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還珠格格》裏的“皇阿瑪”開始,張鐵林先後在多部影視劇裏面扮演皇上的角色,被稱爲“皇帝專業戶”。古裝劇中皇帝貴爲天子,但在現實生活中,張鐵林卻曾因下鄉成爲一個徹徹底底的農民。

每天三晌工 一直到晚上

1957年,張鐵林出生於河北唐山,年幼時他隨父母遷到了陝西。1973年高中畢業的張鐵林,響應上山下鄉的號召,到陝西臨潼的農村插隊。張鐵林的戶口也一併遷到了農村,成爲了一個徹徹底底的農民。在臨潼的農村,張鐵林開始了他從未想到過的生活。

張鐵林在回憶當年當知青的經歷時說:“當時一天是三晌工。每天早上四五點鐘就要起牀,開始下地幹活,直到上午9點才喫早飯,這是一晌工。喫完早飯,接着又開始了,一直到下午一兩點,太陽最毒的時候收工,這是二晌工。等到下午四五點,太陽開始下山了,就又開始下地幹活了,一直到晚上。”顯然,在張鐵林的記憶裏,插隊的經歷時艱苦的,一天到晚都在幹活。但是也有放鬆的時候,那就是看電影的時候。

說到看電影,張鐵林記憶猶新。他說:“當年看電影的時候,每個人都搬個小馬紮,然後要步行二三十里路,到訪電影的公社。當時看的電影全都是配合政治形式的,像《豔陽天》、《金光大道》、《金苗》等等。每年能放個二三十部。”,當時的知青們不僅僅是看電影,張鐵林記得當時每個人都用筆記本抄上電影臺詞,而且個個都背得滾瓜爛熟。

1976年,無論是去當兵還是當工人,知青中開始有人通過各種途徑返城了。那些曾打算一輩子待在農村的知識青年們,再也坐不住了。“團體中的一個人被招出去,這個整體一窩人就開始騷動了。憑什麼他走?當時知青回城已經是勢不可擋。”張鐵林所在的臨潼農村也是同樣的情況。

回城當裝卸工也感到幸福

1976年,張鐵林通過招工,離開了農村,到西安當上了一名裝卸工。“當時出車都是大卡車,要拉貨,先攪車,用一個靶子、柺子,搬運工把車攪好了再出車。”但由於有了此前三年下鄉插隊的艱苦歲月,所以在回城當裝卸工的日子裏,張鐵林感到自己很幸運,也很幸福。相比以前種地來說,最少可以在城市的馬路上騎自行車,這也是人生很大的進步。能夠在光潔平整的馬路上騎自行車,能夠成爲一名城市裏的工人,對於當時的張鐵林來說已經非常滿足的事情。用張鐵林自己的話說,從農村到城市是人生的重大轉折。

但人的命運總是充滿了奇妙,幾年之後,張鐵林已經不僅僅能在西安的馬路上騎自行車了,還能把自行車騎到了首都北京。

一場高考改變命運

1978年5月,北京電影學院正式恢復了本科生的招生,那些愛好文藝的知青們蓄勢待發,張鐵林就是其中一員。他說,從1977年就已經知道了這個消息,當時已經準備好了,就等着北京電影學院來招生。當時和張鐵林共事的裝卸工們,甚至是科室的人員都想着去考試,因爲大家都希望以此來改變命運。

張鐵林是當年陝西省第一個報名的,拿到的編號是0001號,也因此鬧出了一個小誤會。“每次放榜的時候,都是貼在線音樂學院的牆上,因爲我是0001號,所以大家都以爲我是第一名,都傳說南郊有個裝卸工特別厲害,每次都考第一名。”張鐵林笑着說。但張鐵林考試成績卻並不明顯。張鐵林記得當時要求表演的題目是火車進站。“當時人人都拼了命的表演,要吸引眼球。根本不能裝深沉。”因此一試還沒來得及表演,張鐵林就被刷了下來。

爲了能夠參加複試,張鐵林冒着齊腰深的雨水,走了十幾站的公交站路程,找到了考試的老師,請求老師再給他一次機會。老師看着渾身溼透的張鐵林,決定再給他一次機會,而張鐵林也順利通過了這一次的考覈。

這一年的冬天,張鐵林終於給自己的裝卸工生活畫上了一個句號,順利考入了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很快,他憑藉自己出色的才華開始在影視圈嶄露頭角。如今他作爲暨南大學藝術學院院長與中國傳媒大學電影學院教授,張鐵林最關心的事情就是怎樣培養新人,讓以後的中國影視界更加豐富多彩。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