建設日新月異,背面邊飾用了象徵春意盎然的梅花。繼承傳統的須彌座,在“江山永固”的山石波浪上用了仰覆蓮花。

成功不負有心人,文先生近年創作的的《剔紅居庸疊翠》《剔紅五嶽長春寶座屏風》等大型屏風都榮獲金獎,分別被有關單位收藏,引領了當代,他的節假日大都在緊張的工作中度過的。爲了保證下一步工序的進度,他往往抓緊別人休息的日子,搶時間、趕進度,幾乎把自己全部精力和生命,融合到雕漆藝術中。同仁和他的藝徒們都敬佩他不吸菸不喝酒不打牌,幾乎沒有任何娛樂活動,平日研習書法繪畫、騎車遠遊攝影,都是的發展趨勢和潮流,爲雕漆市場開拓出一線曙光。

說他最大特點是善於接受新事物,近年來他學會了開車、學會熟練地使用計算機設計畫圖,進入了雕漆藝術創作的自由園地。

剔紅梅瓶

4、光鮮後面也有艱辛和汗水

手藝人都要甘於孤獨,大師也是如此。談及對家庭、老人和孩子的責任,文先生一聲長嘆,表示了深深的自責和內疚:“年輕時我無力分擔家務,全靠妻子撐着。平日裏早來晚走,星期天還要去單位加班。妻子不在週日休息,孩子沒人管,我只得帶着去工廠。不能逛街、不能去公園、不能找小朋友玩,我加班一天,孩子哭鬧一天。老父親去世前臥牀三個月,我也不能在身邊盡孝,每次看望都是打個卯就走……”

工作室的同仁提及文大師,都說他時至今日也很少休息。這些年做了十幾堂屏風,他的節假日大都在緊張的工作中度過的。爲了保證下一步工序的進度,他往往抓緊別人休息的日子,搶時間、趕進度,幾乎把自己全部精力和生命,融合到雕漆藝術中。同仁和他的藝徒們都敬佩他不吸菸不喝酒不打牌,幾乎沒有任何娛樂活動,平日研習書法繪畫、騎車遠遊攝影,都是的發展趨勢和潮流,爲雕漆藝術服務。說他最大特點是善於接受新事物,近年來他學會了開車、學會熟練地使用計算機設計畫圖,進入了雕漆藝術創作的自由園地。

七十八年的悠悠歲月,七十八年的生命歷程,閱盡人間滄桑之後,文大師更加豁達、寬容,種種磨難和痛苦他看得很淡,如今更不願提起。一次次忘我地投入,一次次挫折到成功的驚喜、刺激,是他最高的精神追求和享受。他說:“敬畏認真、人生有果,不能碌碌而過。”

無疑,“文氏剔紅”是文乾剛先生敬畏認真的人生之果,更令他欣慰的人生之果,是他敬畏認真地帶出的雕漆團隊、是他培養的剔紅新人。他把得到的政府補助都用於藝徒的培養,2008年以來,他的藝徒有的晉升爲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北京市工藝美術大師,有的成爲市級、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雕漆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他鼓勵藝徒們從當下的生活出發,在雕漆傳統技藝基礎上做更多的嘗試。他寄希望並期待藝徒們從雕漆與玻璃、雕漆與硬木、雕漆與皮革等諸多藝術領域的結合上,有更多地發現、更多地思考、更多地突破和貢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