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將社區社會資源豐富的優勢和來滬少數民族大學生迫切的社會實踐需求精準對接——1999年5月,大寧路街道和上海大學黨委統戰部聯手建立少數民族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創新性地開展了“區校合作、聯手育人”的新型民族工作模式的實踐探索,成爲上海首個專門爲來滬少數民族大學生搭建的社會實踐載體。實踐基地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民族團結教育以及黨性教育作爲必選科目,利用上海豐富的紅色教育資源、靜安區多層次的人文資源以及大寧社區多點位的黨建服務中心陣地資源,強化教育引導,使實踐基地不僅成爲培養少數民族人才的平臺,更成爲民族團結教育的實體化宣傳載體,先後組織少數民族大學生參觀中共一大、二大會址紀念館等,瞭解中國共產黨發展壯大的偉大曆程,學習革命先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上海大學爲200餘名來滬少數民族大學生搭建社會實踐平臺

圖爲來滬少數民族大學生參加交通志願者活動

將社區社會資源豐富的優勢和來滬少數民族大學生迫切的社會實踐需求精準對接——1999年5月,大寧路街道和上海大學黨委統戰部聯手建立少數民族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創新性地開展了“區校合作、聯手育人”的新型民族工作模式的實踐探索,成爲上海首個專門爲來滬少數民族大學生搭建的社會實踐載體。這既是培養大學生的“第二課堂”,又架起了大學生通向社會的“橋樑”。20年來,社會實踐基地先後爲回族、滿族、蒙古族、朝鮮族、維吾爾族等27個民族成分的206名優秀少數民族大學生,提供了寶貴的社會實踐機會。

上海大學統戰部、民族聯和團委在全校開展少數民族大學生社會實踐宣傳動員工作,採取自願報名和麪試的方式,選拔優秀的少數民族大學生;大寧路街道則結合每位學生的專業背景、需求愛好和個人特長,詳細制定社會實踐方案……各項工作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中,今年的大學生實踐活動又將啓動。

引導少數民族大學生接觸社區、瞭解社會、融入上海

爲幫助來滬少數民族大學生了解最真實的社情民意,實踐基地更多地把學生安排到了接觸羣衆最多的居民區,擔任居委會書記助理或見習主任,並選派了一批經驗豐富的居委會書記、主任“手把手”地帶教指導。實踐基地讓大學生們走出辦公室,在上門走訪、來訪接待、訴求解決中“面對面”地接觸社區居民,鍛鍊大學生溝通、協調、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導他們“實打實”地參與社區創建和居民區各項羣團活動的組織工作,把角色由一名在校大學生轉變爲社區建設的參與者、組織者、服務者和管理者。

能歌善舞的朝鮮族學生袁雯,在擔任大寧路540弄居委會見習主任期間,組織策劃了跳繩子、踢毽子、接結子、滾圈子、造房子等小區“五子”遊戲比賽,兼顧了鍛鍊和娛樂,受到社區居民喜愛,一直沿用至今。袁雯還組織居民舉辦了多場納涼晚會,策劃了“民族風社區情”展示等社區活動,展示了出色的組織能力。新梅共和城居民區書記助理回族學生王光臨,發揮法律專業特長,針對該小區居民反映集中的裝潢糾紛問題,撰寫了一份質量很高的《新型小區裝潢糾紛問題案例分析報告》交街道有關部門,從法理的角度對相關問題的解決提出了建議。

助力少數民族大學生展示才華、就業創業、成長成材

實踐基地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善於總結、敢於創新的精神,支持他們用新思路和新方法開展工作、解決問題,積極幫助大學生搭建施展才華的平臺。回族學生盧醇撰寫了反映社會實踐成果的散文集《共育人間七色花》,榮獲市委宣傳部、市教委、團市委等部門聯合頒發的“上海市大學生暑期實踐活動優秀項目獎”;在計劃生育辦公室實習的侗族學生裴志茹,設計製作了《中醫食療進社區》宣傳手冊和《小龍魚早教基地——寶寶成長》記錄手冊,還附上一份圖文並茂、淺顯易懂的多媒體展示材料,榮獲原閘北區計劃生育工作交流會一等獎。一批批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才能發揮,不僅推進了大寧的社區工作水平,更爲廣大居民羣衆提供了更加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服務。

去年,大寧路街道又將大寧德必易園、珠江創意產業園、健康智谷、量子體育等一批市級、區級的優秀企業園區作爲合作點,納入少數民族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大平臺,通過實踐基地和合作點之間的“四維互動”,打造包括黨性教育、志願服務、社區實踐、創新創業等內容的全新實踐平臺,爲少數民族學生提供更廣闊的社會舞臺。

激發少數民族大學生愛國熱情和促進民族團結的責任擔當

少數民族大學生來自全國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是黨和國家培養的高素質優秀民族人才,他們將成爲促進民族團結和維護祖國統一的重要力量。實踐基地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民族團結教育以及黨性教育作爲必選科目,利用上海豐富的紅色教育資源、靜安區多層次的人文資源以及大寧社區多點位的黨建服務中心陣地資源,強化教育引導,使實踐基地不僅成爲培養少數民族人才的平臺,更成爲民族團結教育的實體化宣傳載體,先後組織少數民族大學生參觀中共一大、二大會址紀念館等,瞭解中國共產黨發展壯大的偉大曆程,學習革命先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在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方面,社區組織少數民族大學生聆聽民族團結專題講座,開展民族政策法規“進社區”宣傳,參加清真食品義務監督,走訪慰問少數民族同胞,跟蹤瞭解一些涉及少數民族的矛盾化解工作等。在民族工作實踐中,讓他們認識到促進團結的重要意義,培養他們維護民族團結的主動意識和責任擔當。

曾於2012年在此參加社會實踐的維吾爾族大學生玉素甫·艾沙,在2014年4月30日,新疆烏魯木齊嚴重暴力恐怖襲擊案件發生後,與另外10位在新疆工作、求學的少數民族青年聯合署名撰寫了《我們,不會再沉默》的公開信,強烈譴責暴恐分子的罪惡行徑,幫助社會認清暴恐分子的險惡用心,引發全國網友的熱贊,體現了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民族之情和勇敢的責任擔當。

2017年7月,在實踐基地參加掛職鍛鍊的仡佬族學生文滿葉,在去參加黨課學習的路上,主動幫助中暑暈倒的老人,被央視新聞直播間點贊,弘揚了助人爲樂的精神,也展現了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擔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