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正是祖辈、父辈间这两场惊心动魄的皇位争夺战刺激到了顺治,所以,在临终前指定了皇三子玄烨,即后来的康熙为自己的帝位继承人。尽管史书上记载,康熙的继位就是顺治帝遗诏钦定,但顺治的遗诏还是皇太后和辅政大臣反复核商、反复修改后完成的。

您信了吗?顺治皇帝一开始就看好老三康熙,并把他定为了继位者

先大概说说清朝早朝传位的故事。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立国之初,非常寒酸、非常磕碜,刚完成了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进化,经济上自然不必多说,制度上也处处向蒙古、大明王朝效仿。

我们知道,即使是一个普通家庭,如果儿女众多,老人身后的遗产分割问题也很容易引发纠纷。

而对于一个国家,帝位的继承乃是头等大事,比分家产尖锐、复杂得多,这件事如果处理不好,就会演变成大面积流血事件,甚至是帝国崩裂。

当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家大业大,生前把自己缔造的大蒙古帝国一分为五,气魄雄大。这是一个例外。

其他的封建帝国把立储制度当成定国本,小心翼翼,不敢稍有掉以轻心。

清太祖努尔哈赤一开始就显得草率,先立褚英,后立代善,后来都觉得不满意,废了,废了以后,不想伤脑筋,就搁置此事不理了。

结果,努尔哈赤死后,尸骨未寒,后金内部便发生了激烈的汗位之争。

所幸,努尔哈赤八子皇太极实在是人中雄杰,出类拔萃,远胜诸贝勒,力压群雄,继承了汗位。

皇太极体魄雄健,有吞天之志,突然在52岁的年纪猝死,来不及建立皇储,临终前又没留下遗诏,于是诸贝勒间又兴起了一场皇位争夺战。

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和努尔哈赤生前最钟爱的第十四子多尔衮互不相让,差点就要兵戎相见。

最后,是诸王大臣采取了平衡原则,推举年方6岁的福临登位,是为顺治帝。

正是祖辈、父辈间这两场惊心动魄的皇位争夺战刺激到了顺治,所以,在临终前指定了皇三子玄烨,即后来的康熙为自己的帝位继承人。

顺治共有八个儿子,其中的皇长子牛钮、皇四子荣亲王很早夭折。

您信了吗?顺治皇帝一开始就看好老三康熙,并把他定为了继位者

顺治十八年,顺治帝辞世前,尚有皇次子福全、皇三子玄烨、皇五子常宁、皇六子奇绶、皇七子隆禧、皇八子永干。

顺治为什么偏偏传位给了老三玄烨呢?

清朝官方史书有这样的记载:康熙六岁时,曾和大哥福全、五弟常宁一起向顺治问安。顺治询问他们兄弟将来的志向,常宁竟然不知如何作答,福全神情忸怩,就想做一个贤明的亲王而已。康熙胸怀大志,铿锵有力地说:“待长而效法皇父,黾勉尽力。”顺治因此“属意焉”。

但我说,这个记载是不靠谱的,这明摆着是康熙当国以后,史官为拍马屁编造的严肃段子,一点都不好笑。

前面说过,努尔哈赤在连立禇英、代善两位继承人失败后,不再定储,一方面是觉得伤脑筋,一方面是觉悟到 “一人纵有知识,终不及众人之议”,于是创建了一个和硕贝勒共治国政制度。即皇太极和顺治的登位都得力于这个共治国政制度。

虽然皇太极在位期间,有意摧残这个制度,以强化皇权,但并不彻底。以致到了顺治晚期,中央还不能集权,八旗贵族的权力还很强大,顺治作为入关后第一代皇帝,还不敢推翻祖制,皇权还不能随意支配一切。

再有,康熙登位时才八岁,那段子里的他和福全、常宁肯定还是幼童,哪能根据幼童的几句答话就能定下国家继承人的大事呢?

尽管史书上记载,康熙的继位就是顺治帝遗诏钦定,但顺治的遗诏还是皇太后和辅政大臣反复核商、反复修改后完成的。

也就是说,康熙继位,其实是孝庄皇太后和辅政大臣共同推举出来的结果。

那么,孝庄皇太后和辅政大臣为什么想到推举康熙为继位人的呢?

{!-- PGC_COLUMN --}

问题没有后人想的那么复杂。

主要是一个过硬的理由:康熙出过“天花”。

在当时,天花是一种差不多可以与死亡划等号的传染性恶疾,感染上它的人,死亡率极高。

摄政王多尔衮的弟弟多铎就是感染上天花死的;顺治的爱妃董鄂妃也是感染天花死的;顺治本人的死因也是感染上了天花!

当时在清朝中央服官的西方传教士汤若望是这样描述清廷统治者对天花的恐惧的:“如同一切满洲人一般,顺治对于痘症有一种极大的恐惧,因为这在成人差不多也总是要伤命的。在宫中特为奉祀痘神娘娘,是另设有庙坛的。或许因为他对于这种病症的恐惧,而竟使他真正传染上了这种病症。”

您信了吗?顺治皇帝一开始就看好老三康熙,并把他定为了继位者

对于由康熙继位,汤若望记:“一位继承的皇子尚未诏封,皇太后立促皇帝做这一件事情。皇帝想到了一位从兄弟(指顺治的堂兄安亲王岳乐),但是皇太后和亲王们的见解,都是愿意皇帝由皇子中选择一位继承者——这样皇帝最后……封一位庶出的、还不到七岁的皇子为帝位之继承者。当时为促成这一决断所提出的理由,是因为这们年龄较幼的太子,已经出过天花,不会再受到这种病症的伤害……这位这样被择的皇帝,后来在康熙的年号之下,竟成了中国伟大君主。”

看,帝位传给康熙,原因就是如此简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