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不允許上市並非不能營利 幼教投資還有哪些想象空間?

未來網北京11月20日電(記者 趙亞超)“雖然規定不允許幼兒園上市,但並沒有說幼兒園不能營利,合理的營利和上市是兩回事。”近日,一紙不允許民辦園上市的規定可謂讓資本市場炸了鍋。拼圖資本董事長王磊在接受未來網記者採訪時表示,這並不意味着資本不會投資學前教育領域,上市只是資本的一個出口,投資之後還有很多其他可以營利的方式。

圖源網絡

幼兒園上市之路已經徹底封死?

11月1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公佈了《關於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範發展的若干意見》(下稱意見)。其中備受關注的就是《意見》提出要求遏制過度逐利行爲,民辦園一律不準單獨或作爲一部分資產打包上市。上市公司不得通過股票市場融資投資營利性幼兒園,不得通過發行股份或支付現金等方式購買營利性幼兒園資產。

從資本市場來說,早幼教領域可謂是受資本最關注的領域之一。跨行業教育佈局已成常態,上市公司併購、跨國投資併購也日益頻繁。幼教行業涉及到很多中小型企業,也涉及到很多大的資本機構和上市公司。

措施之嚴厲極爲罕見,也讓學前教育上市企業措手不及。

在美股市場,消息一出,紅黃藍跌52%,博實樂教育跌16.7%。A股市場,教育類股票開盤也出現下跌,三壘股份跌7%,昂立教育、科斯伍德等跌幅均在4%以上。而號稱管理幼兒園數量最多的威創股份更是慘遭跌停。

對此,王磊告訴未來網記者,這條政策最簡單直接:幼兒園不要再考慮上市了。這次的政策已經非常清晰,幼兒園上市之路已經徹底封死。從此不會再看到上市的集團幼兒園,也大概率不會看到上市公司收購幼兒園了,無論是營利性的還是非營利性的。

“政策主要影響了上市和收購,但是對於提供優質服務和內容的機構沒有本質影響。提供優質內容和服務的供應商還是有生存空間的。”王磊也表示迴歸教育的內涵纔是真諦,政策雖然嚴格,但不要過度悲觀。未來幼教領域投資也會更加關注本質,以內容爲王。

同時在他看來,《意見》中規定大力加強幼兒園教師隊伍建設,形成以本專科爲主體的幼兒園教師培養體系等規定。將要求幼師的數量和質量大幅度提升,幼師培訓將成爲一個剛需。

也有投資人向記者表示,未來可能會調整早幼教領域的投資佈局,更多地佈局在B端市場。在短期的供需矛盾解決後,優質的機構和內容的盈利空間依然是無限的。

在意見發佈後不久,威創股份回應新規稱,將計劃升級爲學前教育綜合服務商。

另一家學前教育上市企業羣興玩具也發佈公告稱,一期用於收購40-50家直營幼兒園的產業併購基金受政策影響,決定終止設立。

這些已經上市的學前教育企業後續到底該如何發展呢?在國金證券教育行業首席分析師吳勁草看來,現有的上市幼教集團,並非是直接將營利性幼兒園納入上市公司,而是通過一些管理諮詢或者教育科技公司將幼兒園的利潤導入上市公司。據目前情況判斷:現有的幼兒園業務維持現狀,不會退市,但其未來擴張存在障礙或隱憂。

基金方的隱憂在於投資後不能上市該如何處理資產,如果基金投資成本足夠低,可通過每年分紅或其他利潤導出方式,可以當做類債券的業務來處理。但如果當做股權資產來處理,可能存在上市困難問題,那麼可考慮轉投幼教信息化等其他方向。總而言之,投資幼兒園的一級市場基金未來再進行募集擴張等會受到一定的挑戰。

幼兒園與上市“脫鉤”並非不允許資本辦園

《意見》還中指出學前教育是終身學習的開端,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會公益事業。但由於底子薄、欠賬多,目前學前教育仍是整個教育體系的短板,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十分突出,“入園難”、“入園貴”依然是困擾老百姓的煩心事之一。

現實情況也的確如此,近年來,學前教育資源尤其是普惠性資源不足,還暴露出教師隊伍建設滯後、部分民辦園過度逐利等問題。

爲什麼說幼兒園普惠性不足?根據教育部披露的《2017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2017年全國共有幼兒園25.50萬所,在園兒童4600.14萬人;其中民辦幼兒園16.04萬所,在園兒童2572.34萬人。可以看到,在學前教育階段,民營幼兒園數量佔比高達62.9%,在園兒童比例達到55.92%。

對此《意見》提出的目標之一就是“到2020年,全國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85%,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公辦園和普惠性民辦園在園幼兒佔比)達到80%”,並且要求“按照實現普惠目標的要求,公辦園在園幼兒佔比偏低的省份,逐步提高公辦園在園幼兒佔比,到2020年全國原則上達到50%”。到2035年,全面普及學前三年教育。

換句話說,未來2年內公辦幼兒園需要提升的比重可不低,而市場中仍將存有20%的營利性幼兒園。

在中國民營經濟研究會理事譚俊浩看來,要想實現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達到80%的目標,就必須控制營利性幼兒園的規模和比重。除了加大對公辦幼兒園的投入力度之外,就是要弱化民辦幼兒園的資本思維,禁止將民辦幼兒園資本化、證券化。一旦民辦幼兒園的資金來得太過容易,民辦幼兒園的硬件高出公辦幼兒園太多,要想提高公辦幼兒園的比重,難度就會更大。

一傢俬募基金的首席研究員則告訴未來網記者,最大的影響還是學前教育義務化的政策,如果學前教育也成了義務教育,且佔比達到80%,那民營學前教育將遭受巨大利空考驗,這意味着大部分都要被迫轉型,要麼轉型非營利園,要麼就退出市場。

需要說明的是,《意見》只是限制上市公司收購以及通過股票市場融資投資營利性幼兒園,對於社會資本開辦普惠性幼兒園則是大力支持。

《意見》中明確指出鼓勵社會力量辦園。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引導社會力量更多舉辦普惠性幼兒園。通過購買服務、綜合獎補、減免租金、派駐公辦教師、培訓教師、教研指導等方式,支持普惠性民辦園發展。

譚俊浩就表示讓幼兒園與上市“脫鉤”,決不是否定社會投資辦幼兒園的作用,也決不是不允許社會資本辦幼兒園。“脫鉤”的目的,是不想讓幼兒園被資本綁架、被投機傷害。一些資本對幼兒園的投資,出發點並不是辦學,而是想借助幼兒園這個平臺,爲自己謀取不當利益。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