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除了美军等少数军队装备半自动步枪以外,大都是单发栓动步枪为主,一般为5发弹仓供弹,所以火力非常有限,那时军队在战场上,冲锋包括拼刺刀的机会很多。

栓动步枪包括半自动步枪,都可以装上军刺,用来展开拼刺刀,所以为了尽量避免残酷的白刃战,老美大兵都装备有一把11.43毫米大威力的M1911A1手枪,用来对付挺着三八刺刀枪口喊万岁板载冲锋的日本步兵。

现以老式的日军三八式步枪上的30式军刺来介绍,刀身截面形状呈尖锐的倒三角形,两侧铣有血槽,其作用是刺入人体后,使血液迅速沿槽流出,以方便拔出军刺。

护手为整体件,上端有枪口套环,下端早期型号有护手钩,后期型号下端为直型,刀柄末端为鸟头形金属件,称为刀把头,是刺刀的闭锁机构,其上部为一T形长槽,用以和枪管下方的刺刀座相连接。

刀把头右侧是有弹簧控制的活动卡笋,上刺刀时卡笋卡在刺刀座上,起到固定刺刀作用;卸刺刀时,要压下刀把头左侧的圆形按钮,使卡笋缩回,将刺刀向前推出。

所以上刺刀、卸刺刀,貌似非常简单,但其实还是有点技术的活,关键是刺刀护手也即刺刀座结构有点复杂所导致。

所以,二战时期,给步枪上刺刀,或卸刺刀,不是那么简单的事,现代步枪的军刺非旦功能多,而且装卸非常简单,军刺刀格上有挂环,手柄尾部有卡口,挂环挂在枪口,尾部卡在刺刀座上,就全都搞定了。

本文由“国平军史”发布。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