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国门行|从“有海无防”到“数字海防”,这是新时代的中国海防

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昭示和启迪,以汲取继续前行的力量。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从盛夏到金秋,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新华社解放军分社组织6支采访小分队和解放军报记者一起,深入到祖国2.2万多公里陆地边界、1.8万多公里大陆海岸线,走进一个个国门口岸、海关空港、边防哨所、边境城镇,通过国门这扇窗口现地感受祖国边海防的沧桑巨变,现场记录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的时代风采,实地见证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以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伟大实践带来的繁荣与稳定。

从10月15日起,解放军报推出“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国门行”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连云港:“一带一路”东方出海口

■新华社记者 梅世雄 陈曦 解放军报记者 吕德胜

江苏连云港新亚欧大陆桥东端起点。 新华社发(陈曦 摄)

41岁的石红纪已打了20年渔,最初驾着木船出海挣工分,如今开着钢制的现代化渔船,捕捞的海产品也比之前多了不少。

“有了大船,就能到远处捕鱼,保鲜手段也先进了。”石红纪说。

在这个土生土长的连云港渔民眼中,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变化就是船的变化。

船,和这个东部沿海城市的发展变化息息相关。从木船到钢船,再到停靠在码头的一艘艘万吨巨轮,变化的不仅是船体的材质与大小,还有各种之前不敢想象的先进通讯和导航设备。

40年前,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连云港大地,这片曾孕育了东夷文化的古老土地拉开了腾飞的序幕。

40年,斗转星移、沧海桑田。

包括石红纪在内的渔民们或许不曾想象,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竟摇身一变,成为中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以及“一带一路”倡议规划中的战略支点城市。

港口,是连云港最大的资源,也是连云港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在赣榆港区东南方向的连云港主港区,一艘万吨巨轮紧靠码头停泊,巨大的吊装设备有条不紊地将集装箱逐个从货轮上卸载到码头的存放区。

占地面积以平方公里计的集装箱堆放场上,数千个来自世界各地的货运集装箱整齐地摆放着,它们将从这里被运往神州大地,乃至欧亚大陆另一端。

这是一条新的“丝绸之路”,成为连接欧亚的“钢铁纽带”。

“新亚欧大陆桥全长一万多公里,辐射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连云港港口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新闻中心主任鞠海涛说,新亚欧大陆桥开通运营后,连云港承担了全国50%的过境运量,成为中国中西部和中亚国家最便捷的出海口。

如今,连云港港口航道由5万吨级浚深至30万吨级,万吨级泊位从5个增加到70个,最高为30万吨级,拥有集装箱、铁矿石、粮食等各类专业化泊位。港口货物吞吐量由1977年的432万吨增加到2017年的约2.3亿吨;集装箱业务从零起步,2017年攀升至472万标准集装箱,跻身全球集装箱港百强。

目前,连云港港区已与160多个国家港口建立联系,实现了港口、口岸、航运、物流、商贸、金融等信息资源共享。走进连云港港口集团的调度指挥中心,自动化信息系统标示着每一艘货轮、每一个集装箱的详细信息。不间断闪烁的光点,则记录着每一列穿梭于大陆桥之间的货运班列的实时位置。

在连云港港站外,一段已停用的轨道上,停着货运列车“东方1808”号。1992年12月1日,它作为首发班列从连云港火车站徐徐开出,宣告东起中国连云港、西到荷兰鹿特丹的新亚欧大陆桥全线贯通,拉开了连云港口岸多式联运的序幕。

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新的机遇在向连云港招手。

“中国,就是哈萨克斯坦的大海。”2014年,“一带一路”首个实体平台项目中哈物流合作基地落地连云港,让哈萨克斯坦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内陆国,从此有了通向太平洋的出海口。

中哈物流国际有限公司生产业务部部长孔祥伟介绍,中哈物流合作基地具备多式联运监管资质与保税仓库功能,还可以提供海关各项便利服务,信息联通水平全国领先。

数据显示,今年1-7月,中哈物流合作基地累计完成货物进出库量259万吨;集装箱进出场量16.3万标箱,同比增长29%。

“过去,经霍尔果斯到阿拉木图的货运班列需要水路转公路,单程要12天左右。” 孔祥伟说,“海铁联运后,货物运输时间缩短了一半,费用节省了20%”。

港口,只是连云港7000多平方公里中的一隅,却高度浓缩了这座城市奋勇争先的历史。

今年8月4日,针对极地气象打造的我国首艘冰级船“天恩”号满载货物从连云港启航,取道“冰上丝绸之路”,经北极东北航道前往欧洲。这条“冰上丝绸之路”的开启,开辟了“一带一路”新航道,为连云港带来了海洋经济发展的新机遇。

本文刊于11月16日解放军报04

胶东半岛:依海而生 向海而兴

■新华社记者 梅世雄 沈丹琳 解放军报记者 吕德胜

位于山东省威海市刘公岛上的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 新华社记者 梅世雄摄

2000多年前,东方海上丝绸之路从这里开启;120多年前,甲午战争在这里落下帷幕;5个多月前,上海合作组织扩员后的首次峰会在这里召开……

胶东半岛,集军事要地、开放前沿、国家海洋经济示范区于一身。半岛上的青岛、烟台、威海,如明珠般点缀着祖国的海岸线。

刘公岛,位于山东省威海市威海湾内,是中国第一支近代海军北洋海军的诞生地,也是甲午海战决战地。“就是在这里,123年前,曾号称远东第一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岛上的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讲解员李翠翠告诉记者。

刘公岛既留下了中国追赶世界的深刻足迹,也见证了洋务运动失败的历史悲剧,承载着中华民族深沉的民族情感、执着的复兴追求。

改革开放之后,曾经被迫门户洞开的胶东半岛高扬开放和创新的旗帜,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业走在山东省乃至全国前列。

青岛是胶东半岛开放发展的领军城市。作为中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青岛从依托开放政策打造“中国制造”的“青岛样板”,到构建全方位开放格局,再到实施更高层次的“国际化+”行动,成为中国不断扩大开放并取得斐然成就的缩影。

通过技术、资金的引进与合作,以海尔、海信、青岛啤酒、双星、澳柯玛为代表的一批青岛制造业企业在对外开放大潮中迅速成长起来。目前,青岛累计培育出68个中国名牌、580个山东名牌,成为中国名副其实的“品牌之都”。截至去年底,青岛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超过600亿美元,141家世界500强企业在青岛投资271个项目。

千百年来,胶东人民始终依海而生,向海而兴。

近年来,胶东半岛继承历史传统,锐意进取,深耕“蓝色经济”。2011年1月4日,国务院批复中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标志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威海蓝色经济区管理办公室副主任于习文说,威海大力实施“海洋强市”战略,目前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渔业生产基地,远洋捕捞、海珍品养殖和水产品加工能力全国领先,培育了千亿级的海洋生物与健康食品产业集群,2017年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7.6%,被评为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中国休闲渔业之都等。

“海洋是青岛最大的优势和最好名片,青岛建设国际海洋名城,就要提升海洋经济硬实力和软实力,打造海洋经济改革开放先行区、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青岛市国际城市战略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龙永图说。

烟台是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结合点。目前,烟台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均有贸易往来,其摸索的建立境外经贸合作园区、转移传统优势产业、搭建研发创新平台、设立海外营销网络、开展能源资源合作、开展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六种模式,表现出强大的活力。

“国际范儿”越来越足的胶东半岛,正以更加开放和创新的姿态,迎来新一轮发展的春天。

本文刊于11月19日解放军报03

从有海无防到强大海防

■新华社记者 梅世雄 张选杰 解放军报记者 吕德胜

我国第二艘航空母舰下水仪式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大连造船厂举行。(资料照片)

从三沙、广州到舟山、上海,再从连云港、威海到天津、大连,“新时代国门行”采访小分队从南到北,风雨兼程两个多月,踏访中国大陆海岸线。

回眸历史,大海,曾给中华民族带来无尽的灾难。从1840年到新中国成立前,帝国主义列强从海上入侵中国达470余次,入侵舰艇超过1860艘。侵略者的军舰甚至在我国内陆江河横行无忌。

斗转星移,沧桑巨变。从东海常态化钓鱼岛巡航到南海规模空前的海上阅兵,从黄海之滨的繁荣兴盛到环渤海城市群的祥和安宁……每到一处,小分队成员心中都升腾起无比的骄傲和自豪:新中国成立69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曾经积贫积弱、有海无防的中华民族已建立起稳固强大的海防。

是中国共产党彻底改变了中华民族有海无防的历史;党政军警民合力稳海固边是我们的独特优势;万里海疆的“智慧海防”建设正在显现强大威力……谈起祖国的海防,说到海防一线发生的沧桑巨变,沿海军民无不心潮澎湃。

作为海防建设的核心力量,人民海军走过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近海走向远海的光辉历程。

与新中国同岁的人民海军白手起家,如今已发展成为一支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航空兵部队、岸防部队和陆战部队五大兵种组成的战略性、综合性、国际性军种,成为一支捍卫国家主权和安全、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海上钢铁长城。

海军372潜艇起航驶离军港,奔赴深海大洋(资料照片)。

国家边海防委员会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国已构建起以军队和公安边防部队为骨干,涉海党政部门协同配合,沿海民兵预备役和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海防防卫管控力量体系,管海治海能力空前加强。

为加强南海管控,海南省已经建立起系统完备、符合各方需求的党政军警民联防联管指挥平台,正在打造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统筹海洋开发和海上维权,推进军地共商、科技共兴、设施共建、后勤共保,加快推进南海资源开发服务保障基地和海上救援基地建设,坚决守好祖国南大门。

千年重陆轻海的防务观念,导致昔日的中国“有海无防”。今天的中国,随着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已在万里海疆建立起完备的海防基础设施。

近年来,上海以提高海防综合防卫管控能力为着眼点,以建设“数字海防”“智慧海防”为目标,着力构建新时代海防信息化体系,综合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逐步形成“云+端+传感器”体系架构,不断提高各涉海部门间的信息协同、智慧决策、指挥协调能力。

同上海一样,沿海各地都在大力推动“数字海防”“智慧海防”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国家边海防委员会提供的资料显示,中国海防部队武器装备不断更新,配备了先进的执勤车辆、船艇和侦观、通信、导航定位等装备。各执法管理队伍配备了远程通信、检查检验、救援救捞等装备,部分海警、海监队伍还装备了大型执法船艇和飞机,执法监管能力进一步提高。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新时代的中国海防正在开启新的篇章。

本文刊于11月20日解放军报04

相关链接

国门行|陆地边防:强边固防展新颜

国门行 | 卡拉苏口岸:冰山上又有新来客

国门行 | 乃堆拉: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后强边固防的历史变迁

军报记者微信发布

编辑:张晓君;

编审:任旭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转载请注明来源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