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开到荼靡

在群星璀璨的20世纪中国历史舞台上,有一个人,他一生扑朔迷离,经历传奇,他是国学大师章太炎最年轻的弟子,是蒋经国的家庭教师,是周恩来总理的座上宾,曾两次受过毛泽东的接见,他就是民国著名作家、记者--曹聚仁。

1.少年神童崭露头角

1900年6月26日,曹聚仁出生于浙江省浦江县通化乡蒋畈村(今属兰溪市墩头镇)。他的父亲曹梦岐是耕读出身的清末最后一科秀才,捐资在当地办起了一座育才学堂,桃李满天下。并在1902年创办了浦江第一所私立学校,开启了乡村教育之先河,被当地乡民敬为“曹先生”。曹家有四个孩子,曹聚仁排行老二,在众多兄弟姐妹中,他天生聪颖,悟性极高,四岁便能读《大学》全篇,五岁能读能背《中庸》,六岁能读《论语》《孟子》等书,七岁能熟读《诗经》,九岁能写出千余字的寿序,十二岁便完成了高小的学业,一度被邻里乡民视为“神童”。

1915年,15岁的曹聚仁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浙江省第一师范。在校期间,曹聚仁便显示出了自己在文字、编辑方面的出色能力。他为《之江日报》投稿,出版了约22万字的处女集《浙潮第一声》;主编《钱江评论》,与北京的《新潮》、上海的《觉悟》桴鼓相应。“五四”运动期间,他还担任学生自治会的主席,与宣中华、冯雪峰等人共同领导了著名的“一师风潮”。

1921年,中等师范毕业后的曹聚仁来到上海闯荡,为了生存,他当过教师、家教,在此期间,他阅读了大量的经典名著,积累了深厚的文学功底。1922年,国学大师章太炎应江苏省教育会之邀到上海作国学演讲,曹聚仁应邵力子之请,听演讲作笔录。由于此前的积累,他的记录最为详尽和准确,之后《国学概论》全稿在《觉悟》副刊上连载,震惊了整个学术界,一度成为当时大学流行的文科教材。甚至章太炎看了也大为惊异,破例收他为弟子,他因此成为章太炎最年轻的弟子。

同年,曹聚仁通过邵力子,走上了民国女中的教坛,并相继走进了上海艺术专科学校、暨南大学的讲坛,成为了一名年轻的教授。在暨南大学当了九年的国文教授之后,他先后在复旦大学、光华、同济等院校担任国文或史学教授,渐渐地在上海教坛扎下了根,并一度影响了那个时期的上海教坛。

2.战火中的无冕之王

1931年8月22日,曹聚仁创办《涛声》周刊,鲁迅等名人常为这本期刊写稿,并称赞这本期刊有“赤膊打仗,拼死拼活”的精神,曹聚仁也因持续发表诤言而闻名上海滩。如果没有日本侵华战争的爆发,曹聚仁很可能就这样一直沉浸在他的文学世界中了,继续做他的教授,继续搞他的研究,继续编他的杂志......然而,同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民族的危亡将他从书斋中唤醒,从“虚无”中唤醒,他不能不直面眼前的“政治”了!

1932年的“一·二八”事变更是让他经历了家破人亡的惨剧——曹聚仁位于上海郊区的家被摧毁了,年仅6岁的爱女在战火中夭折。一系列的打击让他变得判若两人,他后来回忆道:“1936年以后,我的政治觉悟引我从书斋中走出,走向抗战的洪流中去,这也正是我的生活转折点。”于是,以往不喜欢过问政治的他参加了上海各界组织的抗日救国会,并被推选为领导人之一。他慷慨激昂地表示:“这回抗日,乃是我们这一辈人的事;要死,我们就去死好了!”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紧接着,“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曹聚仁告别亲人,脱下长衫,走下讲坛,走出书斋,以教授、作家、学者的身份携笔从戎,深入抗战第一线,做起了驻88师孙元良司令部的“战地记者”。期间,他随军进退,冒着枪林弹雨,出生入死,源源不断地为《大晚报》与《立报》等报刊撰写最新的战地通讯,让读者了解战争的最新状况。同年10月,他进入谢晋元524团驻守的“四行仓库”,目睹并报道了八百名将士英勇奋战的全部过程,给当时的国人带来极大的鼓舞。

后来,上海、南京相继沦陷,曹聚仁受聘任战地特派员,随战线变动往西往北退去,赶上了台儿庄战役和徐州会战。1938年4月7日,他最早报道了轰动海内外的台儿庄大捷,消息见报后,举国欢庆。1941年4月1日,皖南事变发生,曹聚仁亲临实地采访,掌握第一手资料,用笔名在《正气日报》上抒发诤言,将皖南事变的真相公布于世。

作为一个文人,曹聚仁用他的笔直接参与了抗日战争,直到这场战争最后以中国人的胜利、日本侵略者的失败而结束。作为这场战争的亲历者,他将这段经历写入了于1947年编著出版的《中国抗战画史》,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

3.波澜壮阔时代的听涛者

解放前夕,时任《前线日报》社社长的马树礼已为曹聚仁全家安排好去台湾的行程,但最终曹聚仁还是没有去台湾,他决定留在上海迎接解放。1950年7月,曹聚仁离妻别子,只身从上海移居香港。临行前,他曾写信给夏衍、邵力子等人,邵力子答复:“在海外也一样可以为国家出力。”

在香港之初,曹聚仁在《星岛日报》担任编辑,1954年,他离开《星岛日报》,转而为新加坡《南评商报》撰稿,成为该报特约记者,同时身兼香港《文汇报》等多家报刊的专栏主笔。并在各类报刊屡屡发表诤言,就各种针对新中国有失偏颇的言论予以回击。

在港期间,他热心于国共和谈,为两岸的统一谈判牵线搭桥。1956年到1959年,作为国共两党中间人的曹聚仁先后六次受邀回内地采访,反复奔走于香港、台湾与北京之间,受到毛主席、周总理与陈毅副总理多次接见。1956年7月16日,在与周恩来总理见面之后,他在《南洋商报》上发表文章,正式向外传递了国共可以第三次合作的消息,在海内外引起强烈震动,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1959年8月,他在《南洋商报》发表了金门炮战的独家重大新闻,一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1959年后,由于谈判进入敏感阶段,他再也没有返回过大陆。

从1970年起,曹聚仁的身体状态每况愈下,1972年7月23日上午10时15分,曹聚仁因骨癌晚期病逝于澳门镜湖医院,终年72岁。他去世以后,周总理盖棺定论,称曹聚仁为“爱国人士”,并亲自为其墓碑拟写碑文:“爱国人士曹聚仁先生之墓” 。

4.一蓑烟雨任平生

曹聚仁喜欢引用《孟子》中的一句话:“既不能令,又不受命,是绝物也。”这句话也许是对曹聚仁比较好的写照。

他一生酷爱读书、写作,与书为伍,笔耕不辍,写作不择时地,只要灵感上来,挥笔成文,一气呵成。他的侄女曹景滇回忆道:“伯父当年却能在最吵闹的环境里写作。伯父的《北行小语》《北行二语》《北行三语》等在海外颇有影响的几本书,就是在我们的喧哗声中写成的。”曹聚仁生前好友马树礼说:“聚仁兄初到香港的几年,我们相聚最多,有一年我从印尼回香港住了一段时间,可说天天见面,他那时写作很多,我们一起在酒店饮咖啡时,他手中总是拿着稿纸,边谈边写……”

即使晚年在澳门病床上,他仍然坚持写作。因此他一生作品丰富,整理与创作的代表作品有《国学概论》《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中国近百年史话》《中国文学概要》《书林新话》《文坛五十年》《鲁迅评传》《我与我的世界》《万里行记》等80余部,共计4000多万字,给世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学界泰斗、北京大学著名教授季羡林先生曾为曹聚仁研究资料中心题词:“聚仁先生是鲁迅先生的朋友,著作等身,在中国文坛上功不唐捐,中国学人会永远怀念他。”

实习编辑:祁永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