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聚焦“演變與傳承” 第三屆中國慈善文化論壇北京舉行

11月20日,由中國慈善聯合會、浙江敦和慈善基金會聯合主辦的中國慈善文化論壇(2018)在北京中華世紀壇召開。論壇主題爲“中國慈善文化的演變與傳承”,十餘名來自學界、慈善的業界翹楚,通過主旨演講、點評、對話和評述等方式,爲與會者奉獻了一場慈善文化盛宴。論壇由北京愛的分貝公益基金會理事長王娟主持。

本屆論壇主席、敦和基金會執行理事長兼祕書長陳越光致辭。他認爲,公益界“奔波於幫扶與倡導之中,但其實我們還需要去發現問題。而發現問題的眼光,解決問題的能力,需要一種內在的支撐,這種支撐的力量我們稱之爲文化”。中國慈善文化論壇秉持開放包容、互相尊重的文化精神,通過傾聽來獲取向他人學習的喜悅,通過批評來表達對對方的尊敬,通過討論來贏得共同的提高。

香港大學教授梁其姿以“明末清初以來慈善組織所開拓的公共空間”爲演講主題,結合翔實的史料,重點講述了明末清初以來慈善活動的興起、變化和發展,例如明末清初“善人”與“善會”出現的原因,盛清商業力量的慈善創新以及近代慈善機構的特色等。她提出了當代慈善組織面臨的挑戰:釐清當代財富的道德意涵、何謂善的社會等。“慈善行爲是一個普適性的行爲。所有有文明的社會,極力追求一個公平、善的社會。”梁其姿表示。

香港中文大學客座教授秦暉以“慈善、公益、第三部門與社會創新——歷史、邏輯中的來龍與去脈”爲演講主題,從西方公益事業的起源與演變出發,通過旁徵博引和精彩分析,將慈善、公益、第三部門與社會創新的發展歷程娓娓道來,發人深省。他認爲,第三部門的主要發展趨勢是構建與政府、市場的合作互補關係,同時推動公益創新。

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人文志業發展處主任何日生對梁其姿、秦暉的演講進行了評論並提出不同看法。他認爲,中國傳統文化裏,“慈善”的概念始終存在,“中國慈善的一個共同價值觀是利他,利他才能利己”。

陳越光在主旨演講小結中表示,從主旨演講和觀點評述中感受到思想的魅力,感受到對歷史的梳理,也感受到論壇的文化精神。慈善史的研究本身就是慈善文化的一個重要領域,我們從東西方慈善發展的歷史中汲取的知識和經驗,可以爲解決目前慈善發展中遇到的問題提供有益借鑑。

實務界公益人的深度對話由中國慈善聯合會副祕書長劉佑平主持,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執行祕書長竇瑞剛、廣東省和的慈善基金會祕書長汪躍雲、北京三一公益基金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祕書長李勁、深圳市恆暉兒童公益基金會理事長陳行甲、佛山市順德區創新創業公益基金會副祕書長陳嘉俊,結合各自機構的發展,圍繞對慈善文化的理解,社會組織自身的文化建設展開討論,通過思想的碰撞,爲中國慈善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現實依據和創新思路。

李勁認爲志願精神、服務公共的目的是公益的兩大基本精神。陳行甲認爲,公益組織做社會實驗是更高、更深一層的公益,應該把社會組織做社會實驗當做一種文化、一種方法去理解。汪躍雲表示,我們要做有抱負有胸懷的公益人,讓中國的慈善成爲世界公益慈善的一部分。竇瑞剛認爲,慈善文化探討的內容是隱含在慈善背後的集體無意識的部分,或者是思維模式的底層部分。陳嘉俊認爲應該思考人與人的關係、人與科技各方事務關係的重構對慈善文化產生的影響。

北京修遠經濟與社會研究基金會理事長楊平就“2018年中國慈善文化大事”進行了梳理,重點評論了“全國多個城市將慈善事業納入社會發展整體規劃”、“民政部發布:未來三年着力推進‘互聯網+社會建設’行動方案(2018年-2020年)”、“西湖大學成立”、“MeToo事件發酵”等十個事件。他認爲,公益行業承擔着塑造中國社會的重要使命,公益的倫理要求必定要高於市場倫理。

中國慈善聯合會副會長兼祕書長劉福清作論壇總結髮言。她表示,我們的文化研究、理論研究應立足中國社會實際,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借鑑西方先進理念。公益慈善組織應堅守倫理道德的底線,加強人才隊伍培養,向全社會弘揚慈善文化。

中國慈善文化論壇由中國慈善聯合會和敦和基金會聯合主辦,旨在探索建立以中國本土文化爲內核,以中國慈善實踐爲根基,適用於現代中國的慈善文化體系。2016年、2017年分別舉辦了第一、二屆中國慈善文化論壇,引起了公益慈善行業和文化領域的關注。

- END -

作者/ 文梅

責任編輯/高文興    排版/吳麗萍

公益時報原創內容

如需轉載,後臺回覆“轉載”獲取版權

喜歡這篇文章的話別忘了點個贊哦~

往期

精彩

回顧

兩年前的中國公益年會,徐永光所說的“基金會託管”如今怎麼樣了?

專訪新華保險原董事長康典:做公益不是一件趕潮流的事

公益時報

政策解讀/公益活動/熱點事件/社會創新

關注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