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编辑:C大调

南溪古寨,大山深处的最后一个匈奴部落

文/田再联

秋风清凉,秋雨飘洒。带着对古文化的寻根和钦敬,我前往南溪古寨。

南溪古寨位于安徽省贵池市东至县花园乡,2012年12月17日,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决定将其列为中国传统古村落名录。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南溪古寨徽派风格的宣传墙。墙上有诗曰:“青城紫阁碧驼峰,黛影中开桥倚空。岚气浮窗山带雨,瀑声飞枕水生风。一规月漾花溪笑,千叠云横谷鸟从。心处绕魂思作赋,雅音画锦启灵聪。”宛如仙境的世外桃源尽显于字里行间。 循路望去,只见远山逶迤、云雾飘逸,山天相依的亲昵如梦似幻。

迎接我们的是那棵千年古樟树,老树舒张着青枝,彰显着活力。树下是一座建于元明时期的单孔石拱小桥,小桥泛着古韵,显得小巧灵动。它与后面的两座小桥构成进村的“三把锁”,锁住风水,锁住福气,锁住平安。

潺潺的溪水在圆润的卵石间且歌且舞,拉开了古寨画卷展开的序幕。沿着溪岸,“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的徽派民居错落排列。

寨口北边的小山上设有祭天坛,“文革”前,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三至八月十六,寨子里的男女老少都穿着匈奴人的服饰,奉上祭品,举行隆重的祭天仪式,祈求上天降下福祉,保佑平安。

温柔的雨丝飘飘洒洒,闪着光亮的青石巷道沿着卵石堆叠的溪岸在古寨里游延。在巷弄里穿行,仿佛走进了迷宫。“斗星弄”、“长生弄”、“乾坤弄”……在这些富有寓意的名字里,我们足见匈奴后裔们深谙世间万象,充满着对生活美满的企盼。

古寨里沉淀着幽静和迷离。

据南溪古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人金长志先生介绍,古寨的旅游开发正在进行,沉寂千年的古寨,将以较完整的古朴风貌展现给游人。在他的叙述中,我仿佛走进了古寨的千年烟雨。

公元前121年,年仅14岁的驻牧威武的匈奴休屠王太子金日磾归汉,汉武帝赐姓金。金日磾归汉后,一心效力朝庭,成为历史上有远见卓识的少数民族政治家。唐朝末年,为避黄巢战乱,金日磾的部分后裔迁至此地。他们在山上扎寨了三百多年,直到元代才在这遍三面环山的旷地上建起了64座雕楼。到了明清时期,雕楼换成了徽派建筑风格的民居,形成99条巷弄。

一座拥有600年历史的古雕楼至今仍完好保存。雕楼分为两层,楼顶四墙耸起,门窗窄小,四面均有射孔。雕楼面向西北,寓示匈奴后裔们永远心向故乡,因为他们是来自遥远的河西走廊。墙角为60度的锐角,形状像箭头,既流露出匈奴人尚武的本性,又有归心似箭的隐喻。

建造于明朝万历年的大成祠是古寨金氏家族最大的祠堂。大成祠共三进,88根柱子落地,恢宏大气。祠内木石雕刻工艺精美,融合了匈奴文化与徽州文化,是少数民族汉化的生动典范。 如有贵客来临,族长便在祠堂内坐候,并用匈奴语“天的儿女欢迎你的到来”问候客人。族长有责任将匈奴人的文化、文字、语言、习俗等传承下去。一首《日磾思故乡》的歌曲仍流传至今,寨子里大多数人能用匈奴语唱这首歌。

站在大成祠向西望去,形若巨狮的石狮山层峦叠嶂,山中巨岩怪异,千姿百态,溶洞溪泉,竹林苍翠,风景优美。石狮山成了古寨的天然屏障,山上仍有古营地遗址。山脚有“徽州古道”,弯弯曲曲的小道一直通向远方,这是他们成为徽商的通道,也是与汉人交流与融合的径途。

住居千余年的匈奴后裔一直保持着与外界的谨慎接触,因此,古寨才保存着较完整的古朴之风,形成让人无法拒绝的历史文化光环。

告别古寨的时候,雨丝又飘洒起来,和来时一样的细柔。我想起了“山色空濛雨亦奇”的诗句来,山雨浸润的古寨,在我的回眸中化作淡淡的徽墨,泼洒在柔软的宣纸上,形成一幅素雅的水墨画。

稿件管理:野狼

稿件审阅:王正荣

作者简介:田再联,教师,文学爱好者,发表文章数篇。

本文为中国乡间美文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