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拿地這件事,房企現在很糾結。在融資難、資金緊、拿地難的當下,不拿地規模增長受阻,拿錯地則可能拖累現金流,面臨巨大風險。

  明源君認爲,現在拿對地,拿好地,比以前更難,是因爲投資拓展所面臨的大環境發生了變化,而這些變化關係到房企未來的存亡。爲此,明源君將拿地方面應該關注的變化以及應對措施做一個梳理,也歡迎大家分享更多有用意見。

  1

  一二線土地供應比例改變

  現在拿的地

  必須滿足兩年後戰略定位和市場需

  今年,住建部提出,熱點城市要大幅增加租賃住房、共有產權住房用地供應,力爭用3-5年的時間,公租房、租賃住房、共有產權住房用地在新增住房用地供應中的比例達到50%以上。

  目前,北京、上海、深圳三個一線城市,以及部分二線城市如西安,已經確定了中長期的住房發展計劃,按照計劃,普通商品房的土地供應量下降,取而代之的,是共有產權房、人才房、安居房、保障房等政策性住房的土地供應量上升。

  其中,北京、上海、深圳的普通商品房土地供應量的佔比將全部調整到約40%或以下,其他的一二線城市,如廣州保持在74.2%,西安則調整到58%。

  響應住建部的要求,未來,這種模式可能會有更多城市跟進。

  土地供應端的調整,將影響未來住宅市場的格局。這個影響在兩年後,也即2020年便會產生明顯效果。

  通常來說,一個住宅項目的開發週期爲2年左右。2018年開始供應的政策性住房用地、租賃住房用地等非普通商品房用地,將會在2020年左右形成第一批供應。在此之後,供應量還會持續釋放,逐步完成住宅供應結構調整。

  這意味着,如果房企無法在2020年之前完成戰略調整,將可能錯失未來的發展機遇。

  決定房企兩年後業務格局的,是當前的土地儲備;決定以後靠什麼賺錢的,也是現在的土地儲備。

  面對土地供應端的結構調整,明源君認爲,房企拿地要注意:

  對未來三五年內的業務格局,要形成清晰定位,有的放矢的拿地,避免以往的機會式拿地。

  現在拿的地,必須符合未來市場需求。

  一二線拿地以滿足做改善需求的產品爲主,但產品定位也不能過度高端。

  未來一二線城市的住宅供應將進一步細化:

  以深圳爲例。

  公租房滿足中低收入者的居住需求;

  安居房面向收入在中低水平、滿足一定購買力的人羣;

  人才房用來安置吸引過來的重點人才;

  剩下的商品房,將形成一個相對高端的市場。但是,同時要滿足自住原則,會是以中小戶型爲主的改善型產品。

  那麼,你現在所拿的地,最終能否做成改善型產品?未來周邊的自然資源、市政配套、教育配套、交通規劃等,都是必須考慮進去的。

  2

  各地市場冷熱不均

  研判城市的價值不能用經驗思維

  而要站在未來看現在

  過去不同能級的城市都處於上升通道中。一線、二線不用說,產業基礎、人口基礎、上漲預期擺在那裏。三四線部分由於棚改的推動,部分由於承接一二線城市的外溢,總之好行情雨露均霑,各地一片蒸蒸日上。

  而從目前來看,各地對於本輪市場調整反應不一。有的城市還在緩慢上行,有的已進入下行通道。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十月份,一線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銷售價格漲跌不一,北京、廣州各上漲0.2%,上海回升0.1%,深圳下降0.5%。

  二線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銷售價格整體上行,但有的城市仍在快速上漲,有的已經回落。共有30個城市房價環比上漲(13個漲幅擴大,17個漲幅回落),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其中,貴陽環比漲幅最高,達到4.2%。也有部分城市價格回落,如廈門下滑0.1%

  三線城市共有33城價格環比上漲,但其中18個城市漲幅回落,襄陽環比漲幅最高,爲2.5%。溫州和三亞兩城價格則環比下降1.0%。

  成交量方面同樣出現明顯分化,一線城市中,上海北京的成交面積環比上升,深圳廣州則呈下降趨勢。重點二三線城市成交面積同樣漲跌不一。如下所示:

  ▲來源:中國指數研究院

  未來一兩年,房地產市場普漲行情結束,市場會整體趨穩,局部波動。這種背景下,各區域、各城市、乃至一個城市內不同板塊都可能呈現出迥異的行情。

  新城控股高級副總裁歐陽捷認爲,調控大概率不會放鬆,一線依然溢價難跑量難。三四線城市面廣量大、迴旋餘地多、調控力度小,未來仍應該作爲房企的主戰場。

  至於具體城市的選擇,明源君認爲,要做出正確的研判,不能只關注靜態的數據,更要關注資源的動態變化,用城市未來的發展趨勢來指導當下拿地。

  舉個例子,過去研判城市價值,常用的一條指標是城市間的物理距離。現在交通日益便利,物理距離已經沒有多大的參考,相反的,用通勤時間來衡量更準確。比如A市與B市市區中心相距30公里,在過去看來,距離比較遠。但如果未來通了公路或者城軌,或者地鐵,這個距離完全不是問題。

  今年至2019年,全國開工建設的高鐵項目將達到27個,另外,多地的城際軌道、地鐵線路也會陸續推進,城市的邊界不斷被打破,一個城市價值將不再侷限於本地,而是會沿着交通線路延伸。

  再如人口。過去城市研判指標裏面有一項是人口總量,但這兩年多地啓動搶人大戰,城市人口的流動趨勢將被改寫。現在及未來城市人口淨流入量如何?幾年內完成人才引入?這些人才會成爲哪類產品的潛在客戶?這些都是拿地之前需要搞清楚的。

  前瞻性的眼光,讓房企能夠先人一步搶佔價值窪地。例如深耕珠三角地區的龍光地產,在粵港澳大灣區概念出來之前就深度佈局深圳及周邊城市。龍光2018年中期財報顯示,截至上半年,龍光的土儲權益總貨值增加至6412億元,其中灣區貨值佔比超80%。而且龍光土儲的平均成本非常低,約爲3943元/平方米,僅佔銷售均價的20%左右。未來,隨着大灣區規劃日益清晰,龍光將充分享受該區域的政策紅利,以及低價土儲的成本優勢。

  3

  區域深耕成爲新的機會點

  拿地要關注能站得穩、守得住的區域

  明源君在近期的文章中提到,過去房企做區域深耕存在較大風險,而接下來一兩年,區域深耕會成爲新機會點(詳見《未來2年,最有可能逆襲的,竟然是區域深耕房企?!》)。其中一條重要的原因在於,調控政策趨穩,區域深耕的最大風險已大大減弱,房企在某一區域內的資源積累優勢可以得到最大化發揮。

  一、深耕的區域要守得住,需具有長期增長空間

  市場橫盤之後,各地的行情分化,不同區域的增長態勢呈現天壤之別,選一個高潛力的據點尤爲重要。

  本輪的大黑馬新城控股選擇深耕長三角,該區域經濟穩定,居民收入高於全國水平,提供了房地產市場快速發展的前提。長三角整個區域人口穩定流入,帶來了大量的需求,再加上城市輪動機會,常州、溫州、合肥等市場迅速崛起,都爲新城的高速增長創造了條件。

  二、從一開始就做好全局規劃,每塊地落子都要準,避免機會式拿地

  連續落子同一區域,要求房企從一開始就有全局觀,對於打算深耕的區域有長遠的打算,而不是遊擊式的東打一槍西打一槍。選準根據地之後,要多拿一些地,多做些項目。一開始不能太計較一兩個盤的得失,作出些利潤犧牲,以超高性價比打敗競品樹立品牌,後面的項目才能享受到品牌溢價。

  其次,拿地之前,統籌好產品、客羣、推盤節奏,避免自己的項目內部形成競爭,而要形成統一戰線,後面可以多盤聯動。

  三、對於有志區域深耕的房企來說,當下是一個切入的好時機

  明源君在此前文章中不止一次提出,當下是房企拿地的機會。一方面,土地供應放量,政府也把一些優質地塊拿出來了,然而市場觀望情緒卻日益濃厚;

  另一方面,地價持穩甚至回調,可以降低拿地成本。

  此時新進城市,通過地塊優中選優,打好第一仗的勝算更大;

  已經進駐的城市,藉此機會擴大土儲,優化土儲結構,爲深耕發展備足子彈。

  4

  地塊選擇標準變化

  當下應主攻規模小、銷淨率高的地塊

  當下,現金流是房企的命脈。應對融資難、去化難的形勢,房企需採取小步快走的方式,拿規模小、利潤高的地塊。

  一、主攻規模小、性價比高的地塊

  當前,大盤模式已經不適用。以往一次性拿地可鎖定地價,大盤分期開發,享受土地增值紅利。

  現在土地增值空間縮水,地價甚至存在下行壓力。一次性大規模投入拿地,不如分批拿小地塊,均攤下來拿地成本更低。

  另外,市場降溫之後,項目去化速度變慢,大量成本投入的回收週期拉長,不僅危險而不划算。

  對房企來說,1塊錢一年週轉2次,比2塊錢一年週轉一次要安全得多。很多房企把滿足快進快出是作爲當下拿地的原則。

  那麼,多大的地塊合適?中南置地認爲,地塊規模(規劃建築面積)控制在10萬~15萬平方米比較好。

  另外,隨着投資客離場,市場購房者以自住居多,他們會更關注房子的性價比。拿地時,必須優先考慮能做出高性價比的地塊。

  比如一二線城市因爲限價,市區的中高端項目依然存在價格優勢。這類地塊可以關注;

  三四線城市規章制度相對寬鬆,拿地前要和當地政府多溝通,深度掌握當地的控規要點,看如何能做出最大的得房率;比如一些地塊對偷面積沒有太多限制,這類地塊更容易凸顯性價比。

  二、對銷淨率高提到到12%以上

  當前,很多房企已明顯上調銷淨率標準,通常要求達到12%以上,特別是三四線城市,未來存在價格回調的可能,提高拿地要求才可以更有效防範風險。

  5

  拿地方式必須多樣化

  拿地類型儘量多元化

  僅靠招拍掛拿地會越來越難。一方面限地價、限房價、競自持、競配建等成爲熱點城市推地的重要要求,對房企的資金實力提出了苛刻要求,導致土地資源向巨頭聚攏,其他房企拿到地的概率不斷降低;另一方面,如前文所言,土地供應結構發生變化,商品住宅用地供應占比降低,政策性住宅和租賃住宅的土地供應占比上升。

  未來,房企想要拿到地,拿好地,必須多渠道發力,擴大收併購、合作拿地、聯合開發、城市更新等拿地方式的比例。

  其次,如果有條件,積極配合政府做政策性住房開發,或者做租賃住房,也是一種選擇。

  再者,假如打算做區域深耕,還得多幫政府着想。力所能及的情況下拿一些存量物業的地塊,比如產業用地、小鎮用地、商業用地等,幫政府拓寬財政收入來源,或升級城市建設。另外,這些存量物業與住宅項目形成互補互利,資源複合利用。比如萬科、龍湖、保利、招商等都在佈局TOD模式,將住宅、商業、酒店、交通、公共配套等資源複合疊加,既能幫助住宅項目去化,也反過來帶動物業增值,同時幫政府緩解城市交通壓力,可謂多贏。(作者:明源地產研究院 聽雨)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