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旧照片折射时代变迁,一块黑板能反映出教育的变化和发展。从“马背学校”到现在,肃北民族教育事业实现了飞跃式发展。《我们的40年》栏目记者,今天带我们走近退休老教师才恩道。

这张老照片拍摄于1970年。画面最中间这位美丽的老师就是我们今天要采访的主人公——才恩道老师。那个时候的她只有20多岁,浑身散发着青春和活力。

退休教师 才恩道:“当天,石包城乡石板墩村村委会领导来我家,安排我当马背学校的老师。当时我儿子刚出生,才几个月大。”

一晃眼,时间过去了48年,已经退休的才恩道老师已经70岁高龄。在我们与她攀谈的时候,才恩道老师拿出了她收藏已久的老照片,为我们讲述了她眼中40多年来肃北教育事业发生的变化。1970年,才恩道当上了马背学校的老师。

退休教师 才恩道:“那个时候的教学条件特别差,石板墩村大泉上搭建一个蒙古包,召集周边牧民的孩子。大部分时间骑着骆驼,把自己制作的小木头黑板挂在驼峰上,把孩子抱在皮囊里背上,从哈什哈尔一直到北山、‘遥格图’‘苏海图’等地,一个人骑着骆驼,背着孩子教学。白天基本上赶路,晚上到牧民家给孩子上课留作业,过几天再来检查。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72年的时候才得以改变。”

退休教师 才恩道:“1972年,肃北在石包城乡石板墩村农饲点办了学校,牧区的孩子在这里可以住宿、上课。学校的教室大多是土坯瓦房,黑板是水泥做成的,比以前条件好多了。”

1974年,农饲点的学校搬迁到了石包城公社,周边4个牧业村和两个农业村的孩子都可以来上课,并且可以寄宿,教学条件比以前更好了些但还是艰苦。

退休教师 才恩道:“粉刷黑板的时候没有墨汁,用锅灰粉刷,没有教材自己用油印机印刷。冬天没有煤炭取暖,就组织学生到野外捡拾柴火。没有工具,老师和学生就把骆驼和羊牲畜身上脱落的毛捡回来,利用晚上的时间搓成绳子。”

1984年,才恩道从石包城乡调任到肃北县唯一的小学——县城小学。直到1987年肃北县第一所蒙古族学校建成。

退休教师 才恩道:“黑板有墨汁粉刷,条件相当好。我在蒙古族学校任教,一直到2001年退休,这个时候黑板已经是玻璃的了。”

1951年4月,1顶蒙古包、1名老师、10个牧民的孩子组合在一起,成立了建国以来肃北县的第一所学校。那个时候的教师都是由牧区自学脱盲的人担任。从流动的蒙古包到框架结构的教室,从木质黑板到玻璃黑板,再到今天的投影仪、电脑、电视多媒体,肃北教学环境及设施设备在不断完善。

退休教师 才恩道:“我退休已经18年了。现在党的政策特别好,加强教育事业,重视教育事业,民族教育的发展大有潜力。回忆当年骑着马和骆驼教学,差距真是太大了,社会发展特别快。”

肃北县教育局局长 娜尔斯:“加强教育经费投入,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民族教育事业从70年代的马背学校、蒙古包学校到80年代简陋的平房教室到现在的以多功能信息化全覆盖的现代化教学楼,‘四校一园’均达到标准化学校建设要求。尤其近5年来,中央、省市县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全面改善教育基础设施。”

40年来,肃北县教育工作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教育教学为中心,在加强经费投入,改善基础设施的同时,落实教育免费政策,完善学生资助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待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民族教育事业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肃北台 记者 东升 李天海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