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14歲開始整形,到現在已經16年了。剛開始整形時,我不知道去哪個地方找好的醫生,所以走了很多彎路。鼻子做過6次,眼睛做過3次……花了幾百萬。” 吳曉辰是名符其實的整形達人。

以前大家更多的是抨擊她。從2018年開始,她的 周圍 出現大量擁躉,不少聲音說喜歡她,覺得她坦然。“是我變了嗎?我並沒有變。我一直在做自己。可能是世界變了。”吳曉辰說。

吳曉辰的經歷折射了中國醫美行業變遷。

在剛剛結束的2019新氧亞太醫美行業盛典上,新氧董事長兼CEO 金星 給出了他對行業的判斷:“人們不再談‘整’色變,市場在慢慢成熟,消費者對行業的認知越來越清晰。”

短短10餘年,中國醫美行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行業開始步入到一個新階段。

經過爆發期

醫美市場走向優勝劣汰

2019年對於醫美行業來說是特殊的一年。在經歷了2013-2018年爆發式的增長後,中國醫美市場的增速雖然仍然高達20%,但已經趨於穩定。

至於這背後的原因不難理解。“2013年開始,醫美行業就進入到一個快車道。這是因爲90後從觀念上對醫美沒有牴觸,有意願用科技改善面貌。當這個羣體開始工作、有收入了,就催熟了中國醫美市場。”金星表示。

相較於80後一代,90後的井噴式消費帶火了中國醫美市場,而00後的接力更讓中國醫美市場保持了穩定的增長。有行業人士預估, 從新晉年輕羣體和低線城市的潛在消費者儲備來看,中國醫美市場還將保持5-10年的高速增長。

中國醫美滲透率目前爲1%--2%。 “從滲透率來說,這個行業完全沒有被開發出來。 聯合麗格(北京)醫療美容投資連鎖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李濱表示。

然而,現實情況是割裂的。大的需求還是在不斷地增長,可是部分機構的日子卻越來越難過。來自監管層面、獲客層面、媒體層面的諸多壓力,使得大量機構開始虧損,甚至倒閉。

對此,中華醫學會整形外科學分會前任主任委員郭樹忠相對坦然:“從盈利角度來說,行業已經走過了最好的時候。傳統以‘營銷爲王’的模式已經行不通。這對行業內合規從業者是好事。”

金星亦表示:“資本寒冬的影響下,優質醫療服務卻反而可以得到資本溢價。”

新氧和華熙生物就是資本溢價的受益者。今年,兩家公司分別在納斯達克和科創版上市,新氧被譽爲“互聯網醫美平臺第一股”,華熙生物被譽爲“玻尿酸小霸王”。

5年之變

認知先行

當我們把時間撥回5年前,可以發現醫美行業構成的一大變化。彼時黑醫美的規模甚至超過正規市場的規模,導致醫美事故頻發。央視曾經在一次報道中指出,90%的醫美事故源自“三非”,即非正規機構、非正規醫生和非正規藥械。

究其原因,一方面在於消費者缺乏對醫美中醫療屬性的充分認知。在沒有醫療 許可 的微整工作室做光電項目、打針,甚至是割雙眼皮之類的手術項目,無異於在刀尖上行走。

另一方面,也是不法之徒受到“逐利性”的驅使。馬克思說,如果有20%的利潤,資本就活躍起來;有50%的利潤,它就敢鋌而走險。伴隨微整工作室出現的,是“3天培訓即可上崗”的黑醫美。

“打針一樣能把人打死,做激光也照樣能做到重度燒傷。沒有敬畏之心的行業肯定會亂,這也是行業早期必然存在的一些現象。可以說,現在全行業都在爲以前的亂象買單。”李濱尖銳地指出。

面對亂象,資深從業者既痛心疾首,又在努力改變。

李濱在醫美領域投資有25年經驗,他有一個形象的比喻:“如果醫美行業是一場舞臺戲,聯合麗格就是‘搭臺子看場子’的,新氧負責‘賣票’,醫生是在臺上唱戲的人。”

“我們是‘賣道具’的。” 華熙生物醫美市場總經理王璨補充道。

要想給觀衆呈現一出好戲,需要各種角度共同提供優質的服務。

需要注意的是,醫美不是美容,需要專業醫師的施治——他們普遍都經過5年以上的專業學習,1年以上的實踐,並持有執業證書。

“讓人們正確認知醫美、思考審美,知道要去找正規醫生施治。這是拉動整個行業快速發展的一個基礎。”金星說。

機構方面,比如聯合麗格專注於醫生的創業扶持,把醫院大權釋放給醫生,推出的“醫生合夥人”制度,以和醫生強綁定的方式解決獲客效率和營銷模式問題。

經緯創投合夥人 王華東 表示: “過去五年,很多投資人對於醫美行業帶有一定的偏見、顧慮。 我覺得,未來中國醫美市場很有可能做到上萬億。

迴歸醫療本質

“嚴”或是未來關鍵詞

每一波渠道的變遷,行業都迎來一個代際更迭的機會。“美麗”的需求已經肉眼可見地爆發。但不管產業如何變遷,醫美行業依然需要保持醫療本質不變。

“對醫療機構的監管進一步加強、對醫生資質的審查進一步強化、對廣告宣傳進一步嚴格,這是未來的三大趨勢。”中國醫師協會美容與整形醫師分會會長江華說道。

監管趨嚴,消費者的要求也變得越來越“嚴格”。近年來,求美者數量大幅增長,90後已是整容和整形的絕對主力,消費能力讓人咂舌。他們開始有了對美的評判標準,也慢慢開始對於機構進行篩選。

從消費者角度而言,這5年來,他們對於醫美的態度是從瞭解、到擁抱,再到主動去研究。

這也是爲什麼,江華希望從自身去推動醫生認證工作——讓求美者想做什麼,就能知道哪個醫院是能做的,哪個醫院的醫生是能做的,哪個醫院的醫生是做得最好的。

針對醫生這唱戲人,新氧也頻出大招。2019年底,新氧推出“雙百醫生扶持計劃”,計劃在2020年扶持百位優秀醫生在新氧平臺上達成百萬收入,打造醫生IP,醫生口碑管理、粉絲運營、技術上的提升和託管服務等。

“讓優秀的醫生可以更快速地獲得用戶端的認知和認可,讓他們可以集中精力去鑽研技術,去幫助更多人解決困難、完成心願。”金星表示。

現在,吳曉辰於消費者的角色外,又增加了醫美機構創始人的身份。2016年,她的醫美機構正式開業,她找了給自己修復的醫生當合夥人。“我想把我真正的經歷告訴別人,希望可以身體力行地用自己的力量改變一點兒行業狀態。不想讓別人也走我走過的彎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