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學術經緯

阿利安卓·古鐵雷斯(Alejandro Gutierrez)是波士頓兒童醫院的一名醫生,他永遠也忘不了3名在他手中去世的兒童患者。其中,一位15歲的青少年由於他所開具藥物的毒副作用去世,另兩名患者則在接受治療後出現疾病復發。“這給我帶來了深深的挫敗感”,古鐵雷斯醫生說道。

十多年過去了,他始終沒有忘記這三位死去的兒童患者。而十年磨一劍的他,也迎來了一雪前恥的機會:他與同事們發現了白血病耐藥的關鍵機理,也帶來了一種全新的治療思路。這項研究昨日發表於癌症領域的知名期刊《Cancer Cell》上。

“最難治的白血病”

白血病是兒童和青少年中最爲常見的癌症。這種癌症病發於血液和骨髓,會導致貧血、疲勞、以及免疫系統缺陷等問題,甚至危及生命。隨着近年來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們在白血病的治療上也不斷取得新的突破。目前,有64%的白血病患者在診斷後能活過5年。這一數字在兒童患者中,更是高達80%!

這固然是個可喜的進步。但在成功背後,剩下那20%的孩子怎麼辦?

目前,我們的答案是“幾乎無能爲力”。這些患者的預後之所以糟糕,原因在於他們對許多療法都產生了耐受。這有一點像“超級細菌”的誕生——在藥物的治療後,那些對藥物敏感的癌細胞可以被成功消滅,剩下的都是那些藥物無能爲力的硬骨頭。這些殘存的細胞繼續生長的後果,就是白血病出現耐藥現象。在這一點上,“適者生存”法則並沒有站在我們這邊。

因此有人將耐藥的白血病稱爲“最難治的白血病”,它們是目前白血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更糟糕的是,對於白血病耐藥的分子生物學機理,我們還知之甚少,更別提有效的治療方法了。

蘆筍中找到的氨基酸

人類蛋白質主要由20種氨基酸組成,天冬醯胺(asparagine)是其中之一。這種氨基酸因最初從蘆筍汁(asparagus juice)中分離得到而獲名。近年來,人們也發現白血病細胞對這種氨基酸有着特殊的偏好。

對於正常細胞來說,天冬醯胺是一種可以通過生化途徑合成的氨基酸。而出於尚未完全明確的原因,帶來白血病的癌細胞缺乏這一功能,必須從血液中獲取這種氨基酸。針對這一現象,研究人員們用一類天然的酶——天冬醯胺酶來降解血液中的天冬醯胺。在他們的設想中,如果血液裏缺乏天冬醯胺,癌細胞就會被餓死。同時,正常細胞因爲還能自我合成天冬醯胺,因此不會受影響。

他們取得了有限的成功。對於耐藥的患者來說,癌細胞在天冬醯胺酶的治療下,依舊可以生存。而古鐵雷斯醫生想要解決的,正是這一難題。

尋找耐藥基因

使用CRISPR基因編輯技術,研究人員們在耐藥的白血病癌細胞中做了全基因組的篩選,尋找那些對癌細胞生存至關重要的基因。理想情況下,如果在敲除這個基因後,癌細胞對天冬醯胺酶的治療重新表現出敏感性,就說明這個基因是耐藥的關鍵。

篩選的結果讓科學家們有了“撥雲見日”的感覺。通過分析關鍵基因通路,他們發現這些耐藥的癌細胞,竟然會在體內進行“廢物利用”,分解已有的蛋白質,從中獲取天冬醯胺。這種狡猾的套路讓科學家們始料不及,也展現了癌細胞對環境的適應能力究竟有多強。

“如果這些癌細胞在捱餓時還想獲取天冬醯胺,就會自力更生,以捱過癌症的治療。” 古鐵雷斯醫生說道。

而存活戰術被揭開的癌細胞,瞬間也向科學家們展示了自己的軟肋。進一步的分析表明,一種叫做GSK3的酶控制了癌細胞對蛋白的降解。也就是說,如果能設計出一種抑制GSK3的藥物,就有望殺死那些對天冬醯胺酶治療產生耐受的癌細胞。

最佳拍檔

在與Broad研究所和丹娜-法伯癌症研究所的科學家合作之下,古鐵雷斯醫生團隊獲得了一種能夠抑制GSK3的候選藥物。隨後,研究人員們在小鼠疾病模型中做起了實驗。具體來看,他們將140只接受“耐藥白血病癌細胞”注射的小鼠分爲四組,一組接受天冬醯胺酶治療,一組接受GSK3抑制劑治療,一組接受聯合療法,最後一組則不接受治療,作爲對照。

而研究的結果讓他們極爲振奮:如所預期的那樣,僅接受天冬醯胺酶治療的小鼠,很快就全部死亡;單獨接受GSK3抑制劑的小鼠,也同樣無一倖免。但當兩種藥物聯合使用後,小鼠的中位生存期延長了4倍!研究人員們指出,如果治療時間再久一些,這些小鼠有望活得更久。

古鐵雷斯醫生說,這應用的正是被稱爲“合成致死”的精準抗癌策略。“天冬醯胺酶對耐受的細胞無效,GSK3抑制劑單獨使用也不會傷害癌細胞。但它們聯合使用時,癌細胞就會死亡。”古鐵雷斯醫生補充道。

更關鍵的是,這種療法對普通細胞沒有影響,這也表明它有望帶來良好的耐受性。

面對這些積極的結果,研究人員們正打算開啓臨牀試驗,在人類患者身上驗證這一思路。如果能取得成功,那些極爲難治的耐藥白血病,就有望迎來新的治療方案。

而對於古鐵雷斯醫生來說,承載着三位兒童患者的生命之重,在攻克白血病的道路上,他將繼續前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