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斧子

11月19日,《證券日報》刊發了《羅永浩被指無法支付員工工資 錘子回應:危機是有但請給時間》(下稱《錘子》)一文,引起了市場廣泛關注。錘子科技創始人兼CEO羅永浩面對投資者關注的問題,對錘子的危機避而不談,而是通過個人微博虛構場景發表無厘頭牢騷,又一次引發輿論關注。

羅永浩發飆了

羅永浩19日晚發表下列言論,見如下截圖:

第一手機界院長孫燕飈認爲:“羅永浩此言論混淆視聽,有轉移大衆對錘子危機視線之嫌,且有損企業家風範。”

自創立以來,以手機爲主業的錘子公司多次陷入倒閉或被收購傳聞。2017年8月份,錘子完成10億元融資,並將總部遷至成都,但僅一年多,錘子成都公司倒閉傳言四起,羅永浩一次又一次澄清。如今,在很多業內人看來,羅永浩的“澄清”已然變成了“攻擊”。

羅永浩微博編造不實信息

羅永浩19日微博言論中主要包括三句話:

1.羅永浩稱:如期發過工資了,感謝媒體的朋友們造謠傳謠。

《證券日報》的報道原文爲:“近日,有消息稱,錘子科技陷入資金荒,資金鍊極度緊張以至於不夠支付員工工資,並稱錘子科技實際已開啓全公司裁員計劃,最終只留下40%的人員,且暗示錘子科技CEO羅永浩可能患有抑鬱症。”

在此文章刊登之前,有關錘子資金危機不夠支付員工工資、裁員等消息已見諸多家媒體,本文引用了此消息,註明了“有消息稱”,且文中標題也強調了“被指”,並非羅永浩所指“造謠、傳謠”。羅永浩之指責,缺乏依據。

2.羅永浩再稱:我們的同事問《證券日報》,接觸的是哪一位錘子科技的同事,證券日報答覆說,不方便透露。

此說法不符合事實。11月19日下午16點01分,某媒體同行與《證券日報》記者私聊,詢問採訪對象是誰。在未獲得採訪對方同意情況下,《證券日報》記者未給出具體聯繫方式。而17點48分,羅永浩在微博上發表言論,“我們同事問證券日報”,這裏“我們同事”嚴重失實,在羅永浩發聲前,錘子方面的人從未與《證券日報》當事記者就此事聯繫過,何來“同事之問”? 而在羅永浩的言論中,記者之間的聊天,直接變成了“同事問”。

事後,向《證券日報》記者詢問此事的媒體同行表示,自己只是瞭解情況,並希望獲悉採訪對象,“但他們(錘子方面)不能引用我的說法,他們應該自己來問。”

在整件事中,羅永浩說法立不住腳,且張冠李戴,以訛傳訛,無端對證券日報進行指責。詳見下圖:

與《證券日報》記者對話的這位媒體人在發現羅永浩利用其傳遞的信息編造信息後,直接發微信給羅永浩,稱“羅老師,很理解您的心情,在這樣的情況下媒體天天寫你們確實很糟心,不過今天這個回應確實很不妥啊。第二條與事實不符,你們同事並沒有問證券日報,是我去問的,然後跟你同事說了解就好,不要引用,您微博說你們同事向對方求證了,事實是並沒有啊。第三條,確實有損企業和企業家風度,也沒有了起碼的驕傲,個人建議還是刪掉吧。當然了,不管您是否刪掉,都一如既往地真誠希望錘子越來越好,羅老師創業太不容易,注意休息”。見下圖:   

3.羅永浩的第三句言論,更是採取巧妙包裝術,對《證券日報》進行中傷。

作爲公衆人物,羅永浩巧妙包裝低級趣味內容,中傷媒體,有失體面。

讓媒體報道企業真相,與媒體進行善意的溝通,給企業和行業提供重新審視自己的機會,共同推動企業,甚至行業發展,這纔是一個企業家應有的胸懷。無數企業家在路上遭遇各式各樣的評判和報道,但他們中的大多數,笑看風雨,敢於客觀地面對自己的現狀,昂首向前,用成績說話。創業路必然是艱辛的,對於有氣節者、自信者、真正做事的人,我們相信風雨之後總能見彩虹。

和大家一樣,證券日報人始終尊重創業者,也欣賞羅永浩的毅力及創新精神,也將繼續關注錘子科技的變革發展,繼續給讀者奉獻採寫紮實的一線報道。

金融1號院

講述有趣+有深度的故事

芬客你好

最新鮮的Fintech資訊

價值投資新座標

長按指紋 > 識別圖中二維碼 > 添加關注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