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蓋茨比開頭寫道:

“我年紀還輕、閱歷不深的時候,我父親教導過我一句話,我至今還念念不忘。‘每逢你想要批評任何人的時候,’他對我說,‘你就記住,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並不是個個都有過你擁有的那些優越條件。’”

這些“優越條件”包括並不限於財富、知識、智慧、美貌……而在這其中,知識給了所有人一個相對公平的機會,同時,對教育進行投入,其回報不管是在家國社會的層面,還是在個人層面,都是最大的。

我們要做的,是讓教育更公平。

// 平均值真的平均嗎?//

在很多人的潛意識中,提高一個國家的財力是消除教育不平等的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That’s a NO NO.

2018年10月底,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發表了一份教育報告。這篇報告中,以41個國家爲樣本,重點關注學生的學前與中小學教育表現。研究發現,所謂的一些高福利且GDP較高的國家,如新西蘭,教育制度的平等度竟然排在倒數;而在這個報告中略“窮”的國家,如名不見經傳的拉脫維亞和立陶宛,反而在學前教育的普及度更廣,且學生在中小學的閱讀表現比更發達國家的學生表現得更好。

這麼不合常理的一件事,是怎麼回事呢?

首先,咱們要理清兩件事:

第一, 一個數值的總量高,並不等於平均值高。

第二, 平均值高,也不能代表這個值的分佈是均勻的。

舉一個栗子,你想想潘長江和姚明的平均身高是一米九三,你會認爲這兩個人都很高嗎?再舉一個栗子,你想想剛過完雙十一的你和馬雲爸爸的平均銀行存款……emmmm,你懂我的意思吧!

所以,這份聯合國的研究再次表明 —— 如果一個人說總量值高就代表分佈更均勻,那絕對是在耍流氓!

// 是什麼影響了教育的平等性?//

既然一個國家財力並不能與教育的平等性劃等號,那麼,究竟是哪些因素影響了教育的平等性呢?

我們先來看一組數據:

2016年,北大清華合計在京招生676人,僅海淀區就包攬了其中的406人,緊隨其後的則是西城區的225人。

而昌平、延慶、密雲、懷柔、平谷、門頭溝、房山、大興這八個區近七百萬人口中,那一年沒有一個學生考上這兩所學校。

是什麼因素導致了這種現象呢?

聯合國的調查顯示,從微觀上來講,對於一個小孩來說,性別、移民背景、母語語言、父母情況等等都可以成爲其教育之路上潛在的影響因素。值得注意的是,“父母收入”是影響其自身受教育機會最最關鍵的因素。

而從宏觀上來看,收入越不平等的國家,教育機會也就越不平等:隨着一個國家的貧富差異上升,其兒童得到學前教育的可能性就會變低。

就像去年大熱的“寒門再難出貴子”等觀點所表述的那樣,家境不好的孩子,受教育質量相對更差,從而導致了一個貧窮與教育的“絕望循環” —— 沒有接受到平等教育機會的孩子囿於知識缺失的困境,需要付出相較之下更大的努力,才能得體地生活下去,更遑論跳出這個教育不公平而造成的“絕望循環”,爲社會創造出更大的價值。而若不跳出這個“絕望循環”,它還會接着影響着下一代、下下一代。

// 貧富差距帶來的資源不平等 //

在社會學中,有着一個著名的理論: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馬太二字,來自於聖經中的一則寓言:“凡有的,還要加倍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在現實中,這個效應也常常生動地被人用來描述一個社會“魔咒” —— The rich get richer and the poor get poorer (富的更富,窮的更窮)。

這個社會現象的背後直接牽扯着資源的爭奪與利益的分配。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資源的積累聽上去無比的自然與順暢。然而最難的一步恰恰是最初的由零到一、從無到有 —— 資本的原始積累最爲辛苦。當你手握一定的資源,你可以將其進行投資、產生更多價值;而對於寒門子弟,他們可能要花更多的時間與心血,才能得到與“起始財富”等量的資源。不知曾幾何時開始,每個人的出生起跑線之間都有了或大或小的差距,甚至一些有着自嘲精神的網友總結道:“有些人不是贏在了起跑線,而是生在了終點。”

2011年的秋天,“佔領華爾街”運動中,人們走到美國紐約金融街的中心,舉起標語,大喊口號 “We are the 99%”——我們是那社會中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這句話背後的意思是,這個社會食物鏈中最頂端的那百分之一的人,擁有着社會中百分之九十九的資源;而剩下的百分之九十九的人,要爭奪僅剩的那百分之一的資源。這些遊行者通過示威、向社會發聲,希望打破這條資源不平等、財富兩極化的惡性魔咒,並倡導一個資源分佈更均勻的社會。

// So What? 關我啥事?//

在報告的最後,聯合國對於決策者給出了一些建議,包括給所有兒童“提供高質量的早期教育”、“針對男女性別因材施教”,還有“注重平等,而非平均值”等等。

至此,你是否會覺得:這是個嚴肅的社會問題,可我只是個普通人,我能爲此做什麼呢?或者是:我已經滿足於目前的生活水平,所謂的教育不公平離我太遙遠,跟我又有什麼關係呢?

在此,請銘記一條原則 —— 提高每個人的教育機會並不等於要降低教育質量。所以,不管你的教育資源現狀是處於何處,請萬萬不必擔心教育的普及造成自身利益的受損。

蹦迪到再晚也不怕獨自回家!一份關於教育與犯罪率的研究表明,中國一些典型城市的犯罪分子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多數只有初中甚至小學學歷。教育可以提高人們的道德標準、時間成本與就業機會。當一個人教育水平提高後,TA“違反法律”的性價比將會直線降低 —— 人們從而也不會輕易選擇鋌而走險了。在一個更加安定的社會中,你也不用活得那麼小心翼翼啦。

減小你買買買的負擔!多年來,無數中外的研究一次次的證實了——教育與生產率的正比關係。同樣生產一個產品,受到教育的工人可以通過使用科技儀器,更加快速、高效率地進行生產。而與之直接掛鉤的便是成本變低與產量變高。那麼當這件商品進入市場時,相對的價格也會自然而然的降低,對於愛剁手的你,難道不是一件好事嗎?

簡單粗暴的原因:省心啊!這幾年,身在北京的家長們擠破了腦門、砸鍋賣鐵也要努力地在北京的“好學區”買上一棟房;哪怕學區房往往高於市價好幾倍,且可能花錢也難求,也要保證自己的孩子得到“最好”的教育。這背後的原因,不就是源於學校與學校間的資源不平等嗎?倘若整個社會的教育機會可以得到平均分佈,家長便不用擔心在哪兒買房,想方設法給自己的孩子“塞進”好學校了。

至此,你還覺得教育平等與自己毫無關係嗎?

受教育權即是人權,提升每個人的教育機會,是社會每位個體的責任與義務。光芒不會影響光芒,只會讓房間更亮。

推薦閱讀

馬桶革命不是吹,廁所先生開大會

點擊圖片,查看近期精彩內容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