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还珠格格》里的“皇阿玛”开始,张铁林先后在多部影视剧里面扮演皇上的角色,被称为“皇帝专业户”。古装剧中皇帝贵为天子,但在现实生活中,张铁林却曾因下乡成为一个彻彻底底的农民。

每天三晌工 一直到晚上

1957年,张铁林出生于河北唐山,年幼时他随父母迁到了陕西。1973年高中毕业的张铁林,响应上山下乡的号召,到陕西临潼的农村插队。张铁林的户口也一并迁到了农村,成为了一个彻彻底底的农民。在临潼的农村,张铁林开始了他从未想到过的生活。

张铁林在回忆当年当知青的经历时说:“当时一天是三晌工。每天早上四五点钟就要起床,开始下地干活,直到上午9点才吃早饭,这是一晌工。吃完早饭,接着又开始了,一直到下午一两点,太阳最毒的时候收工,这是二晌工。等到下午四五点,太阳开始下山了,就又开始下地干活了,一直到晚上。”显然,在张铁林的记忆里,插队的经历时艰苦的,一天到晚都在干活。但是也有放松的时候,那就是看电影的时候。

说到看电影,张铁林记忆犹新。他说:“当年看电影的时候,每个人都搬个小马扎,然后要步行二三十里路,到访电影的公社。当时看的电影全都是配合政治形式的,像《艳阳天》、《金光大道》、《金苗》等等。每年能放个二三十部。”,当时的知青们不仅仅是看电影,张铁林记得当时每个人都用笔记本抄上电影台词,而且个个都背得滚瓜烂熟。

1976年,无论是去当兵还是当工人,知青中开始有人通过各种途径返城了。那些曾打算一辈子待在农村的知识青年们,再也坐不住了。“团体中的一个人被招出去,这个整体一窝人就开始骚动了。凭什么他走?当时知青回城已经是势不可挡。”张铁林所在的临潼农村也是同样的情况。

回城当装卸工也感到幸福

1976年,张铁林通过招工,离开了农村,到西安当上了一名装卸工。“当时出车都是大卡车,要拉货,先搅车,用一个靶子、拐子,搬运工把车搅好了再出车。”但由于有了此前三年下乡插队的艰苦岁月,所以在回城当装卸工的日子里,张铁林感到自己很幸运,也很幸福。相比以前种地来说,最少可以在城市的马路上骑自行车,这也是人生很大的进步。能够在光洁平整的马路上骑自行车,能够成为一名城市里的工人,对于当时的张铁林来说已经非常满足的事情。用张铁林自己的话说,从农村到城市是人生的重大转折。

但人的命运总是充满了奇妙,几年之后,张铁林已经不仅仅能在西安的马路上骑自行车了,还能把自行车骑到了首都北京。

一场高考改变命运

1978年5月,北京电影学院正式恢复了本科生的招生,那些爱好文艺的知青们蓄势待发,张铁林就是其中一员。他说,从1977年就已经知道了这个消息,当时已经准备好了,就等着北京电影学院来招生。当时和张铁林共事的装卸工们,甚至是科室的人员都想着去考试,因为大家都希望以此来改变命运。

张铁林是当年陕西省第一个报名的,拿到的编号是0001号,也因此闹出了一个小误会。“每次放榜的时候,都是贴在线音乐学院的墙上,因为我是0001号,所以大家都以为我是第一名,都传说南郊有个装卸工特别厉害,每次都考第一名。”张铁林笑着说。但张铁林考试成绩却并不明显。张铁林记得当时要求表演的题目是火车进站。“当时人人都拼了命的表演,要吸引眼球。根本不能装深沉。”因此一试还没来得及表演,张铁林就被刷了下来。

为了能够参加复试,张铁林冒着齐腰深的雨水,走了十几站的公交站路程,找到了考试的老师,请求老师再给他一次机会。老师看着浑身湿透的张铁林,决定再给他一次机会,而张铁林也顺利通过了这一次的考核。

这一年的冬天,张铁林终于给自己的装卸工生活画上了一个句号,顺利考入了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很快,他凭借自己出色的才华开始在影视圈崭露头角。如今他作为暨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与中国传媒大学电影学院教授,张铁林最关心的事情就是怎样培养新人,让以后的中国影视界更加丰富多彩。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