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網易沸點工作室《談心社》欄目(公衆號:txs163)出品,每天更新。

  人世間,唯有愛與美食不可辜負。

  愛或難尋,美食卻易得。

  最近,紀錄片《風味人間》正在熱播。

  又一次,向大衆呈現了一場關於美食的視聽盛宴。

  美食的成形,最不能缺少的就是恰當的食材。

  紀錄片中,瓦屋山的夫婦爲了尋找冷筍,深入大山幾十裏;

  臺灣小哥爲了捕捉旗魚,與父親承受着出海一百多天一無所獲的失落。

  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有個更親近的去處——菜市場。

  省去了跋山涉水,也不必冒險出海。

  那片充滿煙火氣的地方,就在樓下不遠處。

  是對生活無望時,最好的治癒之所。

  1

  走進菜市場

  像走進了另一個世界

  愛逛菜市場,似乎是中國人的天性。

  每天清晨的早班公交上,總能見到提着購物籃子的老大爺老大媽。

  無一不是奔赴附近早市。

  對於老年人,菜市場是一個撐起生活儀式感的地方。

  悠閒地遊走在菜攤之間,是他們消磨時間的途徑。

  以最好的價格拿下最滿意的蔬菜,則是他們承擔家庭責任的方式。

  與小販討價還價,路遇熟人寒暄幾句,就對方的採買評價一二。

  寂寞就這樣打發了。

  人到中年後的周潤發,就很愛和他老婆逛菜市場。

  《魯豫有約》有期節目,記錄下了周潤發和發嫂逛菜市場的一次經歷。

  見到他們,常去的小攤攤主,紛紛熱情打招呼,看得出來,彼此間已很熟絡。

  途中,發嫂更是與一位攤主嘮起了家常。

  儘管城市裏的超市十分便利,卻始終無法取代菜市場。

  馬未都就曾在他的博客中寫道:

  “今天的城市人常去超市,而且是五臟俱全的那種超市,蔬菜並不是主角;

  菜市場則不同,賣家買家平等,菜魚蛋肉永遠是主角,琳琅滿目,讓人們對生活充滿信心與樂趣。”

  有個青年作家也曾說過,每到一個地方,她最愛逛的不是商城,而是菜市場。

  她喜歡民間的生機勃勃的煙火氣。

  琳琅滿目的蔬菜水果,此起彼伏的小販叫賣聲,買菜的和賣菜的、就價格問題不停地你來我往。

  菜市場,向我們坦露了生活最本真的樣子。

  2

  愛逛菜市場的人

  不會垮

  “一個人如果走投無路,心一窄想尋短見,就放他去菜市場。”

  古龍書中的劍客鐵傳甲,窮途末路時,誤入了一處菜市場。

  書中這樣寫道:

  “抱着孩子的婦人,帶着柺杖的老嫗,滿身油膩的廚子,各式各樣的人提着菜籃在他身旁擠來擠去,和賣菜的村婦、賣肉的屠夫爲了一文錢爭得面紅耳赤;

  鮮明而生動,他的心情突然明朗開來。”

  在古龍看來,菜市場會讓一個絕望的人萌生出希望。

  對很多人來說,菜市場的確意義重大。

  它不僅是提供各色食材的地方,更是治癒心情的好去處。

  社長有個朋友,心情不好時,不是去KTV放鬆,也不是去酒吧解壓,而是去逛菜市場。

  也看到有網友說,鬱悶時,就會去逛菜市場,一路買買喫喫,之後心情就大好,寫論文都有了幹勁。

  心理學家Rollo May認爲:

  個體應保持獨立,才能維護自我的核心性;

  但人又必須生活在世界中,通過與他人分享和溝通,共享這個世界;

  人的獨立性和參與性應適得其所,平衡發展。

  在快節奏的生活中,很多人豎起壁壘,躲在自己的世界裏,保護着自己不被傷害。

  按照Rollo May的觀點,這類人的精神世界相對脆弱。

  對於他們,菜市場可能是最好的去處。

  身處喧鬧的市場,人與人間的距離縮短,問價砍價讓人與人的陌生感迅速消失。

  而且,逛菜市場的人,通常是住在附近的居民,信任感很容易被建立起來。

  一如主持人汪涵在節目中說:

  “我們去菜市場挑選食材,其實就是偶遇與重逢。”

  這份偶遇與重逢建立起一種羈絆。

  有了支撐的人,自然不容易垮。

  3

  菜市場

  一個城市最真實的縮影

  要想更好地融入一座城市,就得去逛當地的菜市場。

  因爲,菜市場是一座城市最直觀的縮影。

  美食大師蔡瀾曾說:“每到一地,必要逛一下當地的菜市場,那是城市裏最市井、最真實的地方。”

  爲遊子解思鄉之苦的江南糉子:

  能在異鄉看到故鄉美食,對思鄉的心與不服水土的胃,都是一種難得的慰藉。

  紅紅火火的檔口與逛完街市後的滿滿收穫,無論何時,都會讓人感到生活的豐富與喜樂:

  最重要的是,菜市場裏的人都是開心的。

  每天抽出一點時間,與這些掛着笑容的人呆在一起,生活怎麼會沒有一點滋味呢?

  和蔡瀾一樣愛逛菜市場的,還有作家汪曾祺。

  他曾在《食道舊尋》中寫道:

  到了一個新地方,有人愛逛百貨公司,有人愛逛書店,我寧可去逛逛菜市場。

  看着生雞活鴨、鮮魚水菜、碧綠的黃瓜、彤紅的辣椒。

  熱熱鬧鬧、挨挨擠擠,讓人感到一種生之樂趣。

  菜市場,不僅是一個城市的生活博物館,更是那個城市人生百態聚集的地方。

  是一個遊者最能瞭解一個城市的地方。

  《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陳曉卿先生曾評價:“一切不逛菜市場的城市旅遊,等同於不以結婚爲目的的戀愛。”

  爲什麼?

  以中國爲例:

  “中國太大,許多城市的外觀大同小異,甚至連旅遊商品都面目可憎地趨於一致,只有在菜市場,還能從一些地域性的物產上,分辨出各自不同的風貌。”

  放眼世界,同樣如此。

  在西班牙瓦倫西亞中央市場,你可以看到藝術殿堂與菜市場的神奇融合。

  優雅的藝術和市井的風物,一同呈現在遊客面前。

  讓你不得不感慨,西班牙人的創造性和洋溢的熱情:

  在香港的北角菜市場,老舊的叮叮車駛過人來人往的街市。

  是無數人體會老香港本味的最佳去處:

  在泰國的水上菜市場,東南亞風情撲面而來。

  你得以在最多美味的地方,瞭解當地人最真實,最富趣味的生活:

  在巴塞羅那波蓋利亞生鮮市集體,你可以體會“歐洲菜籃子“的豐富。

  看一看最具歐洲特色的美食在這裏匯聚一堂,感受獨一無二的歐洲風情:

  在菜市場,不論男女,不論長幼,不論職業與身份,人們都在人類最原初的需求下,爲美食而奔走。

  與小商小販們閒聊幾句,可以最直接地感受當地人的生活。

  再大的煩惱,都能在這裏暫且煙消雲散。

  生活再苦,菜市場給你溫度。

  4

  人間煙火味

  最撫凡人心

  一個愛逛菜市場的人,一定是對生活滿懷熱忱的人。

  誠如《不過一碗人間煙火》中所言:

  “將生活嚼得有滋有味,把日子過得活色生香,往往靠的不只是嘴巴,還要有一顆浸透人間煙火的心。”

  對於那些在重壓之下喘不氣來的人而言,也總能在這些充滿煙火氣的細碎點滴裏,重拾對生活的熱愛和勇氣。

  菜市場,不僅把生活的萬千模樣整個呈現給你,更構成了每一個人揮之不去的生命底色。

  人間煙火味,最撫凡人心。

  在綜藝《嚮往的生活》裏,黃磊和何炅守拙歸田園,下過田、買過菜,感慨道:

  “喫到一個好喫的東西,想到最親近的人,人記得最多的東西,都是感官記得的。”

  時光如隙,人生匆忙。

  可不論城市如何日新月異,只要菜市場還在那兒,生活的根就還在。

  年少之時,心中有一片“詩和遠方”,總覺得菜市場太過市井,對那滿身的煙火氣嗤之以鼻。

  只是後來才知道,那時的自己,想要遠離的哪裏是菜市場的喧囂,而是生活最真實的模樣。

  選擇“詩和遠方”沒有錯,選擇每日柴米油鹽也沒有錯,只是脫離了那一抹生活底色的“詩和遠方”,終究太過虛幻。

  畢竟人生總要有些煙火氣,才能完整,方能讓世界知道你來過。

  參考文獻:

  [1] 李一溪, 張荷, 馮健. 北京市老城區菜市場的地方性及其機制研究[J]. 人文地理, 2017, 32(6): 65-71, 103. DOI:?10.13959/j.issn.1003-2398.2017.06.008.

  談心社,這是20多歲年輕人談心的地方。微信搜索“談心社”關注我們,傾訴你的故事吧。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