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孔氏琺琅表 可遇而不可求的三大主因[

現如今,琺琅表早已跳出其計時的功能而成爲藏家的摯愛藏品,它凝聚着時光的絢麗色彩,它不僅僅是一種工藝,同樣也是經典的藝術。如今這門古老技藝的傳人越來越少,當今全世界掌握琺琅技藝的只有十人左右。有關手錶的所有裝飾技藝中,琺琅不僅歷史悠久,製作工藝繁複,數量稀少,燒製精美,而且具有極高的藝術性,表現出很強的創造力。所以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琺琅表大師的作品是可以而不可求的。

孤品難求件件都是藝術品

孔氏琺琅創始人孔令俊表示,琺琅表和其他表類的不同之處在於它能用琺琅燒製這一獨特的技法呈現出另外一種藝術的美,比如說油畫是用油料繪成,山水畫是用水墨畫就那麼琺琅就是用附着在金屬表面上釉料經過高溫燒製而成,琺琅可以保存萬年而不退色,琺琅表的魅力在於每一隻錶盤都是獨一無二的,世上僅此一隻,每一個都是孤品。

製作琺琅表不僅僅是項工藝,繪製琺琅表還是一門藝術,頂級的琺琅大師還需要在繪畫方面有很高的造詣,需要他們能在造型、色彩、線條等方面能夠駕輕就熟,還要有大師個人的創造,所以孔令俊認爲“琺琅表不是商品,而是藝術品。”作爲極少數能在頂級腕錶品牌的琺琅錶盤上留下簽名的藝術大師Anita Porchet也曾說“一件作品的好壞,首先取決於作者的感情,其次纔是技藝。”

琺琅大師稀缺

在日內瓦製表行業的“傳統七工藝”:鐘錶設計師、裝配師、金匠、錶鏈匠、雕刻師、琺琅畫師和寶石匠中,尤以琺琅彩繪的製作最爲艱難。琺琅是時間凝聚而成的藝術品。儘管如今的科技已經非常發達,但琺琅錶盤的製作依然必須依靠純手工完成,不能用任何機械設備替代琺琅師。在腕錶錶盤這一方寸間,能創造出如此細緻入微的畫面,非技藝超羣的琺琅大師不可,一位成熟琺琅師的培養至少需要十多年的錘鍊,更不要說頂級琺琅大師了,用萬里挑一來形容也不爲過,幾百年歷史的琺琅,發展至今,業內公認頂級的琺琅大師不超過十人。在琺琅界裏,大師,是既要熟悉琺琅彩繪背後複雜的化學變化,又要擁有高超的繪畫技術,還能在錶盤上做到心到、眼到、手到,鑑於上述情況,目前業界琺琅大師非常稀缺。

報廢率高成功率極低

略去那些複雜的化學名詞,琺琅就是把一些類似玻璃的礦物質研磨、填充、熔鍊,然後形成豐富的色彩,用來裝飾珠寶、鐘錶等的工藝。製造琺琅的主要材料就是硅砂、石灰、硼砂和碳酸鈉等物質,這些原料經過一道道工序及能工巧匠之手,最終完成美麗蛻變。

琺琅的整個製作過程由一系列程序複雜、費時費力的工藝製成,一隻琺琅錶盤,需要經過幾十次謹小慎微的反覆填色、燒製,經歷極高的損毀風險,才能成爲色彩強烈永不褪色的琺琅,而且琺琅的製作過程還有許多不能預測的因素,例如燒製時受熱有所不同等,即使用同樣的釉料也未必能燒出一樣的色彩。此外,琺琅的燒製受原料的成分、質量、顆粒度、爐溫、火候等因素的影響,且不同的顏色需反覆多次燒製,每獲得一件成功的作品,之前可能要面臨數倍的廢品,成功率極低。

琺琅表的製作必須依靠手工完成,工藝講究,錶盤大師極其重視琺琅品質與細節,因此,有可能在所製作出的五個或更多表盤中,終極只能挑選出一個令其滿足的錶盤,持續下一個工藝流程。整個工藝流程中,哪怕是出現最爲微小的瑕疵,都會導致前功盡棄:一旦出現顆粒或裂紋,錶盤就必須報廢。因此再熟練的技師,繪製這麼一個小小的盤面,動輒也要花費上百小時。例如,師承日內瓦琺琅界的頂尖人物Carlo Poluzzi的琺琅教母Suzanne Rohr每年僅能製作完成2-3件琺琅表,件件作品都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孔令俊也表示,琺琅表的成功率只有30%,琺琅師想得到三片琺琅,前期可能需要燒製十片才能出來三片他們認爲滿意的琺琅,因爲燒製琺琅的火候很難控制,有時出現一點點偏差,琺琅的顏色就燒壞了;有時燒好的琺琅在打磨的過程中稍稍不注意也容易出現磨壞的情況,甚至在最後裝盤的過程中也會出現意想不到的問題,導致琺琅損毀而前功盡棄。 ]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