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自11月起进入今年冬防期以来,我市各级部门都加强了冬防工作,而今年与往年冬防的最大不同点就是,防控正在逐渐从“人防”向“技防+人防”改变,越来越多的部门借助高科技手段对污染源进行监控防治。与此同时,兰州市千千万万的网格员身着马甲,走上街头,从凌晨到夜晚,开展紧张又繁忙的维护与治理。城关区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的城市监督员们也与网格员一同,积极参与到了这场无声的“战役”中。

首次使用无人机监控城关区楼顶全域无垃圾

11月20日,记者在城关区数字化管理中心的监控中心看到,工作人员正在有序处理各项案卷,监控大屏中实时播放着各处高清探头传递来的影像。据介绍,为确保“冬防”工作有力开展,城关区数字化管理中心邀请城关区工信局、环保局、建设局、环卫局、雁滩环卫市政所对全区23个街道及151个社区的网格员开展冬防业务培训,进一步明确了网格员在今年冬防工作中的职责。

今年,城关区充分运用技术手段,从“人防”变“技防”,采取监督员手持终端上报、视频抓拍、市民通过微信“随手拍”上报案卷的方式,全面开展今年的“冬防”工作。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城关区首次创新采用无人机全域监控,让违规行为无处遁形。自今年“冬防”工作开展以来,城关区数字化管理中心的监督员共上报大气污染类案件639件,无人机航拍6个案件,市民“随手拍”上报68个案件。市民“随手拍”每天都有奖励,目前,已奖励208690元。

“今年我们对冬防工作采集信息的方式进行了拓展,以前主要是通过一线监督员、7000多路视频监控以及‘12319’热线进行采集,今年又增加了无人机高空灭源和市民‘随手拍’的方式,特别是无人机的投入,目前达到了楼顶全域无垃圾。”据城关区数字化管理中心工作人员李翔介绍,无人机有专人负责,并非每天工作,而是根据区域特性,以及一线监督员工作的情况,对人员难以到达的位置进行无人机航拍。基本上隔天航拍一次,发现问题及时设置问题处理案卷,并设置处理时间,催促相关单位尽快处理。

另据了解,为了推进“冬防”工作,今年9月以来,中心已完成历年升级改造剩余的407个电信视频监控普清更换高清探头工作。城关区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主任张安鹏介绍,新型技术的运用方便了工作,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有效补给了城市管理工作只能靠人力巡查的“短板”,破解了城市管理“盲区”,有效提高“冬防”工作精细化的水平。

人性化管理配合“双防”让冬防“暖”起来

冬防工作中,对于施工工地的管控一直是一项重点工作。“作为城市管理部门,冬防以来城关区执法局下属的多个执法中队每天例行巡查各自辖区的施工工地,对于数字化无人机航拍的案件也第一时间到场落实整改。”11月20日,城关区执法局大气办负责人闫顺云告诉记者,今年冬防工作城关区执法局严格落实“六个百分百”,对工地冬季施工管理,由往年的“一票停工制”变为今年的“一票整改制”,更加科学化人性化。

渣土车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发挥作用的同时,也伴随着“抛撒滴漏”带来的路面遗撒和二次扬尘污染。在利润成本驱使下,部分渣土车在运输中选择就近乱排倒,严重破坏市容大气和生态环境,并造成垃圾围城问题。冬防以来,城关区环卫局渣管所建成有形人防“红墙”和无形技防“天眼”,让渣土违运行为无处遁形。

每晚,数百辆渣土车从各工地驶来,集中在城区出入口所设卡口点接受车辆市容市貌、手续、密闭性检查,渣土平厢装载、篷布严紧密闭、车体卫生清洁是防污重点。“我们在109国道、安定门和三角花园设置了三处管理站,每天24小时蹲点坚守。”渣管所业务股工作人员赵小宏接受采访时说,这道人防“红墙”牢牢守住了辖区渣土车辆清洁运输底线。然而,随着渣土车驶出城区,驾驶去向何方,垃圾倾倒何处、如何确保渣土车驶向指定消纳场,成了监管之难。如何破解跨区域监管之难?城关区为纳入体制管理的辖区渣土车安装了行车记录仪,搭建渣土车信息化监管平台,用“技防”助力“人防”,以“渣土车+北斗+消纳场”技防模式填补了人防不能全运程全时段监管的“裂缝鸿沟”,实现了渣土车24小时无缝追踪,这一技防“天眼”解决了远途运输随意乱倒建筑垃圾的难题。

人防“红墙”和技防“天眼”的“双防”衔接并用,加上人性化的管理,互补短处、相互取益,更好地促进了冬季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工作开展,也让冬防工作“暖”了起来。

环卫作业人机结合“以吸代扫”减少扬尘

除此之外,雁滩环卫市政所通过冬季“以吸代扫”的方式,精细化高标准作业,更加有效地遏制道路扬尘。雁滩环卫市政所环卫办副主任彭正龙告诉记者,城关区雁滩环卫市政所对重点路段和区域实行“常态化无缝保洁”,加大保洁力度,及时清理撒漏、乱倒的渣土,保证道路整洁畅通。在日常工作中,提高机械化作业率,天水北路、603#路、605#路等主要道路全部实行机械化清扫和高压清洗,其他次干道根据道路状况实行机械清扫和人工保洁的方式进行作业,最大限度地减少保洁过程中造成的扬尘。

与此同时,城关区环卫局也在本月将机械化作业模式调整为冬季模式,带水作业的洗扫车作业任务由吸尘车担当,并对转换为冬季作业模式的人员、车辆、路线、作业时间进行了安排,分早、中、晚三个班次,每班安排20台吸尘车在规定时间段内对城区主次干道开展循环吸尘作业,并预留出8台洗扫车,在气温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根据上级指令对城区主要路段开展洗扫作业,最大限度保证主城区道路干净整洁。同时,为有效避免8台洗扫车在作业中设备可能发生结冰的问题,在作业前为车辆加注热水开展作业,既保护了设备安全,又保证了作业的正常开展。

今年冬防工作开展以来,仅在本月城关区采集涉及冬防的各类案件1000余件,目前,结案率达到了90%。该区各部门的冬防工作正在有序开展。

网格化管理平台让网格员事半功倍

对于很多兰州市民来说,“网格员”这个词并不陌生,但是网格员究竟怎样直接面对群众开展工作。张掖路街道办事处贡元巷社区的崔延伟带着记者,体验了他们“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无缝隙”的网格化管理工作。

每天清晨,贡元巷社区的网格员崔延伟就会骑着共享单车前往工地,查看二次扬尘的情况。用他的话来讲,社区面积大,走路过去很是浪费时间,只有骑上自行车才跑得快,走的地方多。在崔师傅的指引下,记者来到了贡元巷辖区内的一家小吃店。进入店内,房间里暖意洋洋。据崔师傅讲,去年冬防工作开始后,就为这里的小商店统一安装了暖气,相比原来,不仅店内卫生干净了很多,也为保证“兰州蓝”做了贡献。

作为城市一线的工作人员,网格员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承担着信息采集、综治维稳、劳动保障、民政服务等多项工作的同时,还负责各自片区的“冬防”。如此繁杂沉重的工作,如何第一时间快速的反映给相关部门,这就要靠他们手中的“智能宝”了。所谓的“智能宝”,其实就是一个手机网格化管理平台,通过它可以将“小广告”、不文明施工、乱摆摊设点等内容,上传到城关区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的三维网络化大厅,进行信息化管理。

“贡元巷社区有着2.6万平方米的管辖面积,常驻人口有800多户,冬防工作一开始,社区里不到20位的网格员就开始了早上7点晚上10点的工作,信息量大不说,辛苦还不言而喻。而城关区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的网格化管理平台让我们工作更加精细,效率也更为快捷。”崔延伟说。

150位监督员跑遍城关区大街小巷

对于网格员来说,城市监督员的工作也是不可小觑。城关区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监督科科长陈莉敏告诉记者,冬防工作开始后,城关区150位监督员在辖区内的大街小巷开展“全覆盖、无缝隙”的监督工作。

“冬防工作的着重点从11月开始到来年的3月份,我们的工作重点以大气污染为主。”在张掖路东侧的一处施工工地上,陈科长介绍,工地如果覆盖不全面的话,监督员可通过手机的管理系统,进行拍照,将问题上传到城关区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的指挥大厅,再派给相关负责部门,待问题处理后,监督员到一线,进行反馈和上传。说话间,陈科长对此处工地进行拍照、上传的工作。

“相对于网格员来说,我们监督员使用的手机管理平台有着不同。”陈科长说,网格员反映的问题是直接上传到城关区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的三维网络化大厅,需自行解决,而监督员发现问题后,则是直接上传到城关区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的指挥大厅,问题属于哪个职能部门就由哪个单位解决。当问题解决后,作为监督员的他们,再进行二次核查。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