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離開“憶往昔崢嶸歲月”的孤榆樹村,在下城子鎮懸羊村和保安村之間穆棱河流域,記者放眼望去數公里內全都是連綿的棚室和廠房,隨便走進一個,都能看到長勢喜人的農作物和辛勤勞作的農民。4月1日,春風拂面,陽光正好,在與穆棱市下城子鎮黨委書記金鳳勇一番攀談後,記者一行大致瞭解了小鎮的“前世今生”,決定首站就去那抗日英雄輩出的東北抗聯密營地--下城子鎮孤榆樹村。

紅色旅遊+綠色農業 美了鄉鎮鼓了腰包

甜玉米育秧棚。

坐落於牡丹江市、綏芬河市、雞西市“黃金三角區”中心地帶的穆棱市下城子鎮,不僅有着肥沃土地和秀美風光,更充分利用其優越的區位優勢,戰時充當交通、通訊重要關卡,和平年代又搖身變成對外經貿的“黃金通道”。小鎮資源的充分利用和當地人民祖祖輩輩的辛勤勞作,始終讓下城子鎮散發着璀璨光芒,以其獨特魅力吸引更多企業前來投資建廠,把更多更優的農特產品銷往海內外,構築起了下城子鎮紅色旅遊+綠色生態農業的“紅綠”模式。

如今,它更是榮獲中國生態魅力鎮、全國第四批“美麗宜居小鎮”示範、全國第二批“特色小鎮”、全國文明村鎮等殊榮,享有中國大豆之鄉、吉東地區抗日領導機關所在地、東北亞大通道上的“小金三角”等美譽,揚名海內外。

紅色旅遊+綠色農業 美了鄉鎮鼓了腰包

無公害蔬菜長勢喜人。

紅色積澱:舊時東北抗聯密營地 今朝掀起紅色旅遊熱

4月1日,春風拂面,陽光正好,在與穆棱市下城子鎮黨委書記金鳳勇一番攀談後,記者一行大致瞭解了小鎮的“前世今生”,決定首站就去那抗日英雄輩出的東北抗聯密營地--下城子鎮孤榆樹村。

“別看我才40多歲,但東北抗聯那些英雄事蹟我從小就心神往之,在這兒生活的20來年更是把穆棱市的抗日戰爭史研究了個透。”一路上,金鳳勇生動形象的向記者介紹了當年抗戰時下城子鎮經歷的紛飛戰火,越發讓記者心潮澎湃。剛進孤榆樹村,記者就看到了一塊記載東北抗聯光榮事蹟的黑色石牆,圍山腳延伸10數米,蔚爲醒目壯觀。沿着蜿蜒鄉道前行,一轉彎眼前豁然開朗,兩座高聳山峯間一道河渠還覆蓋着積雪,河渠另一邊就是孤榆樹村的聚集民居。遠眺過去,兩座巍峨山峯間也只有這河流穿行的唯一通路,再縱觀整個穆棱市轄區地圖,完全可以想象到這塊戰略要地曾經的重要性。如今,大自然風貌不改,兩側山峯上卻多了幾條羊腸小道和幾處掛着鮮紅五角星的休憩涼亭,並沿河修築了古香古色的百米長亭。雖然剛到4月份,冰雪未融,百花蟄伏,但記者仍能感受到山花爛漫時此處的無盡風華,已然腦補出一片如詩如畫的美景。

在孤榆樹村村支書齊曉東的引導下,記者先後參觀了由民居改成的民宿、紅色文化培訓教室和東北抗聯第二第四第五軍密營紀念館。齊曉東告訴記者,晚清年間孤榆樹村還只是一個驛站,到1932年至1938年間,活躍在穆棱河流域的東北抗聯第二、第四、第五軍在孤榆樹村密營,設立孤榆樹大車店祕密交通站,與日寇展開鬥智鬥勇的激烈戰爭。2017年,在多方支持下,下城子鎮打造了“重走抗聯路 弘揚抗聯精神”爲主題的孤榆樹東北抗聯密營教育基地,村裏利用閒置房屋建設了兩個培訓教室及四個民宿,每天能接待近千人在此培訓學習東北抗聯精神,民宿每晚可承接50餘人喫住。“紅色旅遊的產業化經營,不僅充分利用了村裏的閒置房屋,還增加了村民的收入,僅去年一年就舉辦紅色教育培訓班600餘批次,接待人員1.2萬人。吸引了不少本村在外務工人員回鄉創業,很大程度減少了村子人口流失。”齊曉東高興地說。

如今,孤榆樹東北抗聯密營教育基地建成了入口景區、中國東北穆棱抗戰十四年大事略記景區、郝家大車店景區、孤榆樹地標廣場區、抗聯精神研究區、抗聯文化廣場區、抗聯物資供應區、重走抗聯路景區、侵華日軍罪證區等“八區一館”,佔地面積200公頃,已完成投資2000萬元,現已成爲牡丹江市幹部教育現場教學基地、牡丹江市8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地、牡丹江市第二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省青少年研學實踐教育基地,並被評爲國家AAA級景區,在牡丹江乃至全省的紅色教育培訓領域都產生了較大影響。下一步,該村計劃在兩側山峯上建立最真實的抗日戰爭真人CS基地,讓遊客和CS愛好者體會原汁原味的熱血“抗戰”,吸引更多遊客前來體驗寓教於樂的紅色之旅。

紅色旅遊+綠色農業 美了鄉鎮鼓了腰包

綠色農業蔬菜基地。

綠色農業:現代農業示範園區 菌蔬瓜果盡在其中

如果說東北抗聯精神是下城子鎮的“魂”,那麼現代化農業就是它的“骨”。北方的4月春寒料峭、固土難翻,還不到播種的時候,但在穆棱河流域現代農業示範園區隨處可見的棚室內,人們都在生長着各類農作物的土地上忙碌着。

離開“憶往昔崢嶸歲月”的孤榆樹村,在下城子鎮懸羊村和保安村之間穆棱河流域,記者放眼望去數公里內全都是連綿的棚室和廠房,隨便走進一個,都能看到長勢喜人的農作物和辛勤勞作的農民。

“你現在看到的這些棚室、廠房,全都屬於穆棱河流域現代農業示範園區,是去年下城子鎮被評爲全國農業產業示範強鎮的關鍵所在。”金鳳勇邊說邊掀開禾潤9°種植基地內一座棚室的門簾,大棚內一棵棵冬季種下的西紅柿苗已經結出了大小不一的青色果實,其中夾雜着幾個相對成熟的粉紅色西紅柿,呈現出一派喜人景色。“接着,嚐嚐看跟普通西紅柿有啥區別!”金鳳勇伸手摘下幾個粉紅西紅柿遞給記者,自己也隨手摘下一個用袖子擦了擦就喫了起來。

沒熟透的柿子能好喫?記者狐疑地咬了一口,別說,竟比一般市場上熟透的柿子還要甜!

留意到記者頗爲驚喜的表情,正在棚室內查看室溫的技術員張嶺開了口,“之所以叫9°西紅柿,就是因爲它的甜度高達9°以上,而一般的柿子甜度只有4°到5°。當然,一分價錢一分貨,我們的9°西紅柿市價在35元/斤,主要銷往哈爾濱、廣州、三亞等地。雖然價格是普通西紅柿的近十倍,但就這每年還都供不應求呢!”張嶺樂呵呵道,種植3年以來,他們已經建立了暖棚21棟,冷棚35棟,除了西紅柿還有黃瓜、甘藍等其他農作物,帶來的經濟效益極高。

“保安村這塊兒基本都是果蔬大棚,咱們去懸羊村那看看食用菌。”又喫了一根剛摘下來的黃瓜後,金鳳勇領着記者走進了位於懸羊村的一林東北山產品有限公司。

剛走進廠區,記者就聽見低沉的機器轟鳴聲,一條傳送帶從菇棚深處伸出,不斷將一包包菌袋輸送到門口貨車上。走進菇棚,內部空間十分寬廣,可以看見一包包裝有菌種的袋子整齊地碼放在架子上,玉黃菇、平菇、茶樹菇、白玉木耳等食用菌在袋中靜靜的孕育着。已然成熟的黑木耳,則被放上傳送帶運離菇棚發往各地。

“像這樣的菇棚我們共有108棟,還有養菌室兩棟,生產車間一棟,研究種植的菌類品種繁多,黑木耳、平菇、茶樹菇、白玉木耳都已經成型量產,今年我們已經研究完成開始試種榛蘑和羊菇菌,預計全年菌包產量能達到800萬袋。”正在菇棚外指揮工人搬運菌袋的一林公司總經理楊弘學告訴記者,在這些菌類產品中,一林白玉木耳尤爲出名,不僅供給國內市場,直接銷售到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每年還要出口韓國和日本,售價在120元/斤左右;而一林有機黑木耳則直接出口俄羅斯、日本、越南,每斤高於普通黑木耳市場價格10元以上,經濟效益十分可觀。

經過幾個小時的走訪,記者發現在園區內成規模的農產品公司、合作社還有很多,其中很多耳熟能詳、馳名國內外的農特產品品牌都出自這裏。金鳳勇告訴記者,作爲下城子鎮棚室經濟的支柱,穆棱河流域現代農業示範園區佔地面積5200畝,沿穆棱河西岸4.1公里,集聚溫室、冷棚、科技觀光棚、食用菌棚達1100棟,並以每年200棟速度遞增。目前,園區已引進公司及大戶10家,創辦新型農民專業合作社7個,帶動農戶860戶,戶增加收入3500元。園區現已形成有機水稻種植區、蔬菜產業園區、食用菌產業園區三大功能區。

一天下來,記者接受了東北抗聯精神的洗禮,也品嚐了有機果蔬的美味,參觀了工業園區的鋼筋鐵骨和循環農業基地的變廢爲寶。雖未深入體會下城子小鎮的風土人情,但已領略到小鎮特有的魅力。如今,記者只想待到山花爛漫時,摘一兜瓜果,捧一壺濁酒,在孤榆樹村河邊涼亭內細聽那東北抗聯的英雄故事……

鄭世鳳 晨報融媒體記者 諶憶龍 崔皓

紅色旅遊+綠色農業 美了鄉鎮鼓了腰包

特色柿子要熟了。

鄉村美食圖鑑

■禾潤9°西紅柿

禾潤9°西紅柿,果肉飽滿、皮薄,甜度高達9°以上,而一般的柿子甜度只有4至5°,其維生素C含量也是普通西紅柿的5倍以上。其市價在35元/斤,主要銷往哈爾濱、廣州、三亞等地。

■白玉木耳

白玉木耳作爲食用菌界的“白富美”,是可代替黑木耳的又一珍貴食用菌。它是從野生毛木耳中發現的白色變異菌株,經別離純化、馴化培養獲得的新菌株,背面無羽毛,耳片小,鮮品外觀皎白,幹品略帶微黃,口感脆嫩。產值是普通黑木耳的2倍左右,營養豐富,採摘下的白玉木耳將直接銷售到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售價在120元/斤左右,經濟效益突出。

紅色旅遊+綠色農業 美了鄉鎮鼓了腰包

紅色文化旅遊產業蒸蒸日上。

鄉村旅遊圖鑑

■孤榆樹東北抗聯密營教育基地

下城子鎮孤榆樹村是東北抗聯第二、第四、第五軍密營地,村內不僅建有極具特色的民宿、紅色文化培訓教室和東北抗聯第二、第四、第五軍密營紀念館,而且依山傍水、風景如畫,是紅色旅遊的不二選擇。

■海月灣歡樂水世界

海月灣歡樂水世界佔地15萬平方米,是AAA級國家旅遊景區,被譽爲黑龍江省車友最喜愛的十大旅遊景區之一,中國黑龍江水上娛樂第一品牌,水上娛樂項目有:超級海嘯池、水上飛龍、海浪池、沖天迴旋、高速滑梯、變坡滑梯、大回環、彩虹滑梯、瘋狂水寨、漂流河、兒童戲水池、兒童滑梯池、水迪吧等。每當盛夏來臨,來自各地的遊客聚集於此,在水中打鬧嬉戲,盡享水上娛樂盛宴。

■記者手記

農民生活新常態中品讀鄉村魅力

三十而立之年,真正去農村的次數屈指可數,雖一直生活在城市的鋼鐵森林中,但對遠離喧囂的鄉村生活也偶有嚮往。近年來,聽到“現代化農村”概念的次數越發頻繁,潛意識裏卻依然保持着男耕女織纔是農村日常生活的觀念。直至下城子鎮的深入採訪後,心緒才豁然開朗。

雖受季節約束,等不及鄉村美景的綻放和田間地頭的勞作,卻摸清了下城子鎮的“性格”。立足於當地資源稟賦、區位環境、歷史文化、民俗文化、產業業態等基礎上因地施策,無論是打造孤榆樹東北抗聯密營教育基地,還是創建穆棱河流域現代農業示範園區,都順從於小鎮之“性格”,更吸引大量工業企業入駐。一個不大的小鎮,一二三產業竟相互融合聯動的無比順暢,更凸顯出小鎮格局的龐大。

產業規模的擴大,首當其衝受益的就是老百姓。農忙時節忙,農閒時節更忙已經成爲很多當地農民的生活新常態,紅色旅遊、鄉村採摘遊、農家樂民宿、農特產品電商……農民的活計越來越多,錢包越來越鼓,不僅展現出現代化農村的魅力,也改變了我曾經對農村的粗鄙看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