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大妈今年55岁,自从10年前发现自己有糖尿病之后,就一直口服降糖药治疗。然而,近两年来,原来能轻松到距家500米的地方买菜的她,经常感觉腿疼,甚至走个200米就感觉腿疼乏力,必须要坐下休息。

  郑大妈以为是自己年纪大了,可能是因为多年前受过外伤的腿功能退化,并没有在意。

  直到上周,她偶然测了一次血糖,发现达到15+mmol/L,才赶紧来到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内分泌血液科门诊就诊。

  经过门诊检查,医生发现郑大妈的血脂、血压情况不甚理想,而她“走不远就需要休息的双腿”,正是医学上的“间歇性跛行”:因为长期血糖偏高,导致了右侧股动脉狭窄闭塞。

  股浅动脉中段闭塞

  如果进一步恶化,郑大妈的腿部血管完全堵塞,就将面临大面积溃烂、缺血性坏死甚至截肢等恶性结果。

  有统计表明,在每年截肢患者中,糖尿病患者数量是外伤型患者的整整15倍。

  庆幸的是,这次”偶然间测量的血糖“没有让问题继续拖延,经过医院内分泌科调整血糖、血管外科团队介入手术治疗后,目前,郑大妈已经平安出院。

  血糖日常监测不可少

  “我可是一直在吃药,为什么会这样啊?”这是郑大妈确诊后心中最大的疑问。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糖尿病逐渐成为困扰越来越多人的常见病。关于糖尿病,大多数人都知道‘管住嘴、迈开腿’,空腹血糖检测也成为常规体检项目,但对于日常血糖监测却并不重视。”

  市三医院内分泌血液科俞娉主任说,如果不能及时且有效地控制血糖,极易引发致命的糖尿病并发症。

  她表示,在日常临床工作中,郑大妈这样的糖友并不少见。“比例不小的糖尿病患者不在家自行监测血糖,只是去医院检查时才进行血糖测定。”

  因为人体对一定范围的血糖波动感知不敏感,所以在糖尿病病程进展中,糖友不一定会感受到身体出现明显不适症状。

  如果不进行日常血糖检测,类似血糖缓慢升高、糖尿病早期并发症极有可能就被忽视。

  一直到血糖剧烈波动、并发症恶化到中晚期才被发现,这样往往就失去了治疗的最佳时机。

  一般来说,如果是病情比较稳定的2型糖尿病,可以每周检测1次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的血糖。

  如果是用降糖药来调整治疗阶段的2型糖尿病来说,每周2-3次是比较安全的。

  如果对于使用胰岛素泵或者是平时血糖波动比较大,病情不稳定的糖尿病患者,一般来说就应该每天监测空腹、3餐后两小时和睡前血糖,以便及时调整胰岛素的用量。

  俞娉提醒,因为血糖测定的是即刻的血液内葡萄糖含量,不能排除测量时其他因素造成的偶发影响,所以对于偶尔测定一次患者而言,定期到医院复查并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反映2~3个月血糖水平的可靠指标),以便医生能够及时掌握病情是很有必要的。

  高危人群要定期专科检查

  俞娉提到,以往2型糖尿病的发病高峰年龄段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可最近20、30岁就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而且还出现了“家族聚集”现象。

  不少糖尿病患者,尤其年轻患者,往往认为糖尿病是慢性病,一时半会儿不会有生命危险。

  实际上,一旦糖尿病影响或损害了全身的血管,合并了心脏、血管、肾等并发症,将会面临极大的生命危险。

  对于这一情况,俞娉提醒广大患者,糖尿病是生活方式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首先需要从生活方式上予以调整,比如低糖、低盐、低脂饮食,适量合理运动;其次根据医嘱用药。

  同时,糖尿病高危人群,尤其是一些“糖尿病前期”人群,更要警惕。

  为了早诊断早治疗,除了需要定期监测血糖外,糖尿病患者最好定期增加专科检查:至少每年进行一次眼底检查,检测尿蛋白、做颈动脉B超。一旦出现并发症,多专科会诊协同管理糖尿病。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