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编辑:c大调

散文 小说获奖作品展示

组委会主任:柳丝青青 副主任:黑风马、许秋来、张永成 顾问:刘传启。

散文、小说评选主持:董伟国、柳丝青青。

散文、小说评委:周向东、曾春发、黄隆旆、江波、刘艳梅、皋利民、桑桑、李琬婷、黄增存、何青蓝、追梦之翼、吴秀明、王文丽、吕明建、胡常珍、严景新、平安是福、赵通、王正荣、王克齐、暖阳、张守亚、王俊丽 、张小涛、李德霞、郭利、郭晨曦、毕祖金、小雨点、胡边江、姚世雄、伊人、张光业、董祖芹。

主办:中国乡村杂志社 中乡美(北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乡村十月】征文,主要围绕乡村十月风情、乡村十月家事、农忙与乡情为主题的短期征文活动。评选标准按阅读量、打赏、留言初选,所有入选作品要求评委以质量、公平公正评选加分,决定胜出。.

散文、小说获奖名单如下:

一等奖:

《猪头肉》 作者:小鱼

二等奖:

1、《十月的乡村》作者:冯金林

2、《永不放手》(小说)作者:郭学德

三等奖:

1、《金秋十月的好消息》(小说)作者:王佐伟

2、《乡村十月金色美》作者:蔡来升

3、《小麻雀》作者:何群英

优秀奖:

1、《十月乡愁》作者:小小心

3、《山音》(小说)作者:北斗

3、《桃园新村夜唱团—歌唱快乐新生活》作者:张伦

4、《石无言》作者:石童

5、《家乡的柿子树》作者:李淑娟

6、《在米仓民宿听哇鸣》作者:李玲

中国乡村杂志社/中乡美编辑部

二0一八年十一月十五日

特别提示:

1、中国乡村杂志【乡村十月】征文所有获奖作品将在本平台陆续展示。

2、所有获奖者请速发来个人肖像,免费刊登在《中国乡村》上。照片张数不限,必须清晰。

投递获奖者肖像邮箱:[email protected]

3、所有获奖者请加总编微信:xu549750302

等待统一颁奖。(添加总编微信请注明:“乡村十月获奖作者”)

一等奖

小鱼:女,辽宁海城人。从事语文教育工作,孩子们称她“小局老师”。曾在海城日报开设《论语》赏读专栏。教育杂文发表于《辽宁教育》《现代家庭教育》《小学青年教师》《校园与家庭》等刊物;诗词散文见于《诗潮》《文苑》《山西青年报》《鞍山日报》《本溪日报》等。现为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散文协会会员。

猪头肉(散文)

文/小鱼

猪头肉,父亲活着时爱吃,但买得很少。

少到切片的时候很纠结,切得厚了,一家四口每人吃不到几块就没了;切得薄了,放在嘴里嚼不了几下就没了。不管切薄切厚,碗里的肉片总是可以数出块数。我看着父亲没有喝完的酒,看着碗里没有吃够的肉,很为难又舍不得下桌。他就会挑剩下的最大块的给我,说:下去吧。

我妈骂我馋。那时我六七岁,父亲让我去小商店给他打酒,有时也赊酒。我已渐从店主人怠慢的眼神里学会了难为情,很不情愿去给他打酒。尤其是买不起猪头肉,还喝什么酒啊!我爹看出我不高兴,说:有能耐,你就不把酒拿回来!天下着小雪,我出了商店的门,把他那个装酒的塑料瓶扔在地上,一路踢着回了家。父亲在门前等我,看到这情景,居然很高兴,他夸我有心眼,还比我姐胆大。

后来我想,父亲一生憨直又有些懦弱,大概打心眼儿里不希望我们像他。我也是从少女时就很努力地叛离着父亲传给的本性,与自己斗争,为了早点有能力给父亲买酒买猪头肉。

记忆中有大块的猪头肉可以吃了,是两种情形:一是父亲月底开出了工资,一是父亲月底没开出工资。开工资了就痛快地买酒买肉,没开工资就不痛快地赊酒赊肉,平时吃不到猪头肉的。我是这个村里有名的优秀生,常被店主人满脸赞许地提醒:这孩子学习好,记性好,别忘了回家提醒你爹,上个月还欠着肉和酒钱呢!我哭着质问父亲;爹,你不能不去赊猪头肉么!以后也别再叫我去赊,咱没钱不吃还不行么!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父亲喝酒吃猪头肉的时候,我就不再守在桌边了,匆匆地吃完饭就离开。父亲知道,我心里有些看不起他了。他只是眉毛一抬,瞄着我去看书了,低头继续吃喝。喝多了就会喊出来:小二儿,你怎地小二儿,你不服奥,你给我好好念书!小二儿——

父亲也不是不知道过日子,平时缺少油水了,一般会去生肉摊买点血脖肉,再和那熟悉的摊主讨要两块肉皮,回家或煮肉或耗油。血脖肉算得上猪身上最难吃的肉了,虽然离猪头很近,味道却差得那么远!父亲吃血脖肉下酒时也很满足。

我上班以后,给他买猪头肉,都挑好的地方买,比如他常常舍不得下筷子的“拱嘴”,又香腻又有嚼头,买得足足够吃。

每年他过生日,问想吃啥,他都说“买块猪头肉就行”。后来就不问,直接买。只是猪头肉的块儿变大了,父亲的胃口变小了。

直到他吃不动猪头肉了,我还浑然不觉。

直到那个医生对我满脸赞许地提醒:二儿呀,你这么聪明,应该想到你爹可能是癌——我才知道,自己还得了爹欠的钱,治不了爹生的病。

那些年,为什么不肯帮他多赊几块猪头肉呢?你这个胆小的笨孩子!

简评:追梦之翼

作品从题目上、从情感上都打动了我。为作品打分的时候,给出此次我的最高分九分。足以看出我对《猪头肉》这篇散文的喜爱。不单单是我,数十位评委也都毫不吝啬给出了高分。众望所归,它在中乡美十月征文大赛中脱颖而出,拔得头筹。在安排评委为获奖作品写简评的时候,我举手示意,这篇归我,我的确有话要说。

文题并不突出,甚至还有点土。正是这种接地气的土吸引了我,吸引了更多的评委老师。让我们不由自主沿着文章的脉络向前迈进。开头一句“猪头肉,父亲活着的时候爱吃,但买得很少。”令人浑身一震,这句话非常有分量,直击心灵。是的,总有一天,父亲会离我们远去。

猪头肉是我们儿时难忘的记忆。那时的经济、物质都比较困乏,猪头肉珍贵稀缺,肉片薄厚都不过瘾。那时的猪头肉是餐桌的贵宾,是当时大人孩子眼中的山珍海味,作者一家也不例外。尤其是作者与其父更是对猪头肉情有独钟。

不禁让我想到了自己的母亲,猪头肉一直是母亲的最爱,至今都无法释怀。因吃素的缘故,从不沾染荤腥的我对各种荤腥深恶痛绝。尤其是母亲的专宠猪头肉,肉一上桌,我必然皱着眉头嫌弃地躲在一边,从未为母亲买过一次猪头肉。这篇文章对我的触动很大,忽然很想为六十三岁的母亲买一些上好的猪头肉,但我知道,已经患有糖尿病、哮喘的母亲再也不能像从前那样大快朵颐了,深深的愧疚瞬间涌遍全身。

这篇作品朴实亲切,真挚感人。一幕幕陈年旧事从心湖汩汩流出,氤氲了故园,温暖着记忆,引起读者心灵的共鸣。诸多评委不约而同为作者撒花点赞,亲手搭建了通向领奖台的梯子。尽管奖项跟权威无关,跟名利无关,但这是一次对文学最直白的见证,是一次作者与读者真实的对接,是坦率与真诚的,更是严肃与认真的。

文章的亮点之一:作者功力深厚,通篇干净利落,没有啰嗦之处,且语言把握精准,恰到好处。如“开工资了就痛快地买酒买肉,没开工资就不痛快地赊酒赊肉……”这样干净纯粹的句子文中比比皆是。

亮点之二:是作者的真与率性。作者不掩饰自己嘴馋,父亲爱喝酒爱吃肉;不掩饰儿时自己对父亲的不满,一路把父亲的酒瓶子用脚踢回家;不掩饰对赊酒赊肉的憎恶与排斥,以及对父亲的看不起;不掩饰父亲憨直又有些懦弱。

亮点之三:这篇回忆性的散文算是作者的忏悔录,是一记警钟,给予我们善意的提示,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日子好了,猪头肉块变大了,父亲已老,胃口变小。后来父亲吃不动猪头肉了,父亲去了,“子欲养而亲不待。”

作者的反思、拷问是对自己,也是对无数脚步匆匆的赶路人,在真诚的呼唤大家,慢下来,常回家看看。

二等奖

冯金林,当过中学教师,做过广告策划。南通市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现代作家协会会员。著有散文集《寸草情深》、小说《风中一片情》。

十月的乡村(散文)

文/冯金林

周末我回到石港老家,走进了十月的乡村。

十月的乡村,是金灿灿的季节。步出家门,天高云淡,秋风拂面,眼前的田野是一片金黄,沉甸甸的稻谷诱惑着蓝天的深情。一颗颗成熟了的稻穗压弯了腰,秋风吹过,像是金色的波浪在起伏。我俯下身来细细端详起一株株稻穗,那粒粒饱满的谷粒,挨挨挤挤,挂满枝头,一簇簇稻穗聚合一起,浑如一支支饱蘸金色颜料的画笔,家乡的秋色不正是这无数支画笔描绘的吗?父老乡亲们的汗水滴落成金色,化作灿烂的乡村画卷。不远处收割机正在一片金黄的稻谷田里操作,嗡嗡的马达声吟颂着乡村的诗韵,随着机器的运行,一大片稻田一扫而光,田头的彩条布上堆起一座座灿烂的小金山。我在农村长大,体验过秋收的艰辛,弯腰割稻,双手扎草送谷,在沉甸甸的过程中那些辛苦都有切身体会。如今,站在田头,看着收割机把几十个人一天的活计用两三个小时就完成了,心中顿生感慨。机械化的收割设备代替了人工的镰刀、脱粒,父老乡亲们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而是舒适恬静地在享受生活中完成果实的收获。

老家石港是千年古镇,著名的鱼米之乡,家乡的稻米闻名遐迩。过去的“金南风”,现在的南粳“505”、“9108”都是米中精品。被评为全国“优质粳米”、“江苏省最好吃大米”。那米煮饭白香、软糯,富有弹性,吃上一碗新米饭,香甜可口舍不得咽下,细细咀嚼,唇齿间淡淡的清香让人感叹农村人有口福,也让人愿意到稻花香里醉一回。

十月的乡村,是桂花飘香的季节。“八月桂花遍地开”,但今年炎热的天气一直延续到九月下旬,直到连续几次台风来袭,才把闷热的气温压下去。秋来得有些迟,桂花也开得比往年迟,但终于在农历八月的最后几天挂出许多淡黄的花苞,也许是大自然特意留给国庆六十七周年华诞的礼物。进入金秋十月,丹桂盛开,花香馥郁,整个村子都浸没在桂花香里了。老家的人们喜欢桂花,几乎家家都有桂花树。那沁人心脾的香,总让人心旷神怡,深深地吸一口,清香直入肺腑,令人久久不能忘怀。我老家的院子里就有两株不小的桂花树,长得郁郁葱葱。每年花都开得蓬蓬松松,满树都是,金黄金黄的小花,一簇簇地隐在绿叶下、挂在树梢上,满园芬香,那香气随风飘散,与邻居家的桂花香气融合一体,让空气中弥漫着迷人的花香。

十月的乡村,是一杯醉人的酒。十月是成熟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是人们付出辛勤努力能看到劳动成果而倍感喜悦的季节。乡亲们的脸上写满丰收的喜悦,眉间露出甜蜜的笑意。在十月的乡村,无论你走到哪儿都会被喜悦的情感和热情的氛围包裹着。来到王家,王大嫂忙拿出几个红红的大方柿子让你尝尝秋果的甜蜜;走进李家,李大伯端出一碗自酿的新米酒让你品品米酒的醇厚;到了张家,张大妈正在煮扁豆肉丁儿饭,那个香味和张大妈的热情让你不得不坐下来吃上一大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老家的父老乡亲们依恋着这方水土,过着简单舒适的农家生活,滋润着幸福的人生。信步走在村里阡陌小道和宽阔的水泥大道上,扑面的乡音乡情,让我陶醉。回到家中,老父亲正在蒸汽氤氲的灶间忙着蒸米酿酒。每年新米进囤,父亲便会酿制一缸新米酒。自酿的米酒色泽清澈,味道甘甜,喝后既不上头又不伤胃,养身健体。村里家家酿米酒,人人爱喝米酒。夕阳的余晖,把乡村的屋舍、树梢、田埂,涂上一抹金黄,炊烟从村舍的屋顶袅袅升腾起来,空气中燃烧着泥土的味道、桂花的味道、米饭的味道、米酒的味道……

驻足乡村,我久久不愿离去。十月的乡村,是一幅金色的画,是一首醉人的诗。我爱金色的秋天,我更爱十月的乡村。

简评:吴秀明

家乡石港,不仅是著名的鱼米之乡,更有那十里飘香的桂花树……这些都静静地流淌在作者极其流畅的文笔之下,还有家乡农民那勤劳的身影、喜悦的笑脸!难得的好文章!

二等奖

作者简介:郭学德,小时候爱看小说,后来就写小说。现有作品百余篇散见于国内文学期刊及网络媒体平台。小说(神笔传奇)入选(手机网易网),(神狗)入选(中国乡村杂志)征稿大赛第一期。现为翼城君悦酒店董事长。

永不放手(小说)

文/郭学德

男人和女人结婚十多年,激情过后,他们感到婚姻象一潭死水一样没有一点涟漪。因为一些琐事免不了锅碗瓢盆碰撞,闹得双方情绪低落生活死气沉沉。

最后,男人说离婚吧!女人无奈地说随你。男人说结婚十几年了也没出国旅游过,上泰国旅游一回吧,旅游回来就办手续。女人心里像被什么撞了一下,凝视着男人点了点头。

在那年的12月,他们来到了风光秀丽的安达曼海上的普吉岛,享受着异国风情,珍惜着每一分每一秒,因为几天回国后,他们将各奔东西,从此形同陌路。

一日午后,男人和女人正在海边享受着海风的沐浴,忽然海上刮起了狂风,朗朗晴空立时变得乌云密布,男人看见海上卷起了滚滚浪潮,惊叫一声“海啸”!拉着女人便向附近的一个三层楼房冲去。

身后的海啸,像草原上疯狂的野马,呼啸着一浪高过一浪追赶着。

男人拼了命拉着女人逃命。女人气喘吁吁地说你跑吧,我不行了,心脏快爆炸了!男人说死我也不会丢下你!

一步两步,男人的脚步刚踏上盘旋在小楼外的楼梯,身后的海水已漫过女人的膝盖。男人左手抓紧楼梯,右手拉着女人艰难地往上爬,海水像有千万个魔手,把女人往下拖,在和男人争夺着女人。

男人刚爬到楼顶,海水已漫到了女人的腰部,女人的身体在海水中漂荡,男人怎么也把女人拉不上楼顶。男人见楼顶的栏杆上有缠绕的钢筋,便用左手缠在自己的腰间,把余出的一米多长顺着右胳膊伸下去,死死得缠绕在女人的左胳膊上。

海水在拍打着小楼房,女人的身体在海水中晃悠,女人说我的胳膊快断了,我受不了了,放开我吧!男人说不!坚持下去就是胜利,我们就能活着回去见爹娘!见我们的女儿!

这一刻,女人流下了感动的眼泪。女人说谢谢你!男人说傻瓜,我们谁跟谁啊!

女人幽幽地说回去还离婚吗?男人深情地说死也不离了。

海啸过后,人们发现吊在小楼上已昏迷的男人和女人,两人的手死死地连在一起。男人的胳膊和女人的手被缠绕的钢筋勒出了一道深紫色的血印,像一道美丽的彩虹,深镶在男人和女人的心中。

获奖作品简评:山夫

微型小说《永不放手》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将“七年之痒”准确反映出来,并将“痒”之疼痛和美好结局,深深烙印在人世间至真至纯的爱情中。

小说以小见大,构思精巧,语言洗练,情节紧凑,既能让情感产生剧烈的冲击,又能让心灵接受震撼的洗礼。

勿庸置疑,这是一篇佳作。

三等奖

蔡来升:笔名大泽蛰龙,卧龙居士。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有纸质作品在《巢湖水》《燕赵晚报》及《衡水广播电视报》《桑榆文苑》上发表。多篇电子版作品在《我的老冀师》《倾雨文楼》《海阔天空》《醉歌文苑》《孝南文学》《冬歌文苑》《一叶芭蕉》《大时代文学》平台发表。

乡村十月秋色美(散文)

文/蔡来升

中秋过后,秋阳渐敛暑热。凉风习习,吹动泛黄的银杏叶飒飒作响。抬头望天空飞过的一队征鸿,勾起我的淡淡思乡情。借着“国庆"假日,我决定回乡下探望老父。

自行车飞行在宽阔的柏油路上,一个小时的工夫,就把我载到朝思暮想的故乡,使我有机会能饱览乡村十月的绚丽美景。

先不说琳琅满目的果园美景,单说广阔的田野里举办的农产品展览,就让人陶醉不已,流连忘返。

走进田野,只见粗壮的玉米棵上,玉米穗儿像胖娃娃的胳膊,拱裂了外皮,露出黄灿灿的籽粒。伴着阵阵悦耳的蝈蝈叫声,只见落尽枯叶的大豆秧上,垂着圆鼓鼓的豆荚。大豆地旁边是一眼望不到边的棉田。炸蕾吐絮的棉桃像是玩皮的孩子吐出长长的白舌头,扮作吓人相。紧邻棉田的是蕃薯地。蕃薯秧的叶子已被早霜冻蔫。下面拱裂的缝隙里露出紫色或土红色的蕃薯皮,展示着秋天的魅力。

途中经过一片菜园。蔬菜竞肥争绿的情景,令人心旷神怡。

山羊角般的尖椒和肥大的青椒红绿相间,互相映衬。细长的十八豆像小姑娘梳的发辫,根根低垂在竹竿架下。黄瓜架上,墨绿的叶子间闪现着顶着黄花的嫩黄瓜。摘一根,放在口里偿一下,清脆可口。身着紫袍的大茄子和细长的牛心茄子,对比鲜明,却又各具千秋。西红柿羞红着脸,或许是与小伙儿恋爱的事被人揭穿……

走过菜园,来到硕果累累的果园。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成片的苹果树和梨树。又大又圆的红苹果,让人垂涎欲滴;挂满树枝的水晶梨,长成大头娃娃的形状,一副憨态可掬的样子。

果园里还种着葡萄。晶莹剔透的葡萄像串串紫色的珠子,挂满了绿叶掩映的水泥架子。透过叶子的缝隙,撒下秋阳的丝丝光辉,映衬得葡萄越发闪亮、圆润。

除此之外,果园里还种着三五棵年轻的柿树。每棵柿树上结着几十个大柿子。柿子的颜色正在由绿转红,看上去似乎还有一层白粉。用不多久,它们将会变成盏盏红灯笼,照亮整片果园,扮靓迷人的秋天。

乡村十月,是一幅饱蘸着辛勤汗水,绘就的绝妙田园风景画儿。

简评:暖阳

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向读者描绘一幅乡村十月秋收的美景。层次分明,脉络清晰,从田野到菜园后到果园,有即将丰收的庄稼,有饱满丰盈的蔬菜,还有累累的硕果,无不向世人宣告又一个丰收年的到来。

文章没有华美的辞藻堆彻,也不见扣人心弦的细节描写,更像一位老友面对面和你娓娓诉说他眼里的十月丰收的美景。看似平淡无奇的描绘却恰恰抓住了读者的心。追随着作者的思绪,一幅幅乡村十月丰收的美景一览无余。

不足之处:内容过于简单,涉及面毕竟较少,段落结构一览无余,文章除了描绘丰收美景外没有再往深处挖掘,是不是可以把丰收的喜悦靠一靠党的富民政策,算不算对主题的升华!

三等奖

王佐伟:笔名老鸦关人,乡村小学老师,钟情文字,喜欢在课余写些有关乡间的小文章自娱自乐,己有一百多篇文章发表在各家文学网络平台。

金秋十月的好消息(小说)

文/王佐伟

如今农村流行一种怪现象,有人发牢骚说,低保救助养了一群懒汉。

黑泉湾村的二洒就是这样的人。

早先,二洒光阴过的挺红火,他在常州一家面馆当面匠,媳妇在家操持几亩田,是村里数得着的殷实人家。不料天有不测风云,那年二洒媳妇突然中风了,跑遍了省内各大医院,花光了家里的所有积蓄,还拉了一河滩的饥荒。家境急转直下,当年他被乡村政府纳入低保救助对象。他也不能外出打工了,伺候躺在病床上的媳妇。

这两年媳妇病情好转,能慢慢下地了,后来生活开始自理,村里动议取了他的低保,救助更困难的人。

二洒当场跳了脚“:我二洒拿的是政府的钱,又没掏那个人的腰包,奈谁的蛋疼?谁敢挖我的低保,尕刀刀见血!”

二洒是狠人,当年曾徒手放倒过一头发疯了的犏牛,村里人怵他。二洒还是享受最高低保救助,冬天晒暖阳,夏天满庄转,还隔三岔五割点肉改善生活,日子倒也过的消闲舒坦。背地里人称他为“马干”,就是拿工资的国家干部。

这天早上,他斜躺在炕上刮碗子,村支书进来了。

支书大驾光临,他慌忙下地,手忙脚乱的倒茶。

“支书呀,啥风把你吹来了?”

“没啥事,就是想老哥做的面了。二洒哥,这几年窝在家里,黄了手艺吧?”

“支书你这是门缝里瞧人,把人瞅扁了,瞧不起老哥?你等着,看看老哥的手艺,恰好昨天赶集割了些羊肉。”

不大一会儿,二洒端了一海碗面进来,葱白菜绿,汤浓面宽,调上油旺旺的油泼辣子,支书吃得满头大汗,二洒得意的瞧着支书的吃相。

“咋样?仓促之间难兑汤,味道差些,要是有老汤,保证让你吃得过瘾!”

“色香味俱佳,味道地道。”支书吃得满面红光,直竖大拇指。

“哎,二洒哥,守着好手艺受穷,糟蹋了,可惜可惜。”

“那怎么着呀?

“开个面馆呀。我打听到,你从前打工的面馆转让,熟门熟路,你去开呀。”

“我精勾子(指光屁股)扣着一页瓦,那来的本钱?支书你别取笑我呀。”

“最近,有 精准扶贫贷款。”

“这个我知道,贷款要担保,我这个二杆劲,谁敢担保?再说,五万不够呀,在常州转让个店没十万拿不下,缺口大,我上那寻钱?”二洒愁的直挠头皮,黑脸拧成了个铁疙瘩。

“只要你有这个心劲,我担保。差的部分我想办法,你只管放心大胆的去闯!”支书说。二洒高兴得几乎跳蹦蹦,握着支书的手使劲摇。

过了几天,贷款下来了,差的钱支书也凑够了。立春后,二洒踏上了去常州的路,是支书亲自送去的。

金秋十月的一天,二洒给支书打电话,饭店开始盈利了,自动退出低保救助。同时叫支书选村里没脱贫的几个年轻人上他面馆打工学面匠,工资比县城饭馆高五百,而且报销来回的火车票。

简评一:伊人

作品通过人物二洒从一个自食其力的手艺人挣到钱,因媳妇生病化光积蓄,变成吃低保,耍无赖情节,游手好闲无所事实。通过村支书到二洒家吃拉面,巧妙地夸奖二洒,鼓励二洒开饭馆,帮二洒解决资金困难等,最后达到二洒创业成功,金秋收获的季节,收到二洒扩大再生产,解决村里贫困学生就业问题为结局。整篇文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符合新时代文学作品与时俱进的要求,读完整篇文章的确是个好消息!

简评二:张守亚

今天看到王佐伟老师的征文作品《金秋十月好消息》,现浅评如下:

一、社会背景,本文与时俱进,结合当今扶贫攻坚,脱贫致富的时政,很接地气。可以说是一篇很好的扶贫类佳作。

二,人物。成功塑造了二洒的懒汉形象,霸道不讲理,好吃懒作,空有一身绝技的面匠。

三,故事情节。二洒面匠出身,本不是懒汉却以农村常见的怪现象入题,让人感觉是在写懒汉,也通过侧面描写二洒徒手制疯牛,″马干"等描述,渲染懒汉形象。但作者并没有深入懒汉的描述,而是笔锋一转直投主题,村支书送来了项目,资金,二洒重操旧业,立马脱贫。脱贫之后的二洒还带动村里贫困户学面匠技术,脱贫接力是本最闪光的地方。

四、不足之处。

①文中方言有区域性,不能面对全国读者。

②个别词语运用不当,比如说最后一句″报销来回火车票",不如将”火车票”改为“路费"。

虽然有些瑕疵,但瑕不掩瑜。

以上就是我的愚见,不当之处见凉。

三等奖

何群英,女,1965年4月生,英语本科毕业,中共党员,广东省韶关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师,任教《进出口贸易实务》课程。热爱生活,与人为善,对工作认真负责,教学之余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与大家分享。

小麻雀

文/何群英

有一只小麻雀,不知道什么时候,从什么地方闯进我的屋里。它是因为贪吃还是因为想挑战自己,或者觉得我的房子是个安乐窝儿,还是觉得我人太好了?

我们居住的环境安静、优美。常常可见小鸟快乐地飞来飞去,或三五只在树上叽叽喳喳、在栏杆上窃窃私语,甚至在地面打滚,好像在表演节目,快乐极了。看到小鸟,我心中喜悦,感觉亲切,特想亲近它们,可是每当发现我有靠近它们的动机时,它们以为自己打搅我们了,或者防备着我们抓住它们,都自觉地一起飞走。

我想起小时候在农村的生活。那时特别多麻雀,稻田里,晒谷场,门前屋后,到处都是一群群的麻雀去觅食,都有点成灾难了。收割的季节,我们小孩子都会被大人派去追赶晒谷场的麻雀。有时还会听到大人们咒骂:“你们这些讨厌的麻雀,何时才绝种!”想到要是麻雀绝种了,我们可以不用担心本来就不多的谷子被偷吃,就可以自由地去玩耍了,我们也不懂事地期待着麻雀绝种。

不知什么时候,似乎是在农药被农民广泛使用时,麻雀慢慢地越来越少。看不到成群结队的麻雀,我却没有那种轻松快乐的感觉,反而忐忑不安起来,心疼地想:“麻雀真的被骂衰了吗?”直到有一天,道听途说一个不知真假的坏消息,说“麻雀集体去自杀了”。那时,我感到很自责,也责怪大人们那么狠心,我特别期待成群结队的麻雀能再回来。

随着自然环境的好转和国民环保意识的增强,麻雀又可以随处可见了。如今看到麻雀我再也不忍心咒骂它们了,而是觉得亲切倍至地爱护有加。

飞进我家的这只小麻雀算是玩得开心吧,从一楼的客厅到厨房,甚至卫生间都有它的足迹。深夜,我们到二楼休息时,它也飞到二楼我们的卧室,然后再到卫生间住上一个晚。

都说“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早上五点多,我就被噼啪叽喳的响音唤醒。它蹦蹦跳跳到我们床边,然后又飞到沙门边寻找出去的地方。我知道,它是一只勤快的小麻雀,于是赶紧起床,和它亲密接触后,我把它带到小阳台放飞了。小麻雀又获得了自由,可以去它想去的地方,做它想做的事。

看到小麻雀轻盈地从我的手中飞出,飞往对面的一棵大树,我舒心惬意。我为它祈祷,以后的路还很长,每一步一定要小心,千万别被套住了。

简评:伊人

作者通过一只小麻雀飞进自己家,想起小时候逐赶麻雀保护谷物,产生大人讨厌的情绪,然而当小麻雀因农药集体失踪,又思念可爱的小麻雀。最后有一天,小麻雀飞进屋子,给作者以欣喜欢乐的情感,通过放飞小麻雀,达到自我提升,以祝福为结束语,表达了美好的祝愿外,作者善良纯真的性格特点,读后堪是欣慰!

投稿、咨询,请添加中国乡村公众收稿微信:zxm49750302

《中国乡村》杂志2018年全年征稿大奖赛通知:

(2018年第4期从10月1号至12月31号结束!)

———————

本次大赛主要为《中国乡村》杂志提供优质作品,确保纸刊杂志的质量内容丰富,走进市场,走进各地乡村。杂志宗旨,打造乡村文化,传递三农信息,以“乡情、乡事、乡人”为关注重点,以实际、实用、实效为特色,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推荐新优品种,介绍致富经验,普及科技知识,融科学性、实用性、通俗性、文化性、趣味性为一体。

(一)奖项:

1、农业论文、专题采访,新闻通讯,报告文学,纪实影像,乡村经典美图+文字注解,归纳一类。一等奖一名,奖金1000元。二等奖二名,奖金各500元,三等奖三名,奖金各200元。优秀奖五名,奖金各100元。(限字数3000字内)。

2、乡村散文、小小说、故事,民间故事、农谚、谜语、歌谣、歇后语,归纳一类。一等奖一名,奖金1000元。二等奖二名,奖金各500元,三等奖三名,奖金各200元。优秀奖五名,奖金各100元。(字数限制1500字内)

3、乡土诗歌:一等奖一名,奖金1000元。二等奖二名,奖金各500元,三等奖三名,奖金各200元。优秀奖五名,奖金各100元。(每篇五首之内,单首,限20行内)

4、最佳网络人气奖:一名,奖金1000元。

(二)征文注意事项:

1、所有参赛作品请首先自行反复校对,错别字加标点符号错误有五处之多者,不予通过。投稿后可接受个别句子的修改。

2、凡参赛作品须注明:【中国乡村杂志征文大赛】,否则,按微刊正常发表,或不予处理。

3、征稿格式:

原创首发+标题+正文+作者简介(100字以内)+高清照片。

4、切勿一稿多投,如果发现此行为者,取消参赛资格,并且将列入《中乡美》作者备忘录。

(三)大赛规则:

1、凡参赛作品稿费不再发放,所筹集的打赏费用将全部用于大奖赛奖金和免费出版发行《中国乡村》杂志以及平台的运营。

2、所有参赛作品阅读量达到500以上,从中择优入选《中国乡村》杂志,免费一本,免费快递,免费出版发行,宣传推广。而角逐大赛的作品,将从入选各期杂志的作品里面择优筛选。一个阅读量计一分,一个留言计五分(一个读者不能重复留言,多留视为无效),一元打赏计十分。

根据打赏和留言分别计分的总和,与中乡美评委和编外评委及名家评委打分的总和,由最高得分决定胜出。

3、此次活动,特聘请十名知名作家、诗人、以及有相当造诣的评论家和文学爱好者共同审阅,力求大赛公正公平地画上圆满的句号。

4、获奖者将颁发奖金与荣誉证书,及赠送杂志两本,并且,将聘请获得各奖项的作家、诗人进行签约,长期为《中国乡村》杂志提供保质保量的作品。

注明:所有获奖者肖像,中乡美平台有权免费刊登在《中国乡村》杂志上,同意者方可参赛。

5、从2017年12月13号开始起,举办长年征文大赛,上期没发表的作品可继下期刊发,以此类推,赛事不停,直到年底的全年征稿大奖赛截止为止。获奖者将受邀参加颁奖典礼仪式,届时有相关媒体进行报道。地点暂时预定于《中国乡村》杂志北京总部。

6、以上各项规定不认同者请勿投稿!

7、中乡美所有工作人员不参与大奖赛活动。

组委会:

主任:柳丝青青

副主任:黑风马、刘传启、刘学斌。

第一轮评选,评委:中乡美编辑总部全体工作人员及中乡美驻各省工作室主编。

第二轮评选,评委:陈荣来、赵克明、吴开展、班琳丽、胡毅,王晓莉。

第三轮评选,名家评委:李学、江小鱼、姚国禄、贾笠、卢岩、非马。

主办:《中国乡村》杂志社

中国美文出版社

中国乡间美文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协办:李学美术馆

CCTV 《魅力故乡》栏目组

友情支持:中国国际通用航空产业集团

国家级文化艺术人才库

长城书法院

欢迎投稿:大赛投稿邮箱: [email protected]

咨询:中国乡村公众收稿微信: zxm549750302

中乡美

中乡美视角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