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當我們離開這個世界,還能留下點什麼

嚴冬將至,看完《當我們離開》,小編的心更冷了。爲電影女主角烏麥伊悲慘的人生趕到悲傷,爲她爭取自由民主獨立的精神趕到震感,更爲她所出的環境趕到悲涼和無奈。

影片是由菲奧•阿拉達戈執導,西貝爾•凱基莉、德爾亞•阿拉伯拉等主演的一部劇情類型的電影。2010年,在第6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中,該片獲得了歐洲院線獎。同年在第60屆德國電影獎中,該片獲得了銅質電影獎-傑出故事片獎,西貝爾•凱基莉憑藉該片獲得了金質電影獎-最佳女主角獎。

電影講述了一個土耳其女子烏麥伊因爲沒有愛情的婚姻還伴隨着家庭暴力,帶着兒子一起逃到了德國,希望可以帶着兒子重新開始生活,然而她發現,因爲土耳其家族的伊斯蘭宗教背景,而不爲家庭與環境輿論所接受,不論是在她的祖國,還是在這裏,她都是一個陌生人,兩個不同世界的陌生人,最終導致悲劇的故事。

電影剛開篇,烏麥伊的日常生活就暴露在觀衆的面前,因爲兒子在飯桌上說話引得丈夫不快,就把兒子像小鳥一樣提起來丟到了黑屋子,烏麥伊爲了保護兒子被丈夫一把推翻在地,丈夫脾氣暴虐的形象一下子就展露在觀衆的面前,到了晚上這個男人爲了滿足自己的需求,強迫自己剛從醫院回來的太太發生性生活,烏麥伊麪無表情,可見她對這樣的生活早已經習以爲常了。

實在受不了這樣的生活,烏麥伊決心反擊,她帶着兒子回到了孃家,本以爲迎接她的會是溫暖和新生,殊不,開啓了她更爲悲慘的生活。

因爲烏麥伊要和丈夫離婚,本來看她回家還會噓寒問暖感到開心的家人,態度一下子就變了,在他們的眼裏,離婚就是恥辱,是在給家族蒙羞,父親怒了,他揮動着拳頭,給自己的女婿打電話祈求原諒,祈求讓烏麥伊回家,但是烏麥伊的丈夫也不肯妥協。

家族的宗教背景以及世俗輿論的壓力,使父母對她的態度,由開始的好言相勸,逐漸轉變爲橫加干涉,經過家人的爭執,扭打,最大程度的妥協是,烏麥伊可以留下,但是她最心愛的兒子必須要送回。

烏麥伊無法接受這樣的安排,想要逃走卻發現家門被鎖住了,最後,她竟然不得不依靠警察,警察來把自己接走,才能從自己父母的家裏再次逃離,帶着兒子搬進了一個單身母親的公益機構。烏麥伊態度堅決,讓這一舉動,加深了她和家人關係的惡化。只有她從小養大的弟弟和妹妹願意和她說話。

但是很快,這樣“恥辱”的事情就傳開了,父母家人皆成爲別人的談資,烏麥伊的妹妹慘遭退婚,但是由於婚前這個妹妹就搞大了肚子,必須結婚。所以當自己的利益受到侵犯,妹妹對姐姐的憐憫,變成了仇恨,她埋怨因爲有一個這樣恥辱的姐姐,讓全家人都蒙羞,家人對烏麥伊的厭惡和仇恨一點點加深。

烏麥伊領着兒子東躲西藏,可總也逃不過家人和丈夫的追捕,總是會趁着她不注意抱走兒子。兒子單純可愛,是烏麥伊的命和希望,她有一個很好的姐妹,找到姐妹烏麥伊開始了自己的人生,她向其他女人一樣有了自己的事業,也遇到了一個溫柔對待她,尊重她的男人。

即使開始了新生活,當烏麥伊是念舊的,她自始至終都不曾離棄自己的家庭,在開齋節做好喫食送去給父親,偷着和母親見面,給母親打電話,出席妹妹的婚禮,但是都遭到了家人的冷言冷語。這讓打工店的老闆都看不下去,問她“你覺得你的父母會在社區和你之間如何選擇呢?毫無疑問是社區!”可是烏麥伊說“他們會選擇我的,早晚會的。”

真的會選擇她嗎?在榮譽,地位,面子面前,這一家人早都做出了選擇。“血濃於水”的親情,在這家人面前,是恥辱。

年長的弟弟聽到烏麥伊離開丈夫的消息後,是暴跳如雷,三番兩次的來搶兒子;着是父親打電話給烏麥伊的丈夫,掛掉電話一個耳光扇過去說“他說你是個德國婊子!”妹妹因爲烏麥伊而遭到退婚,妹妹哭着對母親說,她恨烏麥伊,她必須結婚,因爲她已經懷孕了。

至此,烏麥伊失去了所有的支持和憐憫,被趕出婚禮的烏麥伊又一次歇斯底里的問年幼的弟弟“難道你忘了是我把你帶大,是我給你換尿布的麼?”弟弟還以一個耳光,說如果真的希望妹妹幸福,就滾得遠遠的。至於母親,早都失去了話語權,逆來順受,就像看見烏麥伊背上被虐待的痕跡一樣,什麼也說不出來。

因爲信仰的支撐,他們早已經習慣了男女不平等的觀念傳統。“烏麥伊如果是個兒子就好了”。這是一個民族在傳統文化下的無可奈何。

但是烏麥伊發自內心和骨髓的倔強又簡單,在妹妹婚禮上,當所有的女人把自己蒙的嚴嚴實實,只有烏麥伊,穿着亮眼的紅色抹胸長裙,她穿梭在人羣中,神情驕傲,絲毫沒有所謂的離婚女人的慘淡,更不覺得的自己是恥辱。

選擇自己愛的權利,選擇自己的未來和生活,憑什麼要被束縛,要被定義成婊子。

片子結尾,烏麥伊的父親心臟病發,她領着兒子去醫院探視,她對父親說,她的自學就要畢業了,馬上可以上大學了,父親老淚縱橫,人生第一次對她說出“原諒我,孩子”抱着兒子走出醫院的烏麥伊和母親擁抱,當她以爲這是和家人的和解,殊不知,最後的悲劇還在上演。

影片尾聲,家族爲了榮譽,決定剝奪烏麥伊的生命。烏麥伊打小看大小弟弟用一隻手槍對着她,但親情戰勝了“理智”,弟弟扔下手槍逃走了。

烏麥伊抱着小兒子哭泣,此時哥哥又趕來,手握一把尖刀,看到大舅舅,兒子指向他,在烏麥伊轉身的那一瞬間,鋒利的刀插入了孩子的胸膛,滿手是血,自己的兒子會死在親舅舅的刀下。

“人在離開時,總想要留下些什麼。”烏馬伊用盡力氣想要留住的親情和她最愛的兒子,卻都沒能被留下。

與其說烏麥伊是親情的悲劇,不如說她是傳統制度文化下的犧牲品。“這是一個不可思議的謀殺—榮譽謀殺,女性被一個或以上家族、部族或社羣男性成員以維護家族名聲的理由殺害。”他們看重家族榮譽,好面子,超過了一切。

烏麥伊抱着兒子逆行在車流中,她的背影依舊挺拔,失去了唯一的摯愛的兒子,她的自由之路還會繼續走,絕對不會停留。

可悲可嘆。當我們離開,必須留下點什麼,這部電影帶給我們最大的思考,還是關於男女地位和追求幸福。在宗教外衣的束縛下,爭取自由爲什麼有錯,爲什麼要把傳統觀念下的男女關係持續不斷的延續在每一個後代身上?關於女性的維權和追求,這是烏麥伊留下的問題,也是我們每一個要去思考的價值。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