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因此“河洛之间”之意应为“黄河旁和洛水边”,洛水为黄河支流,河洛之间确切一点应该是黄河中游与南洛河之间的地区。”河洛,原指黄河与洛水两水之间的地区。

《史记 .封禅书》里说:昔三代之(君)[居]皆在河洛之闲,故嵩高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四渎咸在山东。至秦称帝,都咸阳,则五岳、四渎皆并在东方。浅谈史记中的河洛之地

历史上,四渎是古代对中国“长江”、“黄河”、“淮河”、“济水”的合称。 可见,司马迁这个“三代”确实指的是秦之前的夏商周,那么所谓的河洛之地指的又是哪呢?

通过夏商周三代国都的变迁可以得到一些线索:

浅谈史记中的河洛之地

夏朝是我国历史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夏朝的建立者是启。史载:夏部落一开始居住于渭水中下游,后东迁至晋南、豫西伊洛流域。夏朝建立之后多次迁都,夏启建都在阳翟,此后斟潯,商丘,纶城,夏邑,西河,老丘都做过夏朝的都城。

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东至河南省、山东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处,南达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这个区域的地理中心是今河南偃师、登封、新密、禹州一带。

浅谈史记中的河洛之地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的建立者是商汤。五帝帝舜时期,商人的始祖契帮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于商邑,夏朝末年,商的势力由黄河下游发展到中游,渗透到夏的统治地区。

商朝建立后,亦多次迁都,商汤灭夏后,建都在亳,此后,嚣、相、邢,北蒙,殷等也做过商朝的都城,商朝疆域“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商朝疆域,北到辽宁,南到湖北,西到陕西,东到海滨,即使如此,商朝的统治中心还是黄河中下游地区。

浅谈史记中的河洛之地

周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三个朝代,也是一个跨度极大的朝代,分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周人兴起于陕甘一带,后以岐山之南的周原为主要的根据地,商代晚期已为渭水中游的强盛诸侯国。周朝都城是镐京,成王即位后,继承了武王之遗志,决定在洛阳附近建一新邑,“宅兹中国”。从这里对新征服地区进行统治,可大大缩短距离。

西起岐阳,东到圃田,所有渭、泾、河、洛地带,都成为周的王畿。关中的镐京被称为“宗周”;东都王城被称为“成周”。洛邑成为西周时期政治、军事、文化的中心,周平王东迁后,京都从宗周迁至洛邑,东迁以后的周王朝为东周。

《史记·郑世家》:“和集周民,周民皆说,河雒之闲,人便思之。”河洛,原指黄河与洛水两水之间的地区。现多指黄河与洛河交汇的流域。“河洛之间”中,“之”为“助词”,“无实义”;“间”,方位词,表示一定的空间或时间里。

浅谈史记中的河洛之地南洛河古称雒水,黄河右岸重要支流。因河南境内的伊河为重要支流,亦称伊洛河,即上古时期河洛地区的洛水;北洛河,也称洛河,古称洛水或北洛水,为黄河二级、渭河一级支流,为陕西长度最大的河流。它发源于白于山南麓的草梁山,由西北向东南注入渭河,途经黄土高原区和关中平原两大地形单元。

因此“河洛之间”之意应为“黄河旁和洛水边”,洛水为黄河支流,河洛之间确切一点应该是黄河中游与南洛河之间的地区。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请关注作者,本文不尽之处请指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