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紐約時報》網站11月18日發表該報亞洲主編潘公凱的文章《沒有失敗的土地》稱,中國過去40年“摸着石頭過河”,現在經濟增長速度仍是美國的兩倍多。世界上有許多人深信,美國正在退離世界舞臺,而中國的時刻纔剛剛開始。

文章稱,1984年的秋天,在世界的另一面,羅納德·里根正在作出“黎明重現美利堅”的承諾。那個時候,中國剛從幾十年的政治和經濟動盪中復甦。雖然農村的情況已經有了點起色,但仍有四分之三以上的人口生活在極端貧困之中。那時候,每個人在哪裏工作,每個工廠生產什麼東西,每件東西賣多少錢,都由政府決定。

資料圖片:1985年,北京,天安門廣場

文章稱,中國經濟以如此之快的速度發展瞭如此之長的時間,以至於人們很容易忘記,中國成爲全球經濟強國的轉型,曾經看上去那麼遙不可及。現在,中國在很多數字上居世界之首:房產主、互聯網用戶、大學畢業生,以及(按某種算法)億萬富翁。極端貧困人口已經下降到1%以下。這個曾經與世隔絕、貧困落後的國家,已逐漸發展強大。

文章稱,世界曾認爲它可以改變中國,很多方面的確改變了。但中國的成功如此之驚人,以至於中國也常常在改變世界,並改變美國人對世界如何運轉的認知。

文章稱,至於中國領導人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不存在簡單的解釋。他們有遠見和運氣,有技巧和強烈的決心。中國人研究了莫斯科的命運,並對此念念不忘,他們決心從其錯誤中吸取教訓。文章稱,如今,中國每個地區、城市或省份的領導人每天都在努力把企業吸引到當地來。

資料圖片:蘇州工業園區夜景 新華社記者 李響 攝

這是一次非同凡響的再造,蘇聯人沒能做到這點。文章稱,中國循序漸進地行動,在不觸碰計劃經濟的同時,讓市場經濟蓬勃發展,最終超越計劃經濟。中國領導人稱這種漸進的、實驗性的方法爲“摸着石頭過河”。這些方法包括,在保持土地的國家所有權的同時,允許農民種植出售自己的作物;在“經濟特區”取消投資限制,但在中國其他地區保留這些限制。

資料圖片:深圳市景 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攝

文章稱,中國在追求經濟增長的過程中冒了許多風險,其中最不同尋常的一個也許是允許外國投資、外國貿易進入中國。這是一個巨大的賭注,而得到的回報也是巨大的:中國利用了席捲世界的全球化浪潮,以世界工廠的身份崛起。當然,中國仍然有前進的勢頭。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在過去40年裏是美國的10倍,現在仍是美國的兩倍多。世界上有許多人深信,美國正在退離世界舞臺,而中國的時刻纔剛剛開始。

作者:賈元熙;來源:參考消息;農產品期貨網轉載本文僅爲傳播更多信息爲目的,並不表示本網認可文中作者觀點。若轉載文章作者有認爲本網有不妥之處,請致電本網010-51289506聯繫,本網將立即與您磋商並解決相關事宜。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