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儒林外史》看一个人开始“黑化”的三种迹象

若要论《儒林外史》里哪两个角色着墨最多,那一定是杜少卿和匡超人无疑了。前者是文木老人的偏爱,而后者嘛,就有些意味深长了。

从《儒林外史》看一个人开始“黑化”的三种迹象

匡超人,温州乐清人,一出场便因“勤学”受到了“编辑”马二先生的赏识。在“一号伯乐”马二先生的帮助下,匡超人不仅get到了“读书至上”的人生目标,也有了回家省亲的盘缠。

有了盘缠以后,“孝子”匡超人便二话不说地赶回柳庄,侍奉在病重的父亲床前。在此期间,他行孝、看书、赚钱一个不落,堪称我辈学习的楷模。

偶然一天,作为一县之长的李本瑛打从超人家门前经过,得知竟有人如此用功读书,不免动容,遂起了提拔之心。匡超人也果然不负众望,一路过五关斩六将,考了个秀才回来。

至此,一穷二白的匡超人总算凭借着自己勤学与孝心走上了人生的第一个小巅峰。但是,接下来上演的故事却告诉我们——一切并没有那么简单。

因为,就是这个圈粉无数的匡超人要开始“黑化”了!(温馨提示:千万不要脑补——内裤外穿的超人化着烟熏妆的样子,我怕你会彻底跑偏。)

匡超人黑化的第一个迹象:交友不慎。

在匡超人中了秀才没多久,就接连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个是他的父亲突然病情恶化,撒手人寰,再一个呢,就是他的恩师兼二号伯乐——李本瑛因犯事被撤职。

唯恐自己也被牵连进去的匡超人,在潘保正的提议下,去往杭州暂避风头。就在这途中,他偶遇了头巾店老板景兰江,并在此人的引荐下,结交了一大批所谓的名士。说是名士,实际上却是一群在科举道路上不得志的边缘知识分子,每天除了聚会喝酒,就是吟诗作对。

在与他们的相处下,匡超人恍惚看到了除了考取功名之外的另一条成名捷径。

可就在这时,匡超人的三号伯乐——潘三出现了。说到这个潘三,那对匡超人真算得上重情重义,不仅带他到处吃香的喝辣的,就连婚姻大事也一并帮忙解决了。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也是这个潘三,加速了匡超人的变质。他在无情地粉碎了匡超人的成名美梦之余,又给他编织了另一个快速致富的美梦。

为了牟利,他不仅干的全是“把持官府、包揽词讼、广放私债”这样的犯法事,还把匡超人也彻底卷入其中。

匡超人呢,眼见着剑走偏锋能迅速攫取金钱,自然也没有拒绝。撰写文书欺上诈下,投机倒把科场舞弊,潘三让他做什么,他便做什么。

所赚来的银子呢,便用来置办新房,再加上偶尔还有些选书的收入,日子过得也还算不错。

从《儒林外史》看一个人开始“黑化”的三种迹象

匡超人黑化的第二个迹象:追求名利。

就在这时,一路运气开挂的匡超人又迎来了他事业上的第二个转折点。那个当初因受人诬告被撤职的李县令,不但升了职,还再一次向自己偏爱的门生投来了橄榄枝。就这样,匡超人在恩师的呼唤下又走上了赴考之路,然后顺利地“以优行贡入太学”。

对于这个结果,恩师自是满意之至,遂动了将自己的外甥女嫁于匡超人的心思。而原本已经娶妻的匡超人呢,不仅故意将自己的已婚事实隐瞒不说,还痛快地应允了下来,切切实实地做了一回陈世美。

在匡超人心里,丈人的抚院身份实在上不得台面,不提也罢,再者,恩师的外甥女既貌美,又自带背景,对自己的官运颇为有利,娶她百利而无一害。

而对于自己的结发妻子郑氏呢,匡超人是完全不放在眼里的。即使是后来在听闻妻子去世的消息时,他非但没有半分悲痛之情,还隐约有些不会被撞破“重婚”的窃喜。

并且,他还吩咐自己的大哥道:“方才老爹说的,他是个诰命夫人。到家请会画的替他追个像,把凤冠补服画起来,逢时遇节,供在家里,叫小女儿烧香,他的魂灵也欢喜。就是那年我做了家去与娘的那件补服,若本家亲戚们家请酒,叫娘也穿起来,显得与众人不同。哥将来在家,也要叫人称呼‘老爷’。凡事立起体统来,不可自己倒了架子。”

言外之意,郑氏死了也就死了吧,但是我们的排场要摆起来,这才符合体统,符合身份。

可见,此时的匡超人已然变成了典型的喜新厌旧、眼中只有钱权二字的势利小人。

从《儒林外史》看一个人开始“黑化”的三种迹象

匡超人黑化的第三个迹象:不念旧情。

等到蒋刑房一行人再次提到潘三被抓,想要匡超人前去一看时,宛如惊弓之鸟的匡超人再一次露出了他冷血又自私的一面。

他推辞道:“潘三哥所做的这些事,便是我做地方官,我也是要访拿他的。如今倒反走进监去看他,难道说朝廷处分的他不是?这就不是做臣子的道理了。况且我在这里取结,院里、司里都知道的。如今设若走一走,传的上边知道,就是小弟一生官场之玷。这个如何行得!可好费你蒋先生的心,多拜上潘三哥,凡事心照。若小弟侥幸,这回去就得个肥美地方,到任一年半载,那时带几百银子来帮衬他,倒不值甚么。”

几句话,把自己摘的干干净净之余,也找了个对方无法再反驳的说辞。

这还没完,当后来牛布衣问他可否认识马二先生时,匡超人是这样回答的:“这也是弟的好友。这马纯兄理法有余,才气不足,所以他的选本也不甚行。选本总以行为主,若是不行,书店就要赔本。惟有小弟的选本,外国都有的!”

从《儒林外史》看一个人开始“黑化”的三种迹象

如果说,关于潘三事件的冷血反应是为了明哲保身,解除警报,倒也还能勉强接受,可是关于马二先生的这一番点评就未免有些令人作呕了。

首先,正如我们前面所提到的,马二先生不仅对匡超人有着知遇之恩,还给了他回家尽孝的盘缠,可以说,没有马二先生,就没有匡超人的今天。

其次,此时的马二先生和匡超人并不存在什么利益冲突,犯不着如此不留情面。

最后,这种借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的行为,实在不可取。更何况,这个人还是自己的恩人?

由此可见,在追名逐利的道路上,当初那个至孝至纯的少年已经黑化的相当彻底。恐怕此时的他,也早已忘了父亲临终前的那句叮嘱:“功名到底是身外之物,德行是要紧的。”

我想,这句话应该也是文木老人想要借匡父之口警示世人的吧!共勉!

- END -

从《儒林外史》看一个人开始“黑化”的三种迹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