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證券

從88%跌到35% 市值減少近萬億

公募基金應當主要是個人投資者持有,這也符合公募基金髮展的社會定位。但數據顯示,老百姓持有的非貨幣公募基金比重,自2007年達到近88%的高點後,近11年來逐年下滑,2005年跌破50%,目前佔比僅35.13%,持有基金市值距離峯值減少近萬億。

《金證券》記者注意到,截至去年底,個人投資者僅持有1.81萬億元的非貨幣公募基金,這個數字和其持有的股票市值、儲蓄存款、銀行理財相比實在太低,更是沒法和房地產市值比較。

三分之二公募被機構持有

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最新發布的《公募基金2004—2018年持有人結構統計報告》顯示,2018年12月31日時點,全部基金口徑看,個人持有65183.16億元,個人佔比51.12%,機構持有62337.17億元,機構佔比48.88%,個人與機構平分秋色。剔除貨幣市場基金口徑看,個人持有18140.09億元,個人佔比35.13%,機構持有33491.38億元,機構佔比64.87%,機構持有接近三分之二的份額。

《金證券》記者注意到,以全部基金爲統計口徑,個人持有市值比例最高的是2007年末,佔比爲86.36%,個人持有市值比例最低的是2016年末,佔比爲41.60%。隨着貨幣型基金的大力普及,近幾年個人持有公募基金比例才勉強佔據“半壁江山”。

剔除貨基的擾動因素,從2007年末到2018年末的過去11年間,個人投資者持有公募基金佔比逐年下滑,從2007年末的87.64%降至2018年末的35.13%。這11年間,個人投資者持有基金市值從27725.62億元減少到18140.09億元,減少9586億元。

分類統計的話,記者注意到,截至去年底,個人投資者持有股票基金佔比52.93%,持有混合型基金佔比73.16%,持有債券基金佔比8.96%,持有貨幣基金佔比61.99%,持有QDII基金佔比71.67%,持有FOF基金佔比92.84%。

個人投資者爲何遠離公募

滬上某公募基金人士對《金證券》記者表示,目前美國公募基金11%被美國機構持有,89%被家庭投資者持有。相比之下,中國公募基金剛剛成立20年,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個人持有者比例增多應該是大勢所趨。

爲什麼機構在不斷加碼公募基金?他分析,應該是稅收優惠政策導致,其中企業購買基金分紅所得免徵企業所得稅是機構佔比上升的重要推動力量。但他也表示,隨着今年股市的回暖和公募基金品類的不斷豐富,2019年個人投資者持有非貨幣公募比例可能會小幅上升。

爲什麼個人投資者逐步遠離公募基金尤其是權益類基金?不少接受採訪的基民對《金證券》記者表示,“難賺到錢”是最主要的原因,“市場上肯定有好基金,但就像買股票一樣,遇到的概率不高”。“收益不穩定”也是重要因素,“股市好收益呼啦一下上去了,錢還沒捂熱,熱點一轉換,淨值跌得更猛”。此外,一些業績不錯的基金,除去申購費用、贖回費用這些由持有人支付的費用,剩下的利潤也不多了,因此,零申購費用、零贖回費用的貨幣基金成爲基民首選。

對此,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總經理胡立峯建議,公募基金有必要來一場徹底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結合個人商業養老的遞延稅收政策,按照公募基金與第三支柱融合發展思路,落實賬戶制,遞延個人所得稅,吸引老百姓資金流入並長期持有。“只有這樣,才能在長期持有基金的基礎上,爲實體經濟提供更多的長期資金並優化老百姓的財富管理構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