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同样,为人父母的第三个境界,是孩子畏惧你。同样,第二境界的父母,孩子也会亲近他,赞赏他。

洞见(DJ00123987)——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故事。

洞见原创,尊重知识、尊重版权,转载请私信联系授权。

为人父母的四个境界,不点开看看的你或许在最底层

为人父母,我们没有经过孩子同意便把他带到了世上,应当让他快乐健康地成长。

《老子》一书神通广大,许多内容本来是说治国,却把世上的道理都说尽了。

世间万事万物,道理是相通的。

譬如,国君治理国家和父母教育孩子,很多道理,就是相通的。

《老子》十七章中说: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

这句话,本是说做国君的四种境界。

与之相应的,为人父母也有四层境界,看看你在哪一层。

01

第一层境界:太上,下知有之。

《老子》所说的第一层境界,是“太上,下知有之”。

最好的国君,百姓仅仅知道他的存在。

同样,最好的父母,孩子也仅仅知道他存在罢了。

不是说父母忙得不见人,所以“只知他的存在”。

而是说,好的父母,能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地塑造孩子的品性。

并不会时时去训诫孩子,不会对孩子的事横加干预。

三国时魏国的王弼,在注解这一境界时,曾说:

“大人在上,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故下知有之而已,言从上也。”

好的父母,会“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他自己立身正,德行好,有种种好的生活态度、好的生活习惯。

孩子会自然而然地以他为榜样,学习他,跟随他。

台湾亿万富翁王永庆,曾写过一副教子联:父母为先立榜样,子女随后争自强。

李亚鹏在谈到对女儿李嫣的教育时,也曾说,“教育就是言传身教,自己认真去做一件事,孩子自然就会模仿。”

做到极致的父母,根本不必刻意有所作为,因为他以“身教”代替了“言教”,以身作则。

这也便是《老子》说的,无为而治。

为人父母的四个境界,不点开看看的你或许在最底层

02

第二层境界:其次,亲而誉之。

《老子》中说,“其次,亲而誉之”。

第二境界的国君,百姓亲近他,赞扬他。

同样,第二境界的父母,孩子也会亲近他,赞赏他。

这看似简单,而事实上,一个父母,要得到孩子打从心底的亲近与赞扬,并不容易。

首先说亲近。

很多孩子对父母的“亲近”,其实只是“讨好”,可能出于畏惧,也可能是希望得到父母的爱或关注。

这种“亲近”,只是表面的“亲近”,内心是疏离的。

孩子打从心底地亲近父母,只会在感到被爱,感到安全,感到被肯定,感到来自父母的友好的情况下。

曾提名奥斯卡最佳影片的美国电影《帮助》中,有句让人既窝心又痛心的台词。

那位黑人保姆总是对她照顾的孩子说:“You is kind.You is smart.You is important.” (备注:电影中便是“is”,不是“are”。)

“你很善良。你很聪明。你很重要。”

这几句话,有几个父母对孩子说过呢?

这些话,是父母在对孩子表达,“你是优秀的,你是被欣赏的,你是被肯定的;我很爱你,你是重要的。”

而现实中,许多父母让孩子感受到的是:

“我不喜欢你,谁会喜欢你;

你这个蠢猪,你什么都不会,没有人会肯定你;

你什么都不是,你是卑微的,你是不重要的,你不值得被爱。”

这样的父母,不仅会伤害孩子,也不可能得到孩子真心地亲近。

再说赞扬。

一个父母,要得到孩子打从心底地赞扬,需要自身真正值得孩子崇拜、敬重。

国内有位很有名气的女考古学家,许卫红。

她的特别之处在于,她的女儿是她的崇拜者。

许卫红将大半个人生都献给了考古,在西安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时,她是执行领队。

还曾写过一本书,《说说秦俑那些事》。

她每次到北京,都会被女儿请到不同学校,讲讲秦俑,讲讲自己考古的经历。

父母,能让孩子真正为他骄傲,打从心底以他为荣,一定是因为他的品德,他的人格,他的人生态度,他的能力,他这个人本身,得到了孩子的尊敬。

而不仅仅是因为“父母”这个身份。

你,真的得到你的孩子打从心底地亲近,和敬重了吗?

为人父母的四个境界,不点开看看的你或许在最底层

03

第三层境界:其次,畏之。

《老子》中说,“其次,畏之。”

做国君的第三层境界,百姓都畏惧他。

同样,为人父母的第三个境界,是孩子畏惧你。

似乎大部分父母,都停留在这个“境界”。

许多父母,让孩子见了他,像老鼠见了猫;甚至一想到他,内心就充满恐惧。

这类父母,对孩子动辄打骂,或是时常对孩子说些侮辱性语言。

有些父母这样做,是为“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

这句老话,其实不必听得太真。

做得过头了,只会对孩子造成伤害。

有些父母这样做,是的确还不懂得做父母,不懂得尊重孩子,不懂得什么是爱。

有些父母这样做,却只是因为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弱小的孩子成了受害者。

也有些父母,这样做,是因为他自己曾在“畏惧”中长大,所以要孩子也“畏惧”他。

在畏惧中,可能会有爱,但很难产生爱。孩子对你,可能只有畏惧。

在畏惧中,孩子会失去自我,甚至失魂落魄,时刻想着保护自己,战战兢兢地求生存。

在畏惧中,孩子会丧失他的灵气,可能也一并失去了他的聪明,和活力。

在畏惧中成长的孩子,成人后会依然难以摆脱阴影,甚至生活、工作、社交都有种种障碍。

电影《国王的演讲》中,国王乔治六世一直无法公开发表演讲,有严重口吃。

后来求助语言障碍治疗师莱昂纳尔,经过许久,才终于找到他的病根。

“你不必再害怕5岁时所害怕的那些事了。” 莱昂纳尔对乔治六世说。

治疗师告诉国王,你不必再害怕你的父亲了。

国王乔治六世,人至中年,还无法摆脱对那个记忆中的、潜意识中对父亲的恐惧,被重度口吃所纠缠,无法完成自己必须完成的演说。

人在童年时经受的恐惧,会以潜意识的形式跟随他一生,成为难以摆脱的障碍。

一个父母让孩子在畏惧中成长,是毁灭孩子的一生。

为人父母的四个境界,不点开看看的你或许在最底层

04

第四层境界:其下,侮之。

《老子》中说,“其下,侮之。”

最下等的国君,百姓会敢于蔑视他侮辱他。

同样,最次一等的父母,孩子会蔑视他,甚至侮辱他。

蔑视与侮辱,不一定在父母面前,也可能是在背后,在心里。

这类父母很少,在社会新闻中、电影中才比较多。

孩子会蔑视父母,大都是父母品性不堪,生活也不堪。

可能是,要么酗酒、滥赌、家暴,要么像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这一等的父母,连自己也没做好,自然不能好好引导孩子,更不可能给孩子树立榜样。

甚至会给孩子造成恶劣影响,让孩子成为所谓“问题少年”,令人痛心。

为人父母,应当做第一层境界,以身作则,行不言之教。

也可做第二层境界,给予孩子尊重、关怀、肯定与爱护。

这两种父母,便会得到孩子真正的亲近,真正的爱,真正的尊敬崇拜。

为人父母,我们没有经过孩子同意,便把他带到了世上。

既然把孩子带来了世上,便应当负起责任,给他爱,让他快乐、健康地成长。

不只是身体的健康,还有心灵的健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