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科學大院

作爲一個在南方生活的東北人,筆者一直活在巨大的恐懼之中,這種恐懼的來源就是——蟑螂!

俗話說得好,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爲了和蟑螂鬥爭到底,筆者也着實做了一下功課,下面就和大家好好聊聊蟑螂那些事兒!

我的ID是江南蟑螂

先來介紹一下今天故事的主角——蟑螂。

蟑螂,屬於節肢動物門、昆蟲綱、蜚蠊目,是常見的醫學昆蟲 。目前發現約6000種,但只有不到1%對人類來說是害蟲。蟑螂分佈極爲廣泛,幾乎遍佈全球。

家居最常見的蟑螂,大的有身長約5.0cm的“南方蟑螂”——美洲大蠊、澳洲蟑螂及短翅斑蠊;小的有體長約1.5cm的“北方蟑螂”——德國小蠊、日本姬蠊以及亞洲蟑螂。家居蟑螂普遍夜行畏光,野外蟑螂因品種而異,趨光性不同。

由於蟑螂分佈廣泛,因此外貌上也不大一樣。除了我們常見的德國小蠊,美洲大蠊之外,還有犀牛蟑螂,馬達加斯加蟑螂,香蕉蟑螂等多種不同品種。這些蟑螂對人類都沒有什麼害處,甚至不少節肢動物愛好者還將它們作爲寵物飼養。

看了上面這些顏值頗高的蟑螂,大家是不是突然有那麼一絲心動?但是,對於蟑螂,惻隱之心不能有。雖然絕大多數的蟑螂並不會對人類造成什麼危害,但這並不妨礙某些蟑螂成爲當今世界防治難度最大的城市衛生害蟲。在與人類不懈的鬥智鬥勇中,蟑螂毫不謙虛地展示着其不服輸的精神。

家居蟑螂行動迅速,食雜且喜歡待在陰暗潮溼的環境。所以它們很可能前腳剛從馬桶爬過,後腳就溜進了廚房大快朵頤,順便引起如食物中毒、麻風、鼠疫、痢疾、腸胃炎、肺炎、哮喘等疾病。

除了傳播疾病之外,蟑螂那套原始的咀嚼型口器,可以把任何適口的物品當作磨牙的對象,大到桌椅板凳、小到書籍報刊。如果擴大到更大的範圍,蟑螂可以侵入電力系統和公共交通系統,造成地鐵等公共交通停運、電力系統突發短路等危害。

一直以來人類都試圖將蟑螂從生活中驅逐出去,然而往往都以失敗告終。

那麼這些家居蟑螂到底有什麼特異功能,讓它們在人類建造的鋼筋水泥的城市叢林中,遊刃有餘地生活?

一篇於2018年由我國學者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上的文章《The genomic and functional landscapes of developmental plasticity in the American cockroach》,就對美洲大蠊如何適應城市環境這一問題,作出了較爲全面的回答。

遍尋美味——蟑螂的“風味人間”

研究團隊通過對三種蟑螂(美洲大蠊,澳洲蟑螂,煙棕色蟑螂)的基因組測序,獲取超過1TB的數據。並通過與其他蜚蠊目物種進行比較分析,將研究的重點聚焦在了美洲大蠊(以下簡稱大蠊)上,獲悉了它們在城市生存的祕密。

俗話說“民以食爲天”,對於蟑螂也不例外。大蠊的食物來源極爲廣泛,這也是它們能在城市中生活的基礎。

對於昆蟲來說,食物的氣味主要通過嗅覺感受器(ORs)、味覺感受器(GRs)和離子型穀氨酸受體(IRs)這三種昆蟲特異性的感受器來介導。

研究者在大蠊的基因組中發現了154個嗅覺感受器基因,而其他昆蟲(德國小蠊、白蟻、果蠅等)的嗅覺感受器基因最多隻有它的一半。擴張的嗅覺感受器基因可以幫助大蠊輕鬆找到食物,尤其是它們喜歡的發酵食物。

不僅如此,研究者還在大蠊的基因組裏發現了522個味覺感受器,這也是迄今爲止已有數據中擁有最多味覺感受器的昆蟲。這其中有329個苦味感受器。

草食昆蟲的苦味感受器擴張可以幫助昆蟲應對多種植物的次級代謝產物。大蠊中味覺感受器的大量擴張或許不僅可以解釋這種雜食性物種爲何能夠適應不同環境,也可以通過蟑螂來分析蜚蠊目昆蟲在覓食生境演變背景下,從草食到雜食食性的變化。

此外,離子型穀氨酸受體在大蠊中也有增多,達到640個之多。而溼材白蟻的基因中僅發現了148個。在果蠅中,離子型穀氨酸受體可以調節昆蟲對揮發性化學物質和溫度的響應。因此研究者認爲離子型穀氨酸受體與蟑螂強大的環境適應能力相關。

抗毒物奇招——蟑螂的“金鐘罩與鐵布衫”

俗話說“病從口入”。生活環境如此陰暗潮溼,飲食又是胡喫海塞,加之人類不斷引入的有毒物質,蟑螂是如何在這種複雜的環境中順利生活的呢?

對於昆蟲來說,一套複雜的,包含多種酶和異型生物質轉運蛋白的系統,就是它們對抗毒物的“金鐘罩鐵布衫”。異型生物質就是指如:合成藥物、天然毒藥和抗生素等非食物類物質。在昆蟲中,異型生物質可在一系列相應代謝酶的作用下被去毒化。

研究人員在大蠊中鑑定了178種細胞色素P450家族成員(CYP450s),90種羧酸/膽鹼酯酶,39種穀胱甘肽轉移酶和115種ATP結合盒轉運蛋白,構成了大蠊獨特的解毒排毒系統。相比於其他蜚蠊目物種,大蠊的CYP450s增多。

這些酶正是代謝異型生物質的重要環節,而異型生物質又是人類用以消滅蟑螂使用的多種殺蟲劑和藥物的主要成分。

對抗人類引入的化學毒物,蟑螂可以做到“百毒不侵”;對抗自然環境中的有害微生物,蟑螂更是毫不畏懼。

昆蟲應對病原菌感染主要依靠自身的免疫系統。其天然免疫主要由三條信號通路介導,分別是:Imd、Toll和JAK-STAT。研究人員發現,三條通路中所有與天然免疫相關的重要信號分子在大蠊基因中均可發現。相比於其他昆蟲,Toll通路中的分子在大蠊中有顯著性地擴張。在果蠅中發現的Toll蛋白有9種,但是在大蠊中研究人員發現了多達14種!

隨後研究人員將革蘭氏陰/陽性菌和真菌注射給大蠊,獲得大蠊粗提物來檢測被感染後大蠊體內的抗菌肽活性。研究發現,大蠊面對革蘭氏陰/陽性菌以及真菌時,均可產生不同程度的抗菌作用。經過進一步驗證,研究人員發現,Toll信號通路和抗菌肽在大蠊對抗病原菌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所以大家現在明白了吧,無論是化學殺蟲劑,還是天然細菌和真菌,大蠊都自有應對的辦法。

無懼損傷——蟑螂的“斷肢再生”

提到斷肢再生,大家最先想到的可能是壁虎的“自截”。但斷肢再生絕不是壁虎的專利。

在對果蠅和脊椎動物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已經發現多種信號通路與傷口癒合和組織修復有關,例如Decapentaplegic (Dpp), Jun N-terminal kinase (JNK), Grainy head (GRH), Wingless (Wg), Notch, Hippo, 和Hedgehog (Hh) 。而這7條通路中的關鍵分子在美洲大蠊基因中同樣被發現。

研究團隊通過實驗證明Dpp通路在蟑螂斷肢再生過程中對其傷口癒合和組織再生起到關鍵作用。但是這種斷肢再生能力和恢復的程度與損傷的程度也是有一定的關係的,如果損傷或缺失太嚴重,“小強”再強也是無能爲力。

不僅如此,大蠊的“再生”還體現在它們極強的繁殖能力上。

大蠊的一生大概有700天左右,進入成蟲期後,便可以週期性的進行繁殖。然而它們的成蟲期,有將近600天之多!所以家裏哪怕只有一隻雄大蠊和一隻雌大蠊,在短時間裏,它們就可以建立一個充滿生機的世界!

即使只有雌性大蠊孤零零的一隻蟲,那也沒有關係,“孤雌生殖”這項優秀的技能也能讓它們在短期內成功佔據新的領地!

如果生活環境中的“食物”非常充足,大蠊還能縮短自己發育成成蟲的時間,提前成熟起來……即使沒了頭,它們也還可以繼續存活一個星期,直到因爲缺乏食物而死亡。

看完以上關於蟑螂的“調查”,筆者是絕望了……要想戰勝小強,真是“難於上青天”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