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舊照片折射時代變遷,一塊黑板能反映出教育的變化和發展。從“馬背學校”到現在,肅北民族教育事業實現了飛躍式發展。《我們的40年》欄目記者,今天帶我們走近退休老教師才恩道。

這張老照片拍攝於1970年。畫面最中間這位美麗的老師就是我們今天要採訪的主人公——才恩道老師。那個時候的她只有20多歲,渾身散發着青春和活力。

退休教師 才恩道:“當天,石包城鄉石板墩村村委會領導來我家,安排我當馬背學校的老師。當時我兒子剛出生,才幾個月大。”

一晃眼,時間過去了48年,已經退休的才恩道老師已經70歲高齡。在我們與她攀談的時候,才恩道老師拿出了她收藏已久的老照片,爲我們講述了她眼中40多年來肅北教育事業發生的變化。1970年,才恩道當上了馬背學校的老師。

退休教師 才恩道:“那個時候的教學條件特別差,石板墩村大泉上搭建一個蒙古包,召集周邊牧民的孩子。大部分時間騎着駱駝,把自己製作的小木頭黑板掛在駝峯上,把孩子抱在皮囊裏背上,從哈什哈爾一直到北山、‘遙格圖’‘蘇海圖’等地,一個人騎着駱駝,揹着孩子教學。白天基本上趕路,晚上到牧民家給孩子上課留作業,過幾天再來檢查。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1972年的時候才得以改變。”

退休教師 才恩道:“1972年,肅北在石包城鄉石板墩村農飼點辦了學校,牧區的孩子在這裏可以住宿、上課。學校的教室大多是土坯瓦房,黑板是水泥做成的,比以前條件好多了。”

1974年,農飼點的學校搬遷到了石包城公社,周邊4個牧業村和兩個農業村的孩子都可以來上課,並且可以寄宿,教學條件比以前更好了些但還是艱苦。

退休教師 才恩道:“粉刷黑板的時候沒有墨汁,用鍋灰粉刷,沒有教材自己用油印機印刷。冬天沒有煤炭取暖,就組織學生到野外撿拾柴火。沒有工具,老師和學生就把駱駝和羊牲畜身上脫落的毛撿回來,利用晚上的時間搓成繩子。”

1984年,才恩道從石包城鄉調任到肅北縣唯一的小學——縣城小學。直到1987年肅北縣第一所蒙古族學校建成。

退休教師 才恩道:“黑板有墨汁粉刷,條件相當好。我在蒙古族學校任教,一直到2001年退休,這個時候黑板已經是玻璃的了。”

1951年4月,1頂蒙古包、1名老師、10個牧民的孩子組合在一起,成立了建國以來肅北縣的第一所學校。那個時候的教師都是由牧區自學脫盲的人擔任。從流動的蒙古包到框架結構的教室,從木質黑板到玻璃黑板,再到今天的投影儀、電腦、電視多媒體,肅北教學環境及設施設備在不斷完善。

退休教師 才恩道:“我退休已經18年了。現在黨的政策特別好,加強教育事業,重視教育事業,民族教育的發展大有潛力。回憶當年騎着馬和駱駝教學,差距真是太大了,社會發展特別快。”

肅北縣教育局局長 娜爾斯:“加強教育經費投入,基礎設施明顯改善。民族教育事業從70年代的馬背學校、蒙古包學校到80年代簡陋的平房教室到現在的以多功能信息化全覆蓋的現代化教學樓,‘四校一園’均達到標準化學校建設要求。尤其近5年來,中央、省市縣投入大量資金用於全面改善教育基礎設施。”

40年來,肅北縣教育工作以立德樹人爲根本任務,以教育教學爲中心,在加強經費投入,改善基礎設施的同時,落實教育免費政策,完善學生資助機制,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不斷提高教師待遇,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升,民族教育事業發展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肅北臺 記者 東昇 李天海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